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这片土地
那些留在美国的,或者离开的
像蒲公英一样飘散的人们啊
你们现在可好?
李梓铭
10月2日 于美国洛杉矶
- 1 -
锁死
“你知道三十岁以前的人生被锁死的感觉吗?”
“啊?”
“锁死,一切都确定了,再没有别的想法了。你知道我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吗?”
“什么。”
“就是等我可以选择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被这样的生活驯化了。”
Luna和我说这些的时候,她已经在美国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工作了半年,拿着H1b的签证,等着公司给她EB3。这意味着未来五六年的时间里,她只能在这家公司工作。这样的状态,让她产生了一种焦虑。
我看着这位在Pasadena买了房,每年能拿到6万刀却还一脸愁容的朋友,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
安慰她,这对大多数美国留学生来说都很困难。因为Luna似乎很顺利地就做到了这个群体里大多数人都想要去做的事。不过,对于她这样从一出生就像装了马达一样一路狂奔的人,突然停下了脚步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有些东西当时很想要,得到以后看到的却都是为了得到它而失去的东西。就像是在17岁的时候不顾一切地想在身上文一个图案,到了18岁又觉得这样做很傻。
所有围绕着美国生活的过去和做过的决定,都像是文身一样,留在了我们的身体和生活里,决定着我们未来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存在于这片异国的土地上。
如果Luna所说的“锁死”是精神层面的,那J就真的是名副其实地被“卡”在了美国。
J是读研的时候来到美国,挂靠在一个社区大学里,办了绿卡。特朗普上台以后,她不得不换了一所学校,继续以学生的身份待在美国。
J的生活圈子,在这边被人们称为“南加州创业圈”,听上去很厉害的样子。大家都忙忙碌碌,做一些可以维持生计的事情。
“你觉得自己现在算是一种什么状态?”
“个体户,接一些私活儿,赚钱交学费。”
“想回国吗?”
“想,特别想。但是不敢回,我怕现在的身份会出问题,在美国排期(绿卡)比在国内快很多。我也买了房了,排期都拍了这么久了,就在这儿待着吧。”
在对身份的焦虑背后,让J觉得更困扰的是她没有办法在现在自己所处的圈子里找到认同感。创业也好,个体户也好,都没办法改变这个圈子给人留下的很low的印象。
美国的华人创业圈是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这大概需要有所接触才能有切身体会。除了一些新兴的行业,在已经高度固化的传统行业内,华人所做的生意始终很难进入到美国的主流社会。这也直接导致了华人创业很难有成就感——无论事业做得多大,也都是在做华人的生意。
J看不到自己在这里会获得什么,一张绿卡也许是最好的结果了。那需要付出的是什么?现在29岁的她,独自生活在美国,没有社交圈,没有男朋友,身边也没有家人。
- 2 -
挣扎
挣扎,是被锁住以后的本能反应。挣扎着的人不一定是处于痛苦的状态,他们可能会比一般的人过得还好,只是觉得周围有一种束缚感,连空气也变得粘稠。
我在美国,接触过很多富二代。毕夏属于那种非典型的富二代,阳光帅气,感情生活稳定,不张扬,对生活充满激情。
中学的时候,毕夏全家到了美国定居。大学毕业以后,他开始和所有的人一样需要去面对一个问题:以后要做什么。
“你当时毕业以后想过以后要做什么吗?”
“想过很多,和我爸也聊了很多,关于家里的生意,关于别的一些想法,比如回国创业。”
“后来怎么没回去?”
