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区> 留学经验> 留学家长> 孩子和工作,谁第一?
孩子和工作,谁第一?

孩子和工作,谁第一?

留学博士2016-09-22 09:40:22浏览1272

有很多家庭疏于教育、管理孩子,以至于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造成了孩子成长发展中的诸多不足。当孩子长大,徒然遗憾,无济于事。一切已不可能“从头再来”。

 

很多职业女性是因为“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的确,我们的社会并不因为女性要生孩子、照顾孩子而降低对女性的工作要求。但是,教育孩子和“工作忙”并非绝对对立,“其实过正常人的生活,享受人生,与做好工作奉献人类之间并不冲突。”作为女性,要学会选择、分清主次。

 

今天分享中学高级教师、从事初中语文教育30年的吴建军老师的文章。文章节选自吴建军新书《拿什么奉献给你,孩子》。

 

袁隆平没有带病坚持工作

 

那一年我准备让女儿在我工作的学校上初中,之前衡量了各方面条件决定亲自教女儿,于是请求校长务必派我教初一。校长说这得看学校安排呀,我说:“对于一个妈妈来说,孩子第一,工作第二。”听了这话她笑了,最终让我如愿以偿。

 

女儿幼时体质孱弱常生病,每当病重时我就亲自看护,回头则必将所教班落下的课补上。平日我对工作精益求精,但类似情形下将孩子交给别人照看,我不能苟同。站在领导的立场,校长喜欢表扬这样的事儿,我认为值得表扬却不值得提倡,就如带病坚持工作。

 

有一次媒体报道袁隆平事迹有违事实,这位“杂交水稻之父”马上澄清:“我从来没有带病坚持工作。”据我所知,袁隆平不仅擅长科研,也很会娱乐,会拉小提琴,喜欢下棋和打牌。工作固然重要,人的社会价值固然要实现,但不等于其他可有可无,像和睦的家庭、健康的身体、发展业余爱好或亲近自然等。工作永远做不完,缺了谁地球都照转;况且第一第二的地位非一成不变,有时你休息或在家照顾好孩子,从长远看对家庭、个人或工作都有好处。这跟无病呻吟、怕苦怕累或没责任心不是一回事。至于出工不出力或工作不讲求效率的事情,我们不是没有见过。

 

成全孩子,不必牺牲自己

 

每当听到谁谁一年完成了两年的工作,谁谁因劳累过度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我都无限钦佩,但更多的是担心、惋惜和悲痛。其实过正常人的生活,享受人生,与做好工作奉献人类之间并不冲突。我因为自己的工作一向很忙,所以成天想着怎样让工作做得好又累不着。这样我有了众多的发明创造,不然像我们那样的工作量,那样高的社会需求,非累死不可。学校教师因过劳而生这病那病的不算少见,而教师群体“亚健康”也是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从国外到国内都有教师罹患精神疾病的报道,如果不注意调整心态劳逸结合,这并不奇怪。

 

一次,我一周上了二十六节课,事后对同事说:“快崩溃了。”代课虽为常事儿,可跨年级代课就难以承受,更不要说牵扯到赶进度,一般人不会接手。有一次我逃无可逃,本该耗时四节课的《社戏》,我只一节就“搓”了出来,精华要点到,板书还不能少,这对人的体力和智力都是一个考验。语文教两个班算作满工作量,可一次学校拉不开栓,我接手四个班上了近二十天课,幸好一位教师可怜我帮助上了几节,可还是“不舒服”了大半年。

 

教师工作强度大是事实。如两个班一百四十本作文,批改起来真不轻松,灯火阑珊时下班,对我来说不算少见。那些时刻心情的轻松可谓清澈见底,其境界又高过头上星月,当时工作的享受变为如今甜甜而又涩涩的回忆。有时候刚下课就要开大会,从四楼下来走到会场,我不能确定自己可以做到。

 

如何破解“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比如,作业布置就长远看需要多样化,就某一天来说尽量单纯化。不然,一方面学生时间有限,另一方面头绪太多不仅批改不容易及时,而且加大了教师工作量。某些有难度的作业给学生一个期限,不必第二天就交。比如,让学生学着自己订正作业,练习册答案收上来订正时再发下去,红笔订正完毕我检查。工作量减轻,效率高,学生也学会了自学。

