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朋友,尤其是基督徒朋友,比较常见的担忧类型是,担心公立教育体制的僵化/洗脑/反人性/无神论。
或者厌恶传说中的奥数/小升初/比赛刷分等种种竞争,从而决定走另一条路线。
这所谓的另一条路线,少数人会选择比较昂贵的“准国际学校”,也有人选择在家教育或者教会学校。
而在12年的基础教育之后,必然会涉及到孩子是否需要接受高等教育这个问题。
比较常见的选择是:1、自考,2、出国。
自考我完全不懂,只能稍微说说出国。
让我意外的是,有不少家长会比较理所当然地认为,出国读本科是很容易的,而且是很容易拿到奖学金的。
(不要问我这些观念是如何进到人们脑子里的,我也很想知道。)
可以说,并没有做好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准备,对海外的高等教育的优势极度放大,对申请大学的难度又极度忽视,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
机缘巧合,这几个月经手了一些海外大学的升学数据。
三年以来4000+学生的5万多份申请。
各种课程背景都有,去到各个国家的都有,从宏观到微观的数据都有。
那么,你以为我会有什么惊天的结论么?并没有。
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并不建议中产家庭在子女教育这个问题上,对出国留学有太大的执念。
这个不建议里面有两个前设:
1、只是中产。意味着你并不是土豪/不是收入在前1%的高净值人群/不姓赵/没有8套房。
2、有太大的执念。并不是一棍子打死说出国一定不适合中产,只是,有太大的执念,就真的没有必要了。
进一步说,如果你的初衷只是逃避国内的升学压力,那就更加是本末倒置的决定了。
社交媒体上总有很多自作聪明的外行人,喜欢在天价学区房的新闻底下众人皆醉我独醒地留言:有这几百万干吗不送孩子出国。
呵呵,然后呢?
出国之前的12年基础教育把学区房的钱全部花掉了,就是聪明人了么?
你用占自己净资产一半的几百万送孩子出去,跟那些用净资产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送孩子出去的人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了吗?
不要跟我说你那时候还真的能把教育视为一种纯粹的消费,只为过程,不求回报。
人性都是很软弱的,别把自己放在那么大的试探当中。
关于国际教育的各种迷思,大坑,忽悠,我们可以一个个掰开了揉碎了慢慢聊。
为了让自己更新得更频繁一些,压力小一些,今天就说到这里。有问题的读者,请留言,我会挑有代表性的翻牌子,作为下一次的话题。
以及,我还是你们立志周更但是目前还没做到半月更的王太太,今次终于决定,既然我号以中危开局,为了保持初心,就笨拙地在这个并不愉悦的话题上慢慢展开吧。
中年人所挂虑的,无非教育,身体,情感,理财。我不是专家,但是我觉得大家总能在共同的困扰中,在彼此陪伴的过程中,得到一点安慰。
新年伊始,听说有好多同学声称自己去年的读书li...
不知是不是因为今年疫情的缘故,总觉得时间过得...
2020年即将过去,本年度的【好书荐读】系列也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