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活中,如何“富养”自己?如何才能有意义的度过留学生涯?
不是不合群
我的好朋友黄小敏的女儿在美国留学,今年9月刚去的。
黄小敏送女儿去上学,因为这是母女俩第一次去美国,黄小敏担心女儿不适应,专门等女儿开学几天后才回来。
说实话,黄小敏还真有点担心。
最主要的感觉,女儿不是很合群。
“不是很合群”,这个说法似乎也不确切。
女儿英语不错,不论是交流表达,还是在出国前的托福考试中,成绩都不错。
据黄小敏的观察,女儿能自如地与当地人交流沟通,日常事务处理起来,无任何障碍。
在银行办理信用卡时,遇到一位在那里工作的华人、一位和气的大姐姐,她得知黄小敏的女儿菁菁是初次来到美国,不禁夸奖道:“你的英语还真是不错。”
所以,照理,黄小敏没什么好担心的。
更何况,菁菁一直是一个脾气温和,顾及他人感受的姑娘,从小学到高中,跟同学的关系都不错。
但是,在刚开学那几天,黄小敏凭着一颗母亲的敏锐的心,还是感觉到了隐隐的担忧。
菁菁就读的那所学校,中国孩子不算特别多,而且大多来自美高,有部分孩子似乎已随父母移民;另外一部分孩子,来自一线城市的国际高中。
留学生群里的孤独症
像菁菁这样,高中毕业于三线小城普高的孩子,貌似稀缺。
不知是不是因为成长环境的区别,黄小敏隐约感觉菁菁与中国同伴们关系没有那么密切。
虽是刚刚开学,却感觉那些中国孩子已自来熟了,报名注册、办理银行卡、电话卡,那些孩子三五成群,非常亲热,可菁菁似乎总是独自一人。
但菁菁其实是个热心肠的姑娘。
那次,黄小敏陪菁菁去校医处注射预防针。
看见几个中国孩子,在一起嘀嘀咕咕,迟迟不上前去办理。
后来,一个漂亮的小姑娘,终于走上前去了,但明显感觉畏畏缩缩,在工作人员的办公桌前,吞吞吐吐了半天也没说清楚。
原本坐在一旁的菁菁上前去帮助那位小姑娘解决了问题。
黄小敏估摸着,是不是因为自己在菁菁身边,阻碍了菁菁与别的孩子交朋友,就计划着早点回国,让菁菁早点像别的孩子那样,迅速融入那个圈子里。
唉,中国的父母,总是怕自己的孩子“落单”。
黄小敏回国后,几乎每天与女儿视频,或微信聊天,除了关心女儿的睡眠时间是否充足之外,主要关心的就是女儿是否交到了朋友,尤其是否融入到中国孩子圈里。
偶尔听女儿说,去参加了中国同学的聚会,一起做饭吃了,黄小敏就高兴不已。
可是,仍然感觉女儿独来独往的时候居多。
有一次,女儿发来一张照片,问黄小敏:“妈妈,这衣服怎么样?”
黄小敏夸赞女儿道:“好美。”
又问:“在哪里?”
女儿说在买衣服,黄小敏看一看照片,应该是在试衣间拍的,于是赶紧又问:“跟谁一起呀?”
女儿的回答让黄小敏心一沉:“自己。”
这孩子,会不会太孤独了?
黄小敏非常担心。
安静内敛的留学生
前几天,在跟女儿聊天时,女儿无意中讲到,前几天去一家餐厅吃饭(当然又是独自一人),邻座的是一位看上去很“厉害的”白人阿姨。
因为菁菁从她接电话时,发现她会好几种语言,而且说话口气也挺“厉害”的,应该是职位不低的高管。
那位白人阿姨其实很和善,主动与菁菁聊天,问菁菁是哪个国家的?
菁菁说,中国人。
白人阿姨却说:“哦?我以为你是日本人呢!”
菁菁觉得好奇:“为什么会觉得我是日本人呢?”
白人阿姨说:“在这里见到的中国孩子,很少像你这样内敛和安静的。”
停一停,又说:“我相信,你一定来自一个富有的家庭。”
前几天,黄小敏跟我逛街时,聊到了这件事,她依然有些忧心忡忡。
担心女儿不合群,尤其担心那些真正来自富有家庭、土豪家庭的中国孩子不能接纳自己的女儿。
黄小敏,实在是过虑了。
那位白人女士的话,应该是对菁菁的极大地夸赞。
这才是留学
留学,曾经高不可攀,现如今,早已走入寻常百姓家。
有些当爹妈的,并不特别富有。当然,仍然有人说,那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享受的。
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出国留学人数突破50万,2016年继续增长。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
每个走出国门的孩子,应该都承载着父母的期望,自己的理想。
但是,有些孩子,为了躲避国内高考而出国留学,有些甚至原本学习能力就不强,语言能力差,却听信无良中介忽悠,“免语言成绩留学”,以为读两三个月的语言强化班,就可以上专业课。
可是由于英语水平低,尤其听力和口语太差,很多中国学生,在那种语言强化班里,需要待一年,甚至两年,三年。
一个美国女孩曾发表了一组摄影报道,讲述了位于美国中北部一个小镇上的一所大学里,在那里读本科的中国留学生的生活。
那些待在语言强化班的孩子,虽说人在美国,但一块上课的几乎全是中国人,说的汉语比说的英语还多。
许多英语学习困难户,由此产生。
由于无法融入,许多中国留学生选择放弃,放弃融入美国人的生活,过得比在中国的时候还中国。
还有一些孩子,通过怒刷雅思托福题,甚至应用国内老师们的答题诀窍,勉强在考试成绩上过了关,但真正的英语水平并没提升,出去后,也是痛苦不堪。
在一篇文章中读到:“房东打电话说合同怎么签,听不懂啊!”