 

刚开始做教师时,我学老教师让学生写日记,后来发现不太实际就改为写周记。周记哪天写都行,周一交上即可。学生空间大了,不会再说“没得可写”。有一次一个学生写了二十多页,也有的一周写了不止一篇。

 

我训练学生自批、互批作文。让他们了解作文批改的原则,熟悉操作流程,每次视题目等具体情况列出评点及评语要求。学生做起来目的性强、规范,慢慢达到训练有素。我再批改时,有的作文眉批一二处,评语写上“评点准确,仔细看、认真修改”即可,工作量大大减轻,且不会造成积压。很多时候学生评点意见、建议很到位,让人无话可说;当然,有一些作文我还是会下功夫仔仔细细批改。这样,慢慢地学生评改能力上去了,作文水平也见长了,得到实际的好处,养成习惯,乐此不疲。女儿初中我教的她,她评点作文有一套,到了高中老师让互批作文,其他同学手足无措的当儿,她已经三下两下摆平了。

 

像这样的发明创造人人可以有。所以说,想要干好一件事不见得非要“拼命”。平日里我一般不将工作带回家,工作生活我能分得开,精力、心思该放在哪里,放多少,我比较清楚。该我做的我不逃避,不该我做的放手给别人。

 

做全职太太或在孩子幼时暂停一段工作当然最好,不过恐怕大多数人做不到。孩子第一,工作第二,是在特定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让你的生活中只剩下孩子。

 

孩子与妈妈应该共同成长。任何时候,孩子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尤其等孩子稍大一些,你会发现拥有自己的事业并让其不断发展壮大,对于个人生活和教育孩子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况且社会进步的标志是让每个社会成员都得到发展,而不是以牺牲一部分人来成全另一部分人,所以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不是牺牲与成全的关系,你看现在有人反对将教师比作蜡烛了。因为懂得这一点,所以我一直追求事业上的新突破,教师生涯比较有成就,它给予我的欣喜不亚于育儿方面所得到的欣喜。

 

在中国有一种现象比较普遍,即将孩子拴在身边,不允许他们去外地求学或工作。分析其心理不外乎:一、没法时刻照顾,担心他们的生活。二、和孩子一起生活成为习惯,分开心里空虚。三、外地不如本地熟门熟路,有事方便处理。四、独生子女走了,怕以后老了没人照顾。这些想法合情合理,当然不应该遭到否定。但是细细想来,还是有些问题。是不是相当于将孩子的人生和自己的人生完全捆绑了起来?心中只装得下孩子的人生或闭塞的生活,可以试着改变,你会看到一片新的天地。这种新的观念应该提倡——为社会,也为家庭。

 

袁隆平希望子承父业一起研究水稻,儿子却无此志向,于是父亲放孩子奔个人理想而去。而有一些孩子为迁就、照顾父母放弃理想,实现了“孝道”却牺牲了自己。要知道父母离开孩子同样可以生活得很好,孩子不在身边的日子慢慢会习惯,而未来一个个相聚的日子将变得更加珍贵。我从上海回来对女儿说:“下次我们再一起逛上海书城、逛南京路,去外滩拍照、去梅塞德斯观景吃饭,有机会一起去听音乐会……”女儿也满怀憧憬地答道:“好呀,好呀。”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很高兴女儿有她的人生,而我也有自己的人生。退休不长时间我就发表了十首诗,写出了小说、散文若干篇。我在一如既往关心孩子的同时,也经常向她汇报我写作的新进展,她会为我高兴,也会不断给我鼓励。

 

女儿成家之后我对她说:“你完全自立了,你家的事情我不掺和。”当然,对她的挂念和关怀一如既往,所以我又说:“我们永远是一家人。”从前我们“三位一体”的美好时光不仅不会暗淡消失,反而会随着女儿的成长和我们的分离变得更光彩、清晰,更有价值。

文章由留学+【www.lxplus.com】整理发布,欢迎订阅留学+头条号!

1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