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把儿子送进国际学校的那天起,我们的教育方向已然发生了转移。从国内高考的统一模式转而进入国外的教育模式。为什么下定决心要走这条道路呢?源于我对中国目前教育现状的不满和无能为力,或者说,今天的选择是一种躲避。
笔者是一位本土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接受的都是最基本的国内教育,从没有出过国,更没有留学的经验。但在我深度思考什么是教育的过程中,也对目前国内的教育现状有了清醒的认识。
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被家长逼迫着开始了“学习”之旅,唯恐“输在了起跑线”。可哪里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呢?
很多孩子从小学了那么多才艺,上了那么多兴趣班,上了初中,不管他们有多大兴趣,全部停止,转而进入中考模式。
初中三年,没有自由时间,一个补习班接着一个补习班,只为获得一张好高中的入场券。
进了高中,又是不断地补习、刷题,为了高考而决战到底。
高考终于结束了,孩子们疯狂地撕烂所有的课本,狂掷到空中。十二年的初、中级教育在不满与愤懑中收尾。
大学的教育更是值得深思。孩子们玩得很“嗨”,忙着办社团、忙着打工挣钱、忙着谈恋爱、忙着打游戏······好似十几年前亏欠的,都要补回来。这在中国大学里,是个常态。当初很优秀的孩子们,在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后,却又在最该努力的年华里,虚度光阴。
可大学教育阶段太重要了。十八岁的年龄,不仅成为一个法律意义上的自然人,更应成为一个日趋成熟的公民。很显然,我们的孩子心智的发展水平是和这个年龄不匹配的,明显偏低。(如果你没有觉察到,那只能说明你所能看到的孩子普遍能力偏弱。)在这点上,我们需要中西方做一个横向的比较。这个社会早已是一个全球共进的社会,人才、技术都会无时无地地流转。
如何让孩子在未来的国际化竞争中保持优势,成为我思考的重点。在不断观察、反思、比较中,我渐渐理清了教育的思路。
一辈子那么长,社会变数那么多,成绩尽管很重要,可是千万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除了成绩好而其他一无是处的人。我要让孩子做自己命运的主宰,唤醒他一生的学习力。这种教育想法,在现今的国内教育体制中无法实现,只能选择出国留学。
十几年的亲子教育,我都在走另类化,可以说,基本上和大众主流的教育做法相左。虽然艰难,但以我一己之力尚可抗衡,但我唯一抗衡不了的是最终的“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
想当年,多少昔日的同学只是因为当年的高考分数不能走入理想的学校,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一生或丢弃大学所学的专业,转行另谋他路;或终其一生从事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没有激情、没有乐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没有热爱,就不会生成热度。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也过这样的一生。
有很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没想法,对于今后学什么专业从没想过。有些孩子是家长没引导过,可有些是孩子不敢去想。欲望越大,痛苦愈大。自己想了几年的理想,面对高考成绩都是不堪一击,最终只能是抱恨、含泪去读一个自己不愿意去的学校,学一个不愿意学的专业。进入大学校门,没了高中时的监管,自然容易随波逐流。
小概率事件往往会造成重大的影响,细微的量变也能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我不想把孩子的未来完全拴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希望可以让他平时的每一点努力、每一点付出都在他未来择校、择业上发挥建设性作用。——此其一。
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孩童时代的经历,中学时代的境遇是我们开启大学生活的关键经历。
看看国内的大学生,很多浑浑噩噩,四年时光,不知所云的在消遣中度过。为什么会是这种状态呢?——上大学前的日子太压抑了。
很多孩子从上了小学就把“清北复交”定为人生目标,考上了,也意味目标达成了,自然没了继续奋斗的希望;没考上,想想自己毕业后的出路一片渺茫,得过且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和我们“严进宽出”的高考制度是存在必然联系的。——此其二。
我在分析目前教育及社会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时,不得不对现行考试制度进行反思。
国家采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由一次考试定终身,虽有国情方面的不得已,但仍有很多弊端存在。
现有的高考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科目中,很难全面反映出学生的素质状况。往往一次考试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尤其是不能反映学生能力的高低,极有可能使真正优秀的学生落榜。
对新生质量高低如何理解,知识质量是否就是唯一的,对一个大学生来说是否还应该有其它方面的质量,如专业思想、实验经验、动手能力等等,这些内容如何反映到招生制度中?
