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区> 留学经验> 留学家长> 不出国门"留学"杜克大学,这么好的事靠谱吗?

2013年,昆山杜克大学挂牌成立。4年后,昆山杜克才“不疾不徐”地开启本科招生序幕。把自己熟悉的通识博雅教育拿过来用,还是花更多时间去创新以适应中国的新环境?昆山杜克大学选择了后者。

近期,橡树君赴昆山杜克采访,听两位校长:刘经南院士和Denis Simon博士徐徐道来这4年昆山杜克所做的“通识教育本土化”实验。对中国学生和家长而言,当升学、留学的道路越走越窄,打破旧观念,去了解世界教育在发生怎样的变化,能令你豁然开朗。

作者:谢子豪

……

昆山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从上海坐高铁不到20分钟抵达昆山南站后,驱车20分钟,即可抵达杜克大道。2013年9月,昆山杜克大学在这里正式成立,4年时间里,昆山杜克大学只在小范围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并开设GLS(Global Learning Semester)短期本科生交流项目。

杜克大学是全美连续多年排名前8的大学,有“南方哈佛”美誉,是目前国内开设中外合作大学中世界排名最高的大学。比起其他的中外合作大学,昆山杜克大学显得非常低调。大部分中国家长都不知道这所齐名“常青藤”的大学,与中国排名前五的武汉大学,合作在中国南方小城已经“精耕细作”了近5年。

▲ 昆山杜克大学校园

2018年秋,昆山杜克大学终于要迎来第一批本科生了,昆山杜克大学的含金量如何?最有说服力的一点是:昆山杜克大学的毕业生可以获得杜克大学的毕业文凭。没人会认为复旦大学的枫林校区和复旦大学杨浦校区的学生,在毕业时会有什么区别,杜克大学的毕业生和昆山杜克大学的毕业生可据此类比。

昆山杜克大学的常务副校长Denis Simon博士说,杜克大学把在中国校园的实践看做是一场教育革新的机会,校长前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院士则认为,昆山杜克是要做中国和美国的大学都暂时做不到的事情。

昆山杜克到底要建成一所怎样的大学?它要做出怎样的革新?培养怎样的学生?随着昆山杜克大学本科生招生即将拉开帷幕,这所重量级中外合作大学将对中国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会掀起多大的波澜?多方都在期待。

通识博雅:

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浪潮

现在,关心教育的家长都能说出他们对通识博雅教育的理解:不分文理,博览群书,不分专业。在“通识博雅”进入到中国教育者视界前,更接近的中国教育语境的是“素质教育”。目前国内大部分大学采用的是“职业导向”的培养方式,如计算机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求职方向是计算机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

而在美国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等,采用的都是博雅教育。博雅教育所推崇的精神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必须理解整体——人类世界与它的历史;理解自己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文化的、自然的、艺术的,追求一种更富意义的人生。面对未来多元化社会的挑战,博雅教育强调知识的广博性和跨学科能力的特点,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具竞争力。

▲ 昆山杜克大学中方校长刘经南院士

现任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经南院士年逾古稀,退休前任武汉大学校长。退休前后有好几所国内知名大学邀请他“出山”,刘院士认为自己兴趣在科学研究上,婉拒好意。这次为昆山杜克重出江湖,刘校长直言,主要是为了实现自己“教授治校、去行政化、教授终身制、通识博雅”等教育理想。有些想法也试行过,但体制内执行难度很大。

刘经南院士介绍,昆山杜克大学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在十几人的小班中,老师先预告下节课要讨论的内容,这些内容将围绕哪些话题展开。学生在第二次上课开始前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和材料,课堂上学生讨论为主,老师与学生充分互动。

▲ 昆山杜克大学美方校长Denis Simon博士

昆山杜克的常务副校长Denis Simon博士在加入昆山杜克大学之前,既有大学教学和管理的经验,也有多年的咨询公司的管理工作经验,他认为: 在未来全球化深入的趋势下,人才拥有知识上的广度、国际化的视野、同情心等,这些博雅教育所强调的素养,只会不断被强调突出。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在多方面共同获利,理解不同的领域,拥有知识上的广度。比如,利用天文学中关于地球引力的知识来解释系统和国际关系。丰富学生理解世界的方式,让他们能从不同领域汲取知识,你精神就会变得更加坚定,你就会有更多可利用的工具,你能对世界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其次是一种全球化意识,不管你是在中国开小店还是开大公司,你其实都会被全球化的力量所影响。如果你是小店店主,那你很可能正在与国际上其他的产品竞争,甚至你就在卖国际产品。不管你在世界的哪里,全球化已经在很多方面都影响到了我们。如果你能够跨界跨文化地去合作,那么你一定能够更好地适应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这个世纪,甚至更远。

“更重要的是,由于博雅教育的熏陶,当你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多方的复杂利益纠纷,你一定会在变得更加智慧的同时也变得更加敏感。这种所谓的敏感(sensitivity)会无形中培养你对他们的同情与理解。同情心是人具备的非常重要的一种品质,也是在合作过程中将冲突降到最低的催化剂。”

GLS探路:

通识博雅教育适合中国吗?

