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是一次孤独的修行,而这个过程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些人跨过了那道坎,破茧成蝶,遇到了更好的自己;而有些人则停滞不前,在无形的障碍前徘徊或想着逃避。大多数的留学生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迷失,这些迷失也往往标志着三个重要的自我成长阶段。
认清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独立性绝对是自我成长的第一个里程碑,这点对于留学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
远离无微不至爱你的父母,远离随叫随到义气的朋友,远离土生土长熟悉的环境,出国意味着“清零”自己原有的社会资源,留学生也从原本的主流甚至“特权”群体一下沦落为边缘甚至“隐形”群体。
在陌生的国家面对不同肤色的陌生面孔,在经历了一个人搬家买车找工作熬夜备考这些后,你逐渐明白没有人有义务来帮助你,更没有人来要求你,那些“外国人都素质高会主动帮助看起来无助的异乡人”的想法太过于单纯幼稚。
事实上,国外每个人都在忙碌的过着自己的生活,课后你想要找个人陪你去吃饭都没可能,更不要以为有人会真的care你每天是鸡血满满还是混吃等死。世界少了你照样转,只有自己需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也只有依赖自己去解决所有的问题。
但是如果无法接纳这点,在留学路上可能会出现两种迷失的状态:
过度依赖:
否认独立的必要,仍然要依赖其他人。比如扎堆在中国学生的圈子里,保持群体行动的习惯,一遇到问题立刻求助抱团的成员。或者女生认为必须要有男朋友,因为遇到麻烦可以让男友出面解决。再或者就是与父母时刻保持联系,一有困难立刻找爸妈诉苦求助。这样的表现都说明成长卡在了第一道坎上,即便当下的生活也能继续,但是依赖的倾向只会加重。
自我封闭:
过分强调独立,反而变成“自闭”。认为既然无法依赖别人,就干脆不相信周围的任何人。比如有些留学生从来不参加宿舍活动,经常独来独往,甚至都不与隔壁室友交谈。即便在课堂参与讨论和活动时,他们也总是格格不入,或者干脆保持沉默。这样的情况一样属于自我独立性的迷失,和依赖相比过犹不及。表面上以为是独立的表现,本质上,他们仍在做世界的中心,只不过这个世界不是外在的真实世界,而是他们心中内在的封闭世界。
承认自己与别人之间的距离
当你成功跨过第一道坎,能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后,你会自信大增。连这样的困难都能解决,自己简直太厉害了。甚至你会萌生出自己无所不能的想法。
而在这个时候,你迎来了心态上第二次的挑战。那就是即便已经收获了不少成功(比如成功进入国外大学,独立料理生活),但是在追求自己理想的目标时(比如GPA 4.0,Facebook实习,投行面试)还是会遇到失败,遭受自信心上的打击。
接受失败是自我成长的第二个里程碑。在美国,很多学生都感慨身边强者如林,在你还在为下周的presentation焦虑的时候,你的同学已经在华尔街做实习,周末还去做义工。你不断的听到让你震撼给你启发的励志故事,也不断给自己设定下一个奋斗目标,想要沿着前辈们的路摸索到自己成功的黄金大道。但是,很多时候,即便付出巨大的努力,还是望尘莫及。
但是换个角度想想,你所追求的目标真的是一个合适自己现阶段能力的目标吗?你能看到的只是别人在一个横断面上的成就,而成就它的背后的那些漫长积累,不管是来自于家庭的资源,还是自身的努力,都是你看不到的。如果你只把自己固定在这个点上横向比较,把什么积累都没有做的自己和已经积累了很久的别人比较肯定是不合理的。
这时候也会产生两种迷失的状态,分别来自另外两种不合理的归因方式(即自认为的因果关系):
自我否定:
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所以努力也换不回好的结果。忽视一些客观因素和发展的空间,把所有的问题包揽到自己身上。比如认为课堂讨论中同学没有回应自己的观点就是自己的表达有问题,表达有问题就等同于口语交流有问题,口语交流有问题就说明是自己的能力问题。这样对自己能力的全盘否定会极大的挫伤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最终可能陷入一种悲观的自我暗示中,认为反正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learned helplessness),或者选择性的关注失败的例子(如拿自己的论文分数和课上的最高分比),忽略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如自己的这篇论文和第一次的论文比进步了许多)。