这些都是目前高考制度无法解决的。而我的儿子年龄节点刚好卡在了这里,我既不想让孩子成为其中的一员,又没时间等到“春暖花开”,所以只能另辟蹊径,选择出国留学。——此其三。
儿子目前的学业即将进入“申请季”,我也对国外大学的招生制度有了更全面、透彻的了解。
国外实行多元招生体制。招生的自主权在各大学,高校完全按照自己的条件和需要确定招生计划与录取标准。
对于各高校,一般都坚持综合考察的原则。既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倾向测试(SAT) 、美国大学考试(ACT)等一系列规定的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和中学成绩(GPA),也需要提交教师评语、校长推荐信、论文写作、个人申请材料、艺术、体育特长、社会实践等材料,通过对这些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录取。
其中,中学成绩是绝大多数美国大学入学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指标。但是大学在评估此项指标时,并非片面追求高分数,而是将其放置到学生的中学条件和家庭背景中综合评价,注重学生追求上进、挑战自我的精神。
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大学比较重视的指标,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要求考生提供课外活动及社会志愿活动情况的材料。
推荐信在入学申请中亦占有一定份量,一般要求申请者提供至少两封教师或辅导员的推荐信,需对学生进行准确评价。由于希望选拔到全面发展的学生,一些大学还鼓励申请者提交自己在艺术或体育方面的才艺证明。
面试也是一些大学录取评价的内容之一。多数大学一般都提供面试的机会,方便的考生可以直接到大学来进行面试,不方便或国外的考生会委托校友进行面试。
此外,学生的个性品质通常也是招生人员所关注的内容,主要从推荐信、中学报告以及学生所写的短文或个人自述等材料中考察,使学校在冰冷的考试分数与学业成绩之外,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态度、爱好、兴趣、生活经历等活生生的另一面。
总之,国外高校考虑的是考生的综合素质,既要求考生有较好的学习成绩等智力因素,也要求考生拥有较强的非智力素质;既考虑考生的个人条件,也考虑班级乃至年级甚至学校整个集体的互补性。
而且,国外实行一年两季的申报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学习兴趣自由选择何时申请、申请哪所学校。
你可以在一个“申请季”申请多所大学,也有可能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你所收到的众多offer中,你可以自主选择其中一所学校就读,当然也可以一所都不选择,下一学年再继续申请,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我的儿子从初一开始就读于康福外国语学校,五年来,我也在细心观察国际学校的孩子与普通国办高中的孩子有什么区别。
接受国际教育的高中生,申请理想的国外大学是他们求学的目标。少年们豆蔻年华、眼界开阔、思想活跃、情绪变化莫测。可以说,更自我、更个性、更愿意自己的未来自己做主。
记得前几个月,儿子的班上有一位同学刚刚从国办某高中转学过去,他对子安讲,“你们这儿的学霸怎么这个样啊!你不但学习成绩好,打篮球还是一流的,这在我以前的学校从没见过。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只知道读书、刷题,连跑几步都是气喘吁吁。”这不是“学霸”之间的差距,应该是体制之间的差距。
被国际教育浸染过的灵魂是丰富而有趣的,但与他们相处并不容易,尤其是当我们带着“教育”的想法接触这些孩子的时候,遇到一张沉默脸或分分钟结束的“尬聊”经历,相信许多家长和老师都体验过。少年依旧是少年,但是已经不再是需要用“说教”改变命运的一代少年。他们的确有自己的思想。
国际学校学生的与众不同,源于办学理念不同;而办学理念的差异,却是来自于考试制度的不同。
儿子的“申请季”即将来到,他早已定下了留学美国的大方向,在专业选取上更倾心于物理专业,他为了冲击藤校的目标在做着最后的努力。在他走到终点前,他从小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助推器,都是未来可以使招生官眼前一亮的风景。
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他不会随遇而安,更不会轻言放弃,他会向着更高的树冠努力攀登!因为,那里有更美的风景,那里有更美好的灵魂正在等待着与他不期而遇!
别了,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自2022年6月13日起,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宣布,回国签证申请将重新...
旅行有两类,一类是充满想象的猎奇之旅,一类是饱含情怀的朝圣之...
今天欧美艺佳留学收到了一封来自学生发给老师的邮件,把自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