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留学动态>十年间隔两相望。留学,变味了?

十年间隔两相望。留学,变味了?

记得高中历史课本上,民国时期的留学生穿着背带裤和皮鞋的黑白照片,你嘲笑他们土,殊不知新一批留学生,就像看他们一样在看你,两两相隔。过去的十年,是留学生褪下光环的十年,也是留学逐渐变味的十年。

伴随着北京奥运年后的经济腾飞,中国每年留学人数井喷式增长,留学本身也从以往的豪门游戏,逐步自费化、低龄化。

 

以北美第一公校UC Berkeley为例:
 
2007年,伯克利共有371名中国留学生在校,占全校国际生总数的14.1%;2016年,伯克利中国留学生总数为2021人,其中本科生1300人。短短十年,中国留学生总数翻了5倍,而留学生群体背景与结构的改变,也使留学变得和当初不再一样。

 


 

数据来源:UC Berkeley国际生办公室
 
随着留学人数增加,以及中国与西方物质条件、学术水准差距的缩小,如今的留学,已经不再是所谓上升通道的引路牌。举例来说,100年前,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大都能迎来阶级的提升:

他们作为弄潮儿成为“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成为那个时代的意见领袖。

他们当中很多不到三十岁,就被聘为一年工资买一套北京四合院的教授或是社会名流。到了8、90年代,新中国打开国门,最早的公派留学生,则会惊异于国内外物质水平的天差地别,留学生活虽然孤独辛苦,但是手里拿到的美元英镑,数额大到在国内工作难以想象,充满着诱惑力。

 

但是近十年来,我们更多的看到,欧美国家不再是天堂,即使是硅谷与华尔街的工作,也没有想象中的光鲜,升职的天花板更低,收入也未见得更丰厚。

回国的留学生就业也日趋普通,他们很多人一样会纠结一份月薪和巨额学费并不匹配的工作。
 
所以当大众过了那个信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时代,今天的留学,变得更加纯粹。它就是一种长期教育投资,一种对学术生活水平的锻炼,迭代自己的知识结构。而留学的方方面面,也在潜移默化中变的截然不同。

 

无论是在高楼林立的纽约城,还是在玉米地中的香槟村;无论是在风雪交加的新英格兰,还是在风光旖旎的布里斯班;中国留学生的身影,已然遍布于全球的高校中。

 

而留学人数几何倍数的扩大,得益于中国家庭经济实力的增强,也来源于英美等高校的扩招:短期来看,学校可以获得更多的学费收入,而长远来说,更高的国际生比例可以提高学校排名,增加名誉与经济上的长线回报。
 
以北美为例,几乎每所大学都拥有了规模可观的CSSA,即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吸纳了更多各年龄层次与背景的留学生。

所以现在的校园里,不再是当年形单影只的几个中国同学,而是经常能组织起数百人,甚至同城多校合作的活动。留学生规模的扩大,也同样加强了校友群的实力,以及中国学生的话语权。留学,不再是当年的单打独斗。

留学申请,负笈海外,拿到dream school offer的途径和准备过程和十年前也已全然不同,举一例来说:从父母那辈人开始,我们就有了“留学就要考托福”,或是“赴美就要考托福”这些根深蒂固的观点,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显然不是。

雅思在美国院校的申请中同样有高度的认可比例,这就是如今部分学子所不知道的事实之一。语言成绩作为硬性指标,考虑应更灵活周全,如果备战托福屡屡受挫,是否考虑过转移战场,挑选更能在短期内提分的考试呢。
 
其次,相比起五六年前的定点择校,“多国联申”是如今的一种更加稳妥的方式。因为无论是哪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王牌院校,都有自己突出的专业,而择校,往往非常看重专业水平的高下。

举例来说,当招生官在分析研究生申请、博士生申请的时候,他们会异常关注的申请者的专业能力,而不是学校总排名。

假如将来想要回国,以如今国家级与地方级“千人计划”来说,考核的重要标准就是科研学术能力,而具体学校是来自于哪个国家,并没有任何要求。
 
所以更多的学生,也开始明白扩大择校范围的重要性,“英美联申”成为了普遍现象。这时所必需的,也是一份有竞争力的雅思成绩,能够同时触达两国的目标院校,给自己增加一份双重保险。

而后纵观师资力量,科研水平,性价比等等因素,大家总能找到一所契合的学府,而一张雅思成绩单,就是通往这些学校的敲门砖。
 

 


以USNews颁布的2018全球大学研究结果与排名来看,全球前一百名的学校,几乎清一色英语国家,以美国为最,英国次之。这里的每一所学校的入学语言要求,都可以被一个6.5或者7分的雅思成绩所满足。选择雅思,可以大大增强你的选择面与竞争力。

退一步来说,即使为了更高的性价比与地缘优势,选择香港与新加坡的亚洲顶级学府,雅思也是必不可少的敲门砖。由此可见,当留学变得更加灵活与个性化,申请的思路也需要与时俱进。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日常生活的变化,曾经,留学论坛上遍布着早期留学生寒酸与辛酸的遗象,比如经常打听哪里的讲座有免费披萨,成盒打包回家吃一周;几人合买不到2000美金的 n手车;毕业后带不走的都是从实验室带回的成包打印纸、圆珠笔。

 

而如今的留学生,大多不再是国家公派,或者只能依靠微薄的研究经费过日子,所以我们才看到了校园周边的高档公寓群,看到了潮牌、美食、萌宠,也看到了假期朋友圈里的旅行打卡,休学创业。

如今的留学,也早已不是条件艰苦的寒窗苦读,抑或是为了赚点外汇省吃俭用。更多的留学生,因为从小就有良好的物质条件,更愿意在读书的同时,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与乐趣,与有眼界的人为伴。
 

简单来说,生源扩招与低龄化,带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留学生好像变“水”了:哪怕在排名最顶尖的名校里,也会流传着哥大统计系,哈佛、斯坦福教育系所谓“宽进宽出”的说法。
诚然,每年的学霸还是那些学霸,但是更多普通资质的留学生,也成功走进了欧美校园。这就是你能看到刷三个学位还发表论文的天才,也能看到迷失自我一无所成的被淘汰者。与此同时,你还会发现中国留学生不再是刻板的只会数理化和做实验的机器,有更多美高美本出身的同学,英文水准和交流能力不再是弱项。 
 
当减轻了要靠留学改变命运的压力,留学的专业选择也变得更为灵活:除了传统的商学院、编程、与工程,更多的留学生开始涉猎法律、医疗、设计、包括人文教育领域。

大家不会再带着有色眼镜去看比如社会学之类工作机会少的专业,因为留学本来就是对自身的完善,背井离乡学业压力大,能坚持到底的其实都是佼佼者。

正如我们看着历史课本照片里那些穿着背带裤皮鞋的留学先驱感到恍如隔世,正如我们看到埋头苦战在试验数据与试管里的师兄师姐而肃然起敬。反观当下,我们不难发现留学,早已变了。

当更多人了解和涌入这个群体,留学生这个称呼不再带给我们耀眼的光环,甚至偶尔会带来不理解与非议,但是它终究是自己选择的道路,既然决定了,也应当为自己“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