“到美国的第二天,去办银行卡和电话卡,别人跟我说的话我一句也没听懂,偶尔听懂了,却想不起该怎么答。”
“最后,我那仅存的自信心被第一堂课给击垮了。教授讲的东西听懂一半,而班上美国人的回答一个字都没听懂。”
于是,在这时,最容易发生的一件事,来了。
“中国留学生抱团,天天泡在一起吐槽、做中国菜吃。一两年下来,中国各地地方话的水平、对中国各地菜肴的了解大有长进,唯独英语可能不仅没比出来时进步,还退化了!那你这学就算是白留了,还不如在国内多交几个各地的朋友。”
这些文章,黄小敏说她也读过,在这方面,她倒不为女儿担心,反而,还挺自豪的。
菁菁虽然生活在一个三线小城市,但由于从一开始就脚踏实地的学习英语,而且方法也对路,所以菁菁在出国前,不论是托福成绩还是英语听力口语,应该都基本过关了。
这从她到达美国后的表现可以看得出,日常交流是绝对没问题的。
正是因为没问题,她才没那么依赖“老乡”,才没那么与中国学生抱团。
但菁菁并不是完全不与中国“老乡”交往,偶尔也会参加中国同学聚餐聚会,以及正常的彼此帮助。
她只是不热衷于那种活动,而已。
黄小敏也问过菁菁,菁菁说,那些活动,我想去,也没人会排斥我,是我自己不想去。太浪费时间,而且她们唱歌,还会喝酒,我不想去。
菁菁选修了一门课,上课后才发现选修那门课的基本是大三大四的学姐学长,而且几乎没有亚洲人。
课程难度很大,但菁菁坚持下来了,教授以及学姐学长对菁菁也非常友善,并且佩服她的坚韧。
在学长学姐的带领下,菁菁参加过几次校外高规格的专业活动。
所以,我说,黄小敏,你在瞎担心些什么呀?
这才是留学呀!
这才是富养
那位白人女士对菁菁说:“我相信你一定来自一个富有的家庭。”
我相信,她所谓的富有,并不仅仅指物质上的,更不是国人所理解的“土豪”。
我觉得,她的这句话,不仅仅夸赞了菁菁拥有的教养,也是对黄小敏,作为一个母亲的褒奖。
黄小敏的家庭,并不是什么富豪之家,更不是“土豪”。
黄小敏的丈夫,普通的公职人员。
黄小敏本人,在我们那个三线小城,倒称得上是一个成功女士。
从有编制的公立单位辞职,自己创业,十多年的打拼,也积累了一些财富。
菁菁的学习成绩优异,几乎称得上是学霸级的人物,按照她的老师们的预测,参加高考,考个一本绝对没问题。
所以黄小敏夫妇包括菁菁本人,原本没有出国留学的打算与想法。在三线小城市,眼界与思路,还是有些受阻碍的。
黄小敏的哥哥,是华东一带数得着的房地产商,在国内许多一线城市有项目。
他一直坚持不懈地给黄小敏“洗脑”,认为孩子在国内接受基础教育之后,一定要去国外留学,而留学的首选国家是美国。
他说:“你们不用操心菁菁的留学费用,我来负责。”
黄小敏倒也不是因为费用的问题不想让孩子出国留学。
经过考虑,主要是菁菁自己了解之后,也表示愿意出去开阔眼界。
菁菁后来被多所美国名校录取,现在就读的那所学校还提供了不菲的奖学金。
关于学什么专业,也曾经纠结过一段时间,是啊,一个中国高中学生,除了学习考试还是学习考试,没怎么走出过校门家门,如何知道自己未来的职业兴趣呢?
看见一些孩子和家长,目的明确,学商科、学计算机、学会计,总之,以后怎么好找工作学什么。
黄小敏曾经也迷茫、焦急,但最后还是跟女儿达成共识,我们就是出去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文化的。
所以暂时不定专业,等学习期间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再定也不迟。
那次在美国的银行办理行用卡时,那位和善的华人姐姐表示她挺喜欢菁菁,说这孩子温和有礼貌,所以很热情地给了菁菁和黄小敏许多建议。
她说她见过很多中国留学生读完几年书之后,都是不甘心地回国,所以建议菁菁,如果想要以后留下来,现在选择专业时,就要思考一下,人家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什么样的人才。
黄小敏觉得有道理,叮嘱女儿回去后好好考虑这个问题。
菁菁当时没多说话,在路上告诉妈妈说,不想这么功利心重,也不想这么大压力,我们最初不就是想着出来开阔眼界学习知识的吗?
黄小敏心里对女儿佩服不已,是啊,不忘初心,在很多时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曾经有朋友问过黄小敏,菁菁如此优秀,成绩好、有爱心,那么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有没有过叛逆的时期呢?
黄小敏仔细回顾,告诉朋友,菁菁还真没有过叛逆时期。
朋友似乎觉得不可置信。
黄小敏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给了孩子足够的陪伴、足够的信任、足够的关心和理解,她为什么要叛逆呢?
我多次见过菁菁,我明白那位白人女士的感受,我想,我知道她想表述的真实含义。
菁菁,是真正富养的女孩,虽然她并非来自富豪之家。
自2022年6月13日起,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宣布,回国签证申请将重新...
旅行有两类,一类是充满想象的猎奇之旅,一类是饱含情怀的朝圣之...
今天欧美艺佳留学收到了一封来自学生发给老师的邮件,把自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