首页>资讯>留学动态>记在美国华盛顿留学的日子
记在美国华盛顿留学的日子

记在美国华盛顿留学的日子

官方发布2017-08-30 10:31:00浏览3875

记在美国华盛顿留学的日子

  回国已经快一年了,再次习惯了北京干燥的天气、拥挤的人群和堵得令人发慌的公共交通。记忆里那次短暂的留学经历已经逐渐变得模糊,我以为它会像我压在抽屉里的那张文凭一样被我抛诸脑后。然而,经常在不经意间,我会记起自己曾经在大洋彼岸的一座城市里生活。没有高楼遮挡的蓝天白云、天空下整洁的城市、城市里善良的人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留学时光。那座城市就是华盛顿。

  我的城市:自然风光和人文建筑交相辉映

  华盛顿的全称是“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C.)。在美国,人们通常会叫它D.C.,以区别另一个也叫华盛顿的州。华盛顿有点古色古香的味道,这里的城市建筑历史悠久,公共建筑大都以象牙白色的大理石修建,显得大气整洁。

  华盛顿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城市规划。这里不准建盖高楼,据说这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出于国防安全的考虑,不过这倒是保证了特区内最高建筑华盛顿纪念碑的至高地位。由于没有高楼,加上城市立于山坡之上,所以在华盛顿的每个角落,无论你何时抬头,都能看到一片广阔的天空。

  华盛顿另一大特色大概就是它的旅游业了。华盛顿常年迎接来自国内外游客的“朝拜”。而且,在华盛顿,面向公众开放的许多游览场所都是免费的,包括国会山、国会图书馆、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以及各类博物馆等。这于我这样的穷留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惊喜。

  在华盛顿,宜人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巧妙地融为一体,这是这座城市最让我着迷的地方。我享受在这座城市穿行而过的每一天。我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开始的:骑上我的自行车,绕过五角大楼,穿过阿灵顿纪念大桥,一路享受温柔的阳光,抬头看空中海鸟在云间追逐,低头见波光粼粼的波多马克河水(如果是雨季,脚下便会是卷着树干与泥土的汹涌河水了);下了桥,绕过林肯纪念堂,向林肯大叔致一声早安,望见远处的华盛顿纪念碑静静矗立;再向北骑行,穿过越战纪念碑,再爬上几个坡,就到了我就读的学校。这是我留学生活中普通的一天,平凡却美好。

  我的学校:所处位置得天独厚

  说学校位于核心地带,是因为它与一些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的总部毗邻:学校南面临近美国海军部、美国国务院、美国红十字会;北边是宾夕法尼亚大道上的使馆区;东面只有一街之隔便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部了。如果继续向东边走三个街区,就是美国总统的官邸白宫了。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还为他们提供了在校外实习、工作的诸多机会。由于学校所处的独特位置,这里常常成为历届总统宣传政策、集会讲演的所在地,这使学生们经常能够参与到国家甚至全球范围的政治和经济事件中去,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培养了他们对政治、经济等学科的兴趣,这也难怪美国人都把乔治·华盛顿大学称为“政治家的摇篮”。

  说到我所在的法学院,它是华盛顿地区最古老的法学院,如今是全美排名前20的顶尖法学院。其知识产权法专业在全美排名前三,这主要得益于特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因为这里有全美唯一特别设立的美国国家专利商标局和对知识产权案件有专属管辖权的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法学院的客座教授常常是来自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大法官,有时甚至还会有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来学院讲演。这样的“优待”大概是特区以外的法学院不能经常享有的。

  我的学习:跌倒了爬起来

  在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法学院,课程以lecture (讲座)为主,并不像其他研究生院的课程那样,把学生分成很多小组。这就意味着一堂课一结束,学生们就会一哄而散。所以,即使你有不懂的问题,也无法找同学讨论,很多时候只能自食其力,埋头看书。我在选课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课程难度、老师打分等因素,当时想的只是要选名师的课程。于是,我在第一学期选了著名教授Schechter的版权法。可是第一节课教授就给我了一个下马威,在说明了上课方式和评分标准后,Schechter教授说:“如果在座的各位认为你们没有能力上我的课,最好现在就离开,换一门其他的课。”面对教授的“恐吓”,我依然固执地留了下来。但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就没有那么顺利了,我没有预料到版权法这门课那么难,而且教授讲课时的语速很快,大多数时候我都无法跟上他的授课节奏,而课下教授又布置了繁重的阅读任务,所有这些压得我简直喘不过气来。这还不算,更让我受打击的是中美两国在教育理念方面的差异。我意识到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济,所以每当听不懂授课内容的时候,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去请教教授。这样的事情要是发生在中国,老师大概会很欢迎你来提问,而且很可能会因此认定你是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可这一套在美国居然行不通,当我接二连三地课下去找Schechter教授问东问西后,他终于忍无可忍,开始向我“发飙”了。他说,如果课堂里所有学生下课都来找他解答问题,他估计要疯了;其次,如果课堂里的其他学生没有来找他,而只有我来找他,那只能说明我的能力不足以上这门课;再者,如果他总是在课下给我进行单独辅导,这对课上的其他同学是不公平的,所以如果我有什么问题的话,我应该去找其他同学讨论或者自己去看书。听完教授的一席话,我不仅惊讶,而且愤怒。自那天之后,我再也没去找过他。不过,通过这件事,我也开始反思,渐渐觉得Schechter教授说得也很在理。

