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跟老公一起看《舌尖上的中国3》。
记得播《舌尖1》的时候,我们也都在国外读书。那时候微博上突然开始疯传一碗麻婆豆腐和各种家乡小吃,估计只有离开家的人才更容易被故乡的味道打动,所以有种说法是《舌尖1》最早是在留学生中间先火起来的。
就是这么巧,在播《舌尖3》的时候,我们又回到了美国,又都回归了校园。6年过去了,即便中餐馆开得遍地都是,但会做饭还是一个让游子艳羡的技能,原来故乡的味道从未缺席。
我跟老公本来是想把《舌尖3》当成下饭剧来看的,估摸着一边吃一边回忆,想来也能多吃几碗饭,结果事与愿违。
我们俩连续一个星期都是一边吃着喷香的中餐,一边看着《舌尖3》上的食物说:“这看着好难吃啊。“
有时候我刚用筷子夹起一块水煮肉片,不等我吃第二块,就得问老公“它刚才介绍了什么?完了吗?”。剪辑剪得几乎什么也没讲。
印象昨天看煎饼果子的时候,旁白说:“天津人都觉得最好吃的煎饼果子是我家楼下那家。“
今天说到煲汤:“广东人都觉得最好喝的汤是我家那碗。”天,这是复制黏贴的解说词吗?
对了,还有四川泡菜,解说会说,各家泡菜味道各不相同,各有特点。意思是我们也不知道好吃的泡菜该是什么味儿,你们自己琢磨吧。
6集看下来,我感觉就是跟着编导走街串巷,拜访各家的“黑暗料理“,没有纪录片的美感,也勾不起什么家乡的回忆,倒是很像一档专题节目,讲述那些我们“自认为”好吃的食物。
看到第6集的时候,我老公终于忍不住问:“你们苏州人一定花了不少钱吧?”因为我们已经连续看了3集苏州菜了。
重点是真的跟苏州比较相关的只有苏州糕点,前面两个主题都感觉是生拉硬拽的,其中一位看起来不怎么下厨房的美食作家,在摄制组5毛钱租的灶台上做了一盘看起来不怎么好吃的“白什盘”。
镜头拍得差也就算了,连分集的名字取得也很随意,刚才那盘“白什盘”就出现在第5集《食》里面。想不想摔筷子?!请问我看了3季《舌尖上的中国》不是在看“食”是在看什么?
所以一部优雅的《舌尖上的中国》就成功沦落为了槽点满满的网拍小视频,下饭是不可能的,充其量也就是映衬下我自己伙食不错。
留学生都在吃什么呢?
当然不是之前流传的“番茄炒蛋”(谁说“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的样子,很多时候大家都是在用记忆和“大胆”作出故乡的味道。
上上周去朋友家包饺子过年,这几乎是留学生最传统的过节方式。
想到朋友说北方人过啥节都是吃饺子,没错,留学生也是过啥节都是饺子配火锅,或者火锅下饺子。
其实很多人在出国之前都从来没有包过饺子,括号包括北方人。
饺子局是一个东北朋友张罗的,当初组局的时候她颇为可怜的说:“我们东北人过年不吃饺子会哭的。“
结果一个星期以后,据说只问到两个南方人说,没问题,我们会包站起来的饺子。我是其中一个。
让我心里没底的是,我不会拌馅啊。没有包过饺子的人一定不知道拌馅有多难,这几乎是决定成败的事情。
但是当南北方人全军覆没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我们中有一个ABC同学,就是华裔美国人,操着夹生的中文说,他会拌馅。
我当时有一个瞬间觉得这个饺子局一定没救了,南方人包,美国人拌馅的饺子,北方人敢吃吗?
直到出发前我还在当心晚上的饺子能不能吃得上,老公问需不需要买两包速冻水饺带去。
结果!每一个出国读书的孩子都是天生的厨师!大家纷纷建言献策,拿出记忆中妈妈做饺子的配方,做出了一锅好吃的我都要哭了的饺子!
所以,对不起了《舌尖上的中国3》,有时候美食是诗,像《舌尖上的中国1》一样,可以让人垂涎让人反复玩味,有时候美食是体验,像留学生的生活一样,用心就行。但美食绝不是东施效颦,不是附庸风雅,不是看别人做得轻松,以为依葫芦画瓢就行。
我现在也是在死撑着打完最后这句话,因为我炉子上炖的牛尾汤已经好了,实在好香!
自2022年6月13日起,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宣布,回国签证申请将重新...
旅行有两类,一类是充满想象的猎奇之旅,一类是饱含情怀的朝圣之...
今天欧美艺佳留学收到了一封来自学生发给老师的邮件,把自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