借口逃避:
认为自己的失败都归因于外界的不公平,比如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甚至种族歧视。虽然这样的客观因素存在,但是一味的夸大外部因素充其量只是在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而无法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过度强调外界的因素也会让你倾向通过改变外在条件来改变现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臭名昭著的论文代写等学术不诚信行为。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舞弊的学生认为论文写不好就是因为语言表达、思维方式以及学习习惯上有文化差异,而这些差异克服不了,也不值得去努力(因为他们认为即使努力最终肯定也是失败),所以选择让擅长的枪手来写,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也让自己的信心免受打击。
坚持值得你坚持的目标
如果你能够客观的看待自己暂时的不足,那么你就来到了自我成长的最后一道坎儿:坚持目标。
当选在迎难而上的时候,留学生容易进入的一个误区是,希望在短时间之内迅速提高能力,哪怕增加学习强度压榨自己的休息时间。比如希望能够兼顾打工,实习和学业,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此每天只睡5小时也心甘情愿。
但是,一定需要认清的问题是,这样的鸡血状态难以持久。很多能力的明显提升在短期之内是看不出来的(语言水平、批判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等)。高强度的任务和紧凑的日程安排只会让人觉得压抑、焦虑,并且难以保持高水平的发挥,甚至可能导致每一项任务都不如之前单独做的时候表现好。比如在原本就紧张的课程之外再安排实习和义工,这样很可能原本不错的成绩因为精力分散而下滑。
但是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这道坎儿上也会出现两种情况的迷失:
追求完美:
每件事情都想要做到完美,或者证明自己的能力是完美的。在留学生中,追求完美经常会表现为一种拖延行为。比如有些留学生一直拖着不写论文,是因为完美主义的心理在作祟,每次都希望自己可以得到比上次更好的分数,但是却没有动力脚踏实地的做research思考。如果一直拖延到最后一秒敷衍的交了一篇不太好的论文,也可以推脱为要不是准备时间不充分,我可以做的更好;如果在很仓促的时间下完成了高分论文,则说明自己的能力很强(真是一个“完美”的策略)。适量的追求精益求精是好的,但是过度的追求完美则可能会带来灾难,因为不仅在生理上耗费精力,也会在心理上增加压力,让坚持难以实现。
自我麻痹:
制造出每天都充实丰富的表象来掩盖内心不知如何选择的迷茫。很多留学生看起来野心勃勃,实际上只是顺从了同伴压力和父母的期望。比如看到别人参加兄弟会,自己也去参加;看到别人去竞争创业基金,自己也去报名。用这种“大家做什么我也做什么”的方式可以来安慰自己“跟上了大部队了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但事实上,在没有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的情况下,跟风的结果往往是付出的坚持没有换回自己想要的生活。比如奋斗了好几年终于拿到了澳洲的绿卡,但是拿到以后才发觉自己并不喜欢在澳洲定居的生活。
朋友圈里光鲜的生活只是表象,真实的留学生活是一次又一次有苦有泪的重新发现自己、挑战自己、并且实现自己成长的过程。
这里说的这三道坎其实即便不留学也会遇到。但是在留学路上,成功跨过这三道坎的人才能真正收获留学修行的全部意义。
自2022年6月13日起,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宣布,回国签证申请将重新...
旅行有两类,一类是充满想象的猎奇之旅,一类是饱含情怀的朝圣之...
今天欧美艺佳留学收到了一封来自学生发给老师的邮件,把自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