“我爸不同意。对我的事,他有自己的安排。”
所谓的安排,就是在一所大学附近为他买下了整整一条街的别墅。毕夏把这些小楼和别墅重新装修了一番,改成面向留学生的高端公寓。仅仅是靠租金,每个月都有5万刀的稳定收入。
回国的想法,对于毕夏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能实现的。回国就意味着他要抛弃自己的父母和家人,这是很多举家搬到美国的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也许越是无法实现的事情,就越充满诱惑。他时时会想着自己在国内的环境里是不是会有更好的发展。他向往那种说不上安逸但是有无限可能的生活,那种让自己有可能在一片空白里创造超越父辈成就的生活……
在内心的挣扎中,一些东西在慢慢失去。尤其是在这样的年纪里,对于一个男人来说,野心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财富和能力。这样的野心会随着时间被逐渐损耗,整个人的意志就在安逸的生活里消磨殆尽。
回国,看上去是一个选择。但是对很多留在美国的人来说,这个选择被很多条件影响,变得越来越没有可能。
有的人,就像毕夏一样,家庭的原因让他没办法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有人,被内在的一些东西束缚,在回国和留在美国的两个选择上徘徊很久,最后还是没有做出改变。
安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安先生在美国一所理工科排名很高的学校读研,毕业以后进入微软。他现在每周可以有一天在家里工作,收入非常高,有着稳定的生活,周末喜欢去西雅图滑雪。
上次被安先生拉着去喝酒的时候,我们总共才见过两面。遇到从国内过来的人,他总是会很热情地招呼大家,愿意多和他们聊一聊。因为他平时接触的都是工作环境里的人,大部分都是印度人,实在没什么人可以陪他好好说说话。
安先生对国内的创业环境很感兴趣。每次说到这里的时候,那种蠢蠢欲动的感觉伴随着挥发的酒精在空气里弥漫,好像多吸几口都会让人醉了。
可对于现在的他来说,回国以后一切都从头开始。除非他能在这里再忍五六年,在微软做到一定的位置,回去才会被人认可。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微醺的时候说的一句话:
“我不知道微软为什么要雇我。对于这样的企业,不缺我这样一个人。我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做什么……”
也许,安先生的确实现了父辈心中的“美国梦”。但他自己并不满足,他在观望,在思考,在衡量像自己这样已经习惯了西方游戏规则的人回到中国的人情社会中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
未知带来恐惧,恐惧会帮人做出决定,这个决定,大概会让他回国的想法越来越难以实现。
- 3 -
混沌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是幸福的,而大多数人没有机会感受这样的幸福。
在纽约,在洛杉矶,在美国每一个灯红酒绿的街头巷尾,都有着一大批中国留学生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们身在一片混沌中,以自己的本能生活着。
AK自小在北京长大,有着超过绝大多数人的优越生活条件。出国没几年,他就从美国换到加拿大,又换回美国,读的都是不太好的学校。
起初我很好奇,像AK这样的留学生,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对他们有所了解之后,我没有看到国内媒体上出现的豪车、豪宅以及浮夸的生活。
AK以及其它和他背景相似的留学生在美国做的事和国内的大学生一样,无非就是吃饭、唱歌以及和朋友们一起出去玩。只是他们花着6倍的汇率,把这些事放到了美国。
像AK这样活着,并不代表他们不会去思考自己的未来。他们也会想很多,只是暂时还没有想明白。
“以后会回国吗?”
“嗯,应该会回去,不过还没想好做什么。”
“你觉得自己能做什么?”
