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身边的一位女同事跟我聊起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从中国的幼儿园一直到中国的大学,种种详情就不再一一赘述。也许是因为作为一个准妈妈而格外关注与孩子有关的信息,在聊天过程中我知道了“游学”这个词,我对此产生了些许好奇心,什么是“游学”?后来我查了些资料。“游学”,也叫研学旅行,是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它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在体验当中学习,是一种国际性的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学生在游学期间,学习语言课程、参观当地名校、入住当地寄宿家庭或者学校宿舍、参观游览国外主要的有文化历史代表意义的景点,通过这种方式真正做到了学和游的结合。一般在寒暑假进行,时间一般半个月二十几天。我的女同事跟我分享了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她的同学,暂且称呼她为小A,她是一所美国大学商学院金融专业的学生,她一位同校的同学大一的夏天想去一家她感兴趣的公司做实习,据她说感兴趣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能在自己的简历上添上一笔实习经验,以为自己大二学后申请商学院加筹码。小A说很多学生入学后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适合去做什么,因为他们家里有人做会计、金融,因此他们的父母强迫他们去学会计、金融,图的仅仅是毕业后有稳定的工作。她认为在大学应该是探索自己思维领域的阶段,而美国的商学院教育体系恰恰封杀了学生们这个机会。因为学生们在没有进入商学院的时候就在考虑以后如何找实习做有用功,让自己可以进入商学院。而进入商学院之后,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攀比形成了恶性的压力,谁今天拿到了四大行的实习,谁明天会去高盛面试等等。所以她在她研究生的最后一个暑假,没有去实习而是出去学习。她3个月里去了5个国家,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学习了一个月的平面设计,在法国戛纳呆了一个星期,参加了戛纳广告节,在单买的哥本哈根学习了一个月的互动体验设计,英国伦敦2周学习创意逻辑思维,瑞士苏黎世4天“打打酱油”。
随着发展,现代人出国大概有几种,以工作出差为目的出国的,有以旅游为目的出国的,有以上学为目的出国的,最后一种就是所谓的留学了。我想如果家里有一定的经纪实力,大部分的中国家长都会送孩子出国留学,虽然出国变得容易了,但是在一般人的观念里,留学就是镀了一层金了。但是我认为“游学”似乎也是不错的选择。
对于学习教育,中国家长似乎有一套固定的套路,幼儿园选双语的,上了重点、实验的高中似乎一只脚就迈进大学门槛儿了,到了大学也有985/211或者其他的分别。有的人说,没办法,中国教育体制下,这是对于学生和家长最好的选择。中西方教育有差别是肯定的,东西方教育互有利弊,这是见仁见智了,不再赘述。但是对于选择良好的教育环境一定是一个共识。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又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孟母三迁”的故事才令人动容。
经过高考的朋友们都知道,有个叫报考指南的东西,它是一本厚厚的书,集齐了全国各地大学学校的详细情况,我们可以从纸张上直观的看到一本、二本、三本、985、211,我们可以根据书里呈现的详情选择学校和专业,但是我们无法从上面了解更多的详情。如果想知道更多,只能网上搜索或者听亲戚朋友们谁家的孩子在这个学校,然后跟着打听打听,然后我们就安心了似的。但是确实安心了么?没有确实看过,经历过,怎么能轻易说是真实的。我认识的有些人会经常说早知道当初我就学xx专业了,或者毕业工作几年后觉得这并不是自己喜欢的行业。我相信遇见这种情况的人很多,包括我自己都想有个穿越回去的机会,重新选择我喜欢的学校或者专业。随着“海外游学”的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和家长也看到了其中的有点。首先,游学能提升自信心。到了陌生得国度,没有父母早晨的叫醒以及早餐,没有人给你洗衣服了,一切都必须自己动手,这个过程当中没有其他人会帮你。但是你会收获自信,原来“我也可以”。游学能收获友谊。游学期间接触的大都是当地人,当你遇见困难时,只有这些当地人可以求助,那么一段国际友谊的桥梁就此建立了,大部分国内游学项目是团体的,与你一同游学的朋友当中不乏有自身有点的,或者也有共同的理念或者爱好,那还等什么,这都会成为你未来的财富。游学能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想在游学期间学习到很多东西,那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是你可以直观的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或者教育理念。国内的游学项目大多是体验名校,知识交流,科研交流,文化交流。经见过的多了,不仅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更容易树立人生目标,可以从现在开始努力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从现在开始努力朝你想走的方向。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许当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才能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和胸襟。
自2022年6月13日起,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宣布,回国签证申请将重新...
旅行有两类,一类是充满想象的猎奇之旅,一类是饱含情怀的朝圣之...
今天欧美艺佳留学收到了一封来自学生发给老师的邮件,把自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