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总有这么一部分人:在他们眼中,出国留学的孩子,一定都是家里有钱,成绩差,然后不得已出国混日子镀金的。
对这类人,我们定义为“酸葡萄心理人群”。可悲的是,似乎这几年,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了。
今天我就说说这事儿——
2013年11月,纽约某大学一25岁女留学生从高级公寓顶楼跳楼身亡。
2014年2月,新泽西某大学一中国访问学生跳楼自杀。
2014年8月,加州州立大学富乐顿分校一名22岁的中国留学生林某跳楼身亡。
2014年10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20岁中国留学生李同学选择了跳楼自杀,生前他备受失眠、焦虑的困扰,在自己的日志里写道:“我只想做一个普通的正常的人。”
2015年1月,耶鲁大学的华裔学生王同学从金门大桥跳下与世告别。她曾在Facebook写道:“亲爱的耶鲁大学:我爱这里。我希望有更多时间。我需要时间去工作,我需要时间去等待新药物以治疗我的病。但我承受不起离开学校一年或永远退学。”
过去几年,时不时有留学生被害案件被公布到微博、微信等平台上,每次互联网上都会冒出很多“诸葛亮”:女生出国留学,就是垃圾;在国外化妆参加聚会,就是不自重;买了个自己喜欢的包,就是炫富;不幸被杀了,就是活该……
承受着学业和精神双重压力的海外留学生,在某些人的眼里就是纸醉金迷,挥霍金钱的浪荡公子,可是他们没有看到:更多的留学生,只是选择把光鲜留给别人,把辛酸和压力留给自己。
这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简单得感同身受 。
大一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发给朋友看,他看完以后对我说,“你写的好像是离家十年的游子一样,可是你明明一张机票就能回去的,哪有那么多伤春悲秋。”
在家的时候,老爸最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是:“实在想家的话你就回来,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交通这么方便,一张机票睡一觉你就到了。”
我也用这句话安慰了自己无数遍。但是在每一场分别之后,还是发现那些所谓的已经缩短的距离,在能拥有哆啦A梦的任意门之前,其实永远都在。
每次回家的时候,坐在飞机上面看着行程图,都觉得很神奇。明明在地图上只是一条十厘米的直线而已,为什么就可以把我和我的家人朋友,还有我曾熟悉和珍视的一切硬生生的分隔起来。
就因为有了这十厘米,没办法在每一个绝望无助的时刻再像以前跑到爸妈面前要一点安慰,也没办法像曾经一样,躺在自己熟悉的小床上,至少踏踏实实的睡一个好觉。
那是我在美国第一次生病
刚留学的第一学期,和朋友出去吃饭,吃到不干净的东西,当天就腹泻了。不知道吃什么药,也不知道去哪里找医生,更不敢给父母打电话。过了几天痊愈了,那时才明白,这些是自己该面对的成长,选择出国必须要面对的成熟,逃也逃不掉。
无数次难过的时候都想买机票回家,却不敢翘课,也不敢用没写完的论文,没复习完的考试做赌注,更不想让忙碌的父母担心,所以又无数次的作罢。
我不知道如果别离全部被分割成一小段,会不会好一点。我只知道每一场别离带给自己的,都是一模一样的疼痛。
出国以后觉得人生最无解的时候,就是怀疑自己留学的初衷,用陪伴亲人,牺牲睡眠,放弃娱乐来交换,是不是代价太大了?
之前有一场很重要的期中考试,因为宿舍附近施工,考前那晚自己订了个房间,本来是想好好睡个觉休整一下。可是发现那家酒店就是之前带爸妈旅游住的地方,那些回忆还在眼前,看见熟悉的街道,却再也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一下子就没忍住,趴在宾馆的床上哭了一整个下午。
那天想家的感觉和后悔的感觉,真的盖过了所有出国前的豪情万丈。
对我来说,哪怕交朋友,也是一件很难的事。
“
我是不是说错了什么?我为什么会说错?是因为我英文不够好,还是因为我来自东方文明,还是因为我是个亚裔,还是因为我是个中国人——还是只是因为我是我?