“不知道。感觉自己最擅长的就是交朋友,这几年在美国也交了不少朋友。都说这是一个关系的社会,也不知道自己的关系到五六年以后能有什么用。”
人情和关系,未来十年后还有用吗?这是一个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的问题。
AK最后还是回国了,回到北京。他家在北京城几乎最中心的地方,每天坐要坐一小时二十分钟的地铁逆着人流上下班。
大部分类似AK这样的家庭,父母都会想着让孩子出国玩几年,然后回国安排到一个基层的位置,或者去熟人的公司磨练一下。
于是,他们就这样,住着豪宅,坐着地铁,每天漫无目的地在各个岗位上过着依然混沌的日子。他们成了那批让公司的HR以及老板都头疼的新人,不光他们自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连他们的老板都不知道该让他们做什么。
也许几年的磨练期过去,AK的生活和接触的人会有一个质的提升。但是刚毕业的那几年无疑是他们生命中的低谷。
就在大家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三四十万中国学生还正在美国读书。如同Luna、毕夏或者AK一样,几年之后他们也要走出学校这个庇护所,在迷雾重重的异乡摸索出一条自己的生活轨迹。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特别优越的生活条件,没有让他们无忧无虑的家庭背景,甚至也没有掌握到真正稀缺的专业技能。
未来在哪里?也许除了他们自己之外没人能找到答案。
而我能做的,就是继续讲述我所看到的中国留学生的故事。这是一群如此鲜活又血肉丰满的人,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温一壶酒,说上三天三夜。
时间迟早会告诉我们,不顾一切的奋力一跃后是会飞得更远还是不断坠落。
- 4 -
反差
可能很多在美国和中国都生活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两个国家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反差,总会让人坐立不安。
美国的高度发达背后是结构性的固化,而现在的中国却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不可捉摸的变化。
这样的反差,像是水面下的洋流,对于我们这些漂浮在上面的人来说,命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因它而改变。
维志和阿辰,就是这样两个有着相似背景,却因为水面下的洋流走上不同生活道路的人。
维志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起码在我看来应该会在华人电影圈里有一番作为。他有一个电影梦,也很努力想把这个梦变成现实。
初中的时候,维志来到美国和他母亲一起生活。他们的生活并不是很富裕,可能和一般的留学生家庭有一些差距。
他和母亲一起住在旧金山中国城的那种很典型的老房子里,类似于中国的廉租房,政府规定房租多少年不许涨的那种。
这个家庭和美国给他的最大机会大概就是一张绿卡,他也因此能以最小的经济负担获取最好的教育资源。
从全球排名第一的电影学院毕业以后,维志大概也没想到自己会突然进入人生的低谷——没有工作,没有饭吃,甚至要去朋友家借宿。
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去接一些广告片拍摄的工作,过着非常不稳定的生活。有时候能赚一点,有时候接不到活儿就会很窘迫。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一年,维志迎来了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那段时间,中国电影开始走向国际。无论是海外制作还是发行,都很需要熟悉美国电影市场的人。
对于维志来说,这是他的能力所在。机缘巧合,他进入了国内一家电影发行公司,一步步承担起了这家公司在北美电影制作发行主要工作。
当有机会再见到他的时候,从他的脸上已经很难看到之前那一年多的时间给他的生活留下的痕迹。
“现在感觉怎么样?”
“还可以,生活嘛。”
“毕业之前,你想过会为国内的公司做事吗?”
“其实没有,很长一段时间来说国内的事对我来说已经很陌生了。但是华人在美国的电影圈很难,我其实走了一条和大部分留学生或者本土学生不同的路。”
确实,维志走上了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对他来说这一定不是最优选,只是常规的上升渠道被阻塞的时候,不确定性可能就被迫成了唯一的出路。
而对阿辰来说,他的生活几乎没有一点不确定性。
阿辰出生在美国,父母是第一代移民。他从小就是所有人眼中别人家的小孩,拿全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
我一直觉得,像阿辰这样在美国出生的华人是可以融入到美国主流社会的。但我看到的却是另外一个样子。
阿辰在学校几乎没有social的时候,也不会去主动融入到美国人的世界。
我最初觉得可能是因为家庭条件,或者他确实像一个nerd一样对学习之外的事情不关心。可接触多了之后,才发现其实束缚着他的还有更深层次东西。
“你以后有什么打算?”
“学医。”
“为什么?”
