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留学动态>我在澳大利亚的“魔鬼”留学生活

我在澳大利亚的“魔鬼”留学生活

  我的母校University of Wollongong(卧龙岗大学)在悉尼市以南约120公里的Wollongong市。Wollongong是当地土著语,英语意思是“the sound of the sea”。University of Wollongong是澳大利亚最年轻的五星级大学,学校最著名的专业是教育和计算机。

  新生报到

  澳大利亚的大学报到时间通常都会持续一周,被称为“orientation week”。每天,学校都会安排不同的院系接待新生。在听完校长一番慷慨激昂的致辞后,新生所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照相并制作学生证。接待我照相的学长十分热情,在旁边不断要求我“say cheese”, 然后举起相机连拍好几张,让我挑一张自己最满意的,还给出了他的参考意见,全然不顾我后面已经大排长龙。十分钟后我就拿到了学生证,准确地说是一张集学生证、借书证和银行卡三合一的“一卡通”,既节约资源,又方便携带。

  新生报到的第三件事便是选课。与国内大学为学生安排课程的做法不同,国外的大学通常都会给予学生选课的自由,让学生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自主选择本学期想要学习的课程。这对于习惯了在国内有什么课就上什么课的中国学生来说绝非易事。在此,我以个人的亲身体验强烈建议大家在报到前登录学校网站,认真阅读各项课程介绍,充分了解课程并做出最后决定。否则,如果直接去听教学秘书对于各项课程长篇大论的解释,听力再好的学生也难保不会晕菜。

  澳大利亚的大学通常都出手大方。选课结束后,学校会请全体新生吃一顿午餐,用餐结束后便是报到期间的重头戏——参观图书馆。之所以说参观图书馆是重头戏,是因为在澳大利亚买书绝对是一种奢侈行为,大多数学生学习和撰写论文的资料几乎全部经由图书馆获取,图书馆无疑就成了学生的命根子。

  可千万别以为参观图书馆仅仅就只是走马观花的一个仪式。参观结束后立即有一场考试,考查新生是否能看懂书码,从而顺利找到自己想要的图书。如果这场考试挂掉(注意:没有补考),新生将来就拿不到学位证。Relax! 只要在参观过程中多加留心,这场考试其实并不难。

  条条大道通书海

  在澳大利亚,尽管买书是一种近乎奢侈的行为,但还是有很多途径获得自己想要的图书的,在这里给喜欢读书的同学支几招。

  第一,学校图书馆提供很多的论文数据库,供学生免费下载。从论文数据库里疯狂下载本专业的论文是我放假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

  第二,多多关注校园里的公示栏,那里经常会有卖二手书的广告,价格十分合理。

  第三,买一台及打印、复印于一身的多功能打印机。如果在图书馆淘到自己喜爱的书籍,借回家去整本复印。在澳大利亚,只需花两百澳币左右就能买到一台好的多功能打印机。墨水可以去中国人开的电脑耗材店购买美国的原装假货,二十澳币四盒。在国外,复印书籍是违法行为,所以建议大家在自家复印,而且只供自己学习使用,不得将复印件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或以任何形式传播。另外我的导师也有一句经典的至理名言可供参考:“尽管法律规定复印整本书籍违法,你不要复印封面不就可以了?”

  适应阶段

  “Orientation week”结束后,新学期就正式开始了。通常情况下,中国学生完全适应国外的学习方式大约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国外的一个学期只有三个半月左右,如果不能快速适应的话,第一个学期基本就浪费掉了。当然,适应期的长短也取决于自身条件和周边环境。我本科就是英语专业的,在University of Wollongong学的又是英语教育,适应起来就不是特别困难。

  在这里要建议各位想留学的朋友,如果想要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就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国内时,一定要多看一些自己所学专业的英语论文和书籍,这样既可以提前熟悉相关专业词汇,也可以了解论文的写作风格和特点,为之后留学期间的论文写作奠定良好基础。另外,多练习用英语写作,尤其要多写一些阅读专业书籍的读后感,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写作能力(the abil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critical reading and critical writing)。这些绝对是留学生在国外大学安身立命的基本技能。到国外后,尽量多结交一些攻读博士的朋友,他们能在学习方面给予你巨大的帮助。

  魔鬼学期

  我把自己的第一学期称为“魔鬼学期”。因为深知留学期间有计划地学习非常重要,所以开学第一天我就从学校的商店(通常叫做“Unishop”)买了一张学期日历,在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了本学期的详细学习和生活计划。比如:什么时间交某一篇论文;什么时间做小组讨论;什么时间去购物交房租等等。为了提醒和鞭策自己,我把日历贴在房间最显眼的位置,以至于室友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一进你的房间,就感觉人生很沉重”。

  我还另外制定了一个“魔鬼计划”:一般情况下,每个学生每学期修四门课,我却选了六门。我清晰地记得导师忧心忡忡地看着我说:“You will have a very difficult first session”。因为University of Wollongong的教育系是不设考试的,所以对于论文的字数要求很高。我选六门课就意味着我在第一学期内必须完成九篇论文,总字数在三万字左右!在严峻的数字面前,我非但没有沮丧或者退缩,反而乐观地为自己打气:哈哈!正好练习写作!