  一学期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期末,但是我对所学的内容还是一头雾水,最后我的版权法考得很糟糕,只得了C-。朋友们都安慰我说,Schechter教授还给过别人F,劝我不要灰心。我确实觉得很难过,但同时也觉得不甘心。出乎同学们的意料,我第二学期又选了Schechter教授的商标法。第一节课,Schechter教授从教室后方走进来,看见我又端坐在前排,他的脸上有些许惊奇,我们相视一笑,不过这次我是有备而来。经过上一学期的“滑铁卢”,我总结教训,同时向许多同学请教了关于法学院课程学习的经验。通过和同学交流,我了解到,在法学院取得高分的秘诀就是多读课外辅导书。法学院的教学大都以案例为主,所讲的知识点都是由案例归纳而来,但是知识点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不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时你根本无法保证每天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上百页的阅读任务,这样一来,也就无法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了。但是课外辅导书上的内容比较系统,也很有条理,便于梳理和记忆,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获取课程精髓的捷径就是看课外辅导书。因此,在学习商标法时,我早早就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介绍商标法的书和一本案例分析,课下埋头苦读。事实证明,这样的学习方法是有效的,最终我在期末考试拿到了B。虽然只得了B,却也来之不易。我们班上一位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律师也只不过拿到了这个分数。记得在院长为庆祝我们毕业而举办的那次宴会上我见到了Schechter教授,他问:“How are you doing?”我没来得及回答他的问候,就兴奋地说了一句:“I got a B!”这回轮到教授被我弄得一头雾水。我很感谢这段学习商标法的经历,它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信心。

  我的生活:处处省着过

  出门在外,就得学会省钱,出国尤其如此。留学生并非都是家境殷实的富家子弟,事实上很多留学生是靠奖学金或其他形式的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的。不过,美国法学院在奖学金方面的预算一般不大,每年只有少部分极其优秀的学生才能获得奖学金,而对于LlM (法学硕士项目)的国际学生来说,这方面的资助就更少了。坦白地说,我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学习的费用都来自父母的资助。虽说父母的生活质量不会因拿出这笔钱就大打折扣,但是我觉得自己都20岁了还在用家里的钱,心里很是羞愧。所以,我在国外花钱从不敢大手大脚,在美国留学这一年里,生活的方方面面我都精打细算。

  在住宿方面,我选择了在房租较便宜的校外居住。我所居住的公寓为两室一厅,共住了四个人,两个人住卧室,两个人住客厅。住客厅的话房租会便宜些,所以我选择了和另外一个室友住客厅。虽然住在客厅会少些隐私,偶尔还要忍受厨房的油烟味,但能省下一笔不小的开销,心里感觉还是值得的。

  接下来再说说交通。华盛顿的地铁坐起来很方便,而且价钱合理,采取分段计费,从我家到学校只需两美元。不过,如果我每天往返学校一次,一个月下来就要花将近一百美元了,这笔开销也不小。几番思量,最后我决定骑车上学。在开学之前,我就通过Craiglist网站上的信息买到了一辆自行车。从那以后,这辆自行车就成了我留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在为我节省开支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管其他方面再怎么省,饭总是要吃的。不过,为了节省开支,大多数留学生都学会了一项技能——做饭。我当然也不例外,我在国内就已经是做饭的一把好手了,到了这里厨艺更加精进,得到了周围朋友们的夸奖。不过,在买菜这方面,出了国门,很多习惯也要改改。比如看价签这件小事。出国前,我买东西时往往只看到小数点之前的数字就出手了。但是来到美国后,考虑到那六点多的汇率,每次在超市挑东西时,我总是会多看几眼价签,尤其是看小数点之后的数字,毕竟6.99美元和6.15美元一下子就差了五六元人民币。自己做饭固然省钱,但是在法学院充实的课程安排前,也出现了个难题:午饭去哪里吃呢?我最终找到的解决方案是去吃麦当劳!麦当劳算是比较便宜的,有时我的午饭就是两个“一美元汉堡”。

  这一年略显拮据的留学生活让我尝到了独自一人在外打拼的滋味。这对于在国内从未吃过什么苦的我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历练。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变得成熟了很多。

  关于华盛顿的故事,还有太多事想要讲。比如,我是如何天天参加社团活动“蹭饭”的,我们是怎样到奥巴马宴请梅德韦杰夫的汉堡店去吃饭的,我在NGO里做志愿者等等。我想我大概会永远记住这座城市,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蓝天白云,更是因为我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这些足迹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

  作者简介:余沨,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先后获得法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

0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