“我父母一直想让我学医,因为他们觉得学医可以赚钱。这个想法一直很明确,也不会给我别的选择。”
我开始慢慢明白,阿辰以及他的家人虽然生活在美国,但在思想上还是特别保守,甚至比现在国内很多人都还保守。
像阿辰的父母那样在上一个移民热潮里来到美国的人,他们在国内本来都有着不错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机会。但是到了美国之后,一切都推翻,重新开始,每个人都要面对生存的问题。
生存,作为唯一的法则,限制了他们的思维。他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永远只看到最有效率,最实际的东西。
回国之后一段时间,我知道阿辰已经订婚了,他的未婚妻也是第二代移民。我甚至可以想象得到他们之后的生活,像众多的华裔一样,工作,赚钱,去便宜的Market买菜,生儿育女,把这种最有效率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法则传递给下一代……
维志和阿辰其实都很已经是很优秀,从目前的结果来看未来也会有不错的发展。可不知道为什么,当我把他们两个人放在一起做比较的时候,却觉得两个人身上有太多不一样的地方。
我看到的是,两个人的上升曲线是不同的。一个触底之后直线上升,另一个则是缓慢地在为之后的上升做铺垫。
他们的生活,看上去都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或者是因为机遇。可谁能说明白,在这背后没有那一股看不到的洋流的影子——
一个时代,以及,这一代人。
- 5 -
纯粹
在我有限的人生经验里,从我看到的别人的人生经历中,我开始发现一个人幸福与否很多时候在于他是否能做到果断和纯粹。
小北无疑是一个纯粹的人。
在她前半生如同开挂一样的人生里,她顺利地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读本科。毕业以后她给了自己一年的时间在美国四处游历寻找人生目标,并且在那段时间爱上了一个男生。
如果不出意外,现在的她很可能是在美国的一个小城市,白天在家做家务,晚上准备好饭菜等丈夫回来。
不过,如果只是如果,他们还是分手了。
分手之后小北没有一点犹豫,马上回国。她这几年在上海跳了三次槽,现在在一家跨国公司,月薪5万左右。
这样的人生轨迹看着让人觉得眼花缭乱,不过我觉得无非是两个原因:聪颖,纯粹。
她的目标很明确,在国内的一线城市大公司、跨国企业里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凭借着自己的聪颖,她对于美国本科教育里的很多东西有着非常透彻的理解。回国之后没有依靠自己的家庭,不用和上司每天去应酬,做了一个非常独立、自由的职业女性。
有时候我会想,在中国的留学生里有和小北一样条件的人其实很多。其实只要有自己的明确目标,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在目前的中国都会有很好的上升通道。
抓住机会,上升,赚钱,这是这个社会给优秀人才的巨大红利。
- 6 -
结语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过去刻意比较留在美国和回国发展哪个才是这一代留学生的最优解。
选择在美国生活无疑是需要能力和勇气的,不过确实有很多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凭着自己的能力找到了让自己满意的工作。他们像小北一样,纯粹地沉浸在这样的成就里,享受自己应该享受的一切。
而在文中,我没有去写太多这样的例子。这大概是因为,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最终会变得既少数又大众。少数在于人口学意义上华裔在美国确实是属于少数种族;而大众的意义是,留在美国的中国学生在短期内不会给这个已经稳固的社会架构带来任何变化,最终只能成为大众中的一分子。
所以我会更关注回到国内的留学生。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人生的一个重大选择,仿佛面对一湍急流,不知道自己会沉下去还是浮上来。
对比美国的已经被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国传统的人情社会与一线城市相对公平的环境确实是一种矛盾。面对脚下正在不断撕裂和融合的土地,纵身一跃,谁也不知道会落到哪里。
这样的担忧,这样的不确定,给很多即将回国的留学生带来了超过别人想象的困扰。但我依然对他们充满了期待,他们或许目前还在寻找着自己的目标,或许已经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建树,这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个人群,他们会给中国的社会带来很多变化。一种从消费习惯、思维习惯、专业技术以及观念上带动社会发展的变化。当这个人群数量冲破一个临界值,谁也不知道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每当这个念头在我的脑子里一闪而过的时候,我都会为此感到兴奋。当我进入美国大学的时候,从没想过这段经历给自己最大的收获是能站在彼岸看到一个不同的中国。在内心里,那种本能的兴奋告诉我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是值得期待的。
我一直坚持着这样的想法,并且拭目以待。
自2022年6月13日起,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宣布,回国签证申请将重新...
旅行有两类,一类是充满想象的猎奇之旅,一类是饱含情怀的朝圣之...
今天欧美艺佳留学收到了一封来自学生发给老师的邮件,把自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