  遵照这个“魔鬼计划”,我只在周末去超市,准备下一周的食物,其余的时间全都在教室、图书馆或者家里讨论、学习。基本上,我每周都要阅读三十篇左右的学术论文,才能完成导师分配的任务量并为写论文做足够的准备。除此之外,我还要参加三到四次小组讨论。我所在的班级只有我一个中国学生,除了几个澳洲本地人外,班里同学来自世界各地:泰国、德国、印度、巴基斯坦、日本、西班牙、菲律宾和美国等,因此,我们的小组讨论大有召开联合国大会的阵势。在这里,我们不仅互相交换不同的想法,也可以熟悉各国不同的口音,充分练习口语和听力,绝对是一个最佳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走火入魔”

  在“魔鬼计划”的鞭策下,我仅用了半个月时间就适应了学校的学习方式,书读得越来越快,论文也写得也越来越顺手。由于我的课程全部被安排在晚上,所以我通常是下课后学习到天亮,然后白天睡觉,傍晚起床再去上课,于是我成了远近闻名的“夜猫子”。朋友们纷纷要求和我住在一起,理由是知道晚上睡觉时自己的室友一定是醒着的,心里觉得很安全。临近期末的时候,看着其他学院的同学为了考试忙得焦头烂额,我却早已经完成所有的论文,坐在家里一边调整生物钟一边“幸灾乐祸”了。

  第二个学期在我的合理计划指导下过得波澜不惊。由于我攻读的是硕士研究生延长计划(Extended Program),所以还要再读一个学期。第三学期开始前,学院更改了课程设置,加上前两个学期选课太多,导致最终的结果是我反而差四个学分却无专业课可选,这也就意味着我无法毕业。在当时的情况下,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选两门教育学院其他专业的课程,或选本专业的两门博士生课程。一定是之前“魔鬼学期”折磨得我还嫌不够,变态的我最终自讨苦吃地选择了后者,决定继续挑战自我,享受“痛并快乐着”的感觉。获悉我的选择后,导师再一次忧心忡忡地提醒我:“你有可能因此拿不到优秀毕业生啊!”我笑了笑说:“没关系!”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一定是“走火入魔”了。

  博士生的课程果然不是闹着玩的。本来我就是想看看自己几斤几两,没想到备受打击。怪异的论文题目要求绝对缜密的思维和丰富的论点论据。我经常因为没有思路,大半夜一个人跑到海边面对汹涌的海水嚎啕大哭,问自己为什么要背井离乡来受这份洋罪。情绪发泄完之后,却还是得喝一杯Long Black(一种功效强劲的咖啡,稍弱一点的叫Short Black),硬着头皮继续写。

  与“优秀毕业生”称号失之交臂

  第三学期是我在澳大利亚感觉最漫长的日子。最终,我选修的两门博士生课程其中一门拿到了Distinction,可是另外一门只有Pass。这是我留学生涯中唯一的一个Pass,也是因为它,我以0.5分之差痛失“优秀毕业生”的称号。

  对硕士研究生而言,“优秀毕业生”的称号十分重要,如果你获得了这个称号,在国外找工作时就会被优先录用。如果毕业时学生的平均成绩在75分以上,就可以获得“优秀毕业生”的称号。在澳大利亚,分数和等级的划分如下:

分数

等级

等级缩写

中文译名

备注

85~100

High  Distinction

HD

非常优秀

 

75~84

Distinction

D

优秀

 

65~74

Credit

C

良好

 

50~64

Pass

P

及格

 

45~49

Pass  Conceded

PC

勉强及格

仅限本科生,也算及格。

45~49

Pass  Restricted

PR

部分及格

需要补考,但不用重修。

0~44

Fall

F

不及格

重修,补考。

 

  上表中PC和PR的界定不是在于分数的差异,而取决于老师对学生学习态度的主观认定。大家千万别以为50分就及格很容易,其实国外的考试和论文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国内学生通常使用的“临时抱佛脚”或者“死读书”的方式根本行不通。用我导师的话说就是:“我想看的是你对课本内容的看法和对这个课题的想法。课本上写了什么我都看过,不用你再告诉我。”我认识的很多朋友就是因为死读书、死被书而被挂掉了。

  痛并快乐着

  拿到成绩的时候,导师红着眼睛对我说:“我给你写一份证明吧!证明你是我见过的最努力的中国学生。回去好找工作。”我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说:“Ken,谢谢你的好意。但是没关系!至少我证明了自己还是可以勉强读一个博士的。”

  就在我接到学位证的那一瞬间,一切疲惫和痛苦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有喜悦和自豪。我忽然觉得背井离乡受洋罪真的很值得,因为那种学习时“痛并快乐着”的奇妙感觉是在国内大学无法体验到的。如果以后还有机会,我愿意再去受一次洋罪。

0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