”
很多时候,我努力不要让自己把“自己是个外来人”这件事看得太重。
我仅仅是别人眼里的“又一个亚洲女孩儿”,我极力想打破这种先入为主的概念,我泡吧,混白人圈,交美国朋友,我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正常的美国青少年,但无法否认,我是一个亚洲姑娘,我生长于中国,前十八年使用中文、阅读中文,在我身上有无法否认的痕迹,影响着我的词汇、我的思维,甚至我的感受。
我去过很多次心理咨询,我的医师是一个中年白人女性。她在听我的叙述之后,会对我说:“啊,那一定是太艰难了。我知道,你一定是遇到很困难的事——你考虑退几门课么?”
每种语言里有每种语言特有的哀愁。在你平平常常、轻轻松松地说着话的时候,你以为你说的只有你的故事,其实在语言的缝隙里,是你祖先的漂泊、战争、耕种和生老病死所带来的情感。
在异乡,意味着你想尝试被理解,得从头开始解释。
你抬头看月亮,想到春江花月夜,你说“江月年年只相似”,身边人大概明白了是关于人世短暂,关于变幻无定,甚至他们也一样,他们的祖先也追寻人生的意义,也感慨 mortality,但在相同之上终是不同的。
光鲜是给别人看的,辛酸是给自己扛的。
一直以来,大家对留学生好像都有两个特别大的误解,第一个是家里有钱,第二个是成绩差。
有钱人的确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留学生都有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留学生和富二代这个等式就在很多人心中成立了。然后他们带着嘲讽的甚至是仇视的态度,去围观和幸灾乐祸着每一场发生在留学生身上不好的事。
“
富二代出国炫富,被人看不惯砍死了,真是活该!
富家女出国还勾引男生,真不知羞耻啊,现在被强奸了,呵呵!
”
每次看到这种刺耳的话,都觉得特别无奈。怎么真的会有那么多的人给自己的同胞乱扣帽子,扣完了再用一种自以为是的上帝视角去为所有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幸鼓掌叫好?
对于成绩差的说法,在我看来更加荒唐和可笑。
“
国内读不下去了吧?
家里有几个钱,送出国混文凭去的?
”
所以在另一些人的心中:留学生 = 成绩差的有钱人。
刚出国的时候,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象过原来大学会有挂科的担忧,但是慢慢发现,国外大学永远都在用超乎你想象的挂科率筛选他心中合格的学生,很多在国内经历过考场锤炼的学霸,居然在大一第一场考试之前吓得失了眠。
原因超简单,要重修。没有那么多的钱,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只有在每一天都额外努力,英语本就不是母语,别人花一个小时就可以做完的作业,我要花上一天,因为我没有退路,我只有在 Final 前夜挑灯夜战,才能赶上那些轻轻松松获得高分的本土学生。因为时间和金钱的成本,偷懒和玩乐都是不允许的。即便如此,留学生每次回国还是会被讥笑嘲讽,还是会被以为出国乱混。
任何一个地方都不是由唯一的一种人组成的。
的确有些留学生就是成绩差的有钱人,但那真的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
在国外认识的人里面,有很多家境一般但是为了开阔视野和汲取更好的知识才来到这里的人。但最可怕也最让人仰慕的,是那些明明家里已经有钱到足够不学习都一世风光无忧,却还是拿着奖学金,每科都拿高分的人。
也正是因为知道这样的人存在,才觉得有些努力,就是为了去拥有更珍贵和精彩的风景。
现在怎么还会有人把出国留学看的这么神圣啊,其实就像以前去外地读书一样,留学生只不过换了一种地方读书而已。
只不过这个地方可能有点贵,也有点远。
当终于要结束学业的时候,回想一下,好像跟几年你学到的知识,还有逐渐变得更加隐忍和坚强的性格比起来,这个地方大概没那么贵,也没有那么远。
不管是在拼 Final,赶 Deadline,还是为了春招最后一点点希望努力求职的所有留学生们,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受的苦,终究会变成礼物。
自2022年6月13日起,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宣布,回国签证申请将重新...
旅行有两类,一类是充满想象的猎奇之旅,一类是饱含情怀的朝圣之...
今天欧美艺佳留学收到了一封来自学生发给老师的邮件,把自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