对于中方来说,引进一个原汁原味的通识博雅教育,是合作中最诱人的地方之一。但对杜克来说,纯美式的通识博雅教育能否在中国奏效,不确定性非常多。

昆山杜克大学的常务副校长Denis Simon博士说:“杜克大学并没有准备好来中国原封不动地照搬一堆以前的课程,做和美国杜克大学完全一样的事情。杜克明白如果要想成功,在中国还有许多功课要做,有很多东西需要再学习。”所以即便在4年前成立的时候,但昆山杜克只开设一小部分的研究生项目,包括一个全球化学习学期GLS(Global Learning Semester)项目。

GLS项目是一个本科生交换项目,迄今已进行到了第八届。本科在读生通过网申,面试,综合评估,进入昆山杜克体验一个学期的通识博雅教育课堂,并有机会获得奖学金。交换生可选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语言等相关课程,不分专业。

▲ 每周五,昆山杜克大学都会把课堂搬到户外

“GLS非常重要。”Denis Simon博士抬高声音强调,GLS提供一个双方互相适应和探索的过程,“杜克把教授派到中国,让他们体会在博雅教育的背景下,当大多数授对象是中国学生时,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杜克可以据此比较中国学生从中国教育系统切换到博雅系统后,会有哪些适应方面的难题,这其实是为本科教育提前准备。”

事实上,相当于一部分被派到昆山杜克来的杜克教授被激发出更大的活力。在GLS项目期间,16个教授花了2年半时间来研究博雅教育的趋势,发展和改进它——这当然不是一种完美的教育。同时,他们又深入研究了中国的高等教育,目前他们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跨学科的课程,并会在2018年秋季第一次投入使用。

“杜克大学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并在研发过程中和中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有联系,从而更深入理解通识博雅教育在中国背景下会怎样运行。”Simon博士说。是把已经熟练运用那一套拿来直接用,还是多花点精力和耐心去最佳利用新环境——杜克大学显然选择了后者。

学生测评:

1个月看的书超过1学期阅读量

在知乎上,一位参加昆山杜克GLS项目的学生放了一张照片。照片上可见,一个大厅里横七竖八的几组学生:他们有的趴在地毯上看着电脑屏幕和同伴讨论;有的静静地一个人坐在角落沉思;有的三五成群拉着老师辩论;有的身边放着一摞材料,在细细研究。

作者感慨:“这是我上大学期间印象最深的画面,不是在期末考试之前北外一阶教室一座难求的壮景,而是横七竖八的昆山杜克学生们。真正的大学就是这样,老师校工学生都在一起,一起进步一起努力的样子。”

我们这次交流的2位学生,均来自中国最好的大学,复旦大学的刘丽鸣和北京大学的Henry,他们都参与了GLS项目。在昆山杜克度过的1个学期,让他们至今回想起来还是心潮澎湃。学校硬件自然没得说,昆山政府斥资建设的新校区环境优美,提供单人间和双人套房,住宿条件极佳。但让学生们印象更为深刻的是,真正的通识博雅教育课堂带来的冲击力,一个月的阅读量超过一学期阅读量的学习压力,以及世界上最顶尖教授的亲和力。

刘丽鸣和Henry都提到了昆山杜克的课堂,这是完全不同于他们接触过的课堂。刘丽鸣回忆说:“昆山杜克的课堂有两个特点:一是小班教学,二是高度互动。大部分课程的人数不超过20人,我上的跨文化写作,只有不到10人。昆山杜克的老师们上课都十分注重学生的参与。课堂即兴发言、小组讨论、Presentation展示都是重头戏,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都极大地参与进了课堂。”

Henry在昆山杜克交换期间,4次和刘经南院士共进晚餐。Henry向刘校长“抱怨”:“在昆山杜克1个月时间,比在北京大学1年的阅读量都大。”虽然学习压力很大,Henry甘之如饴,“学术写作课的老师Maxi布置形式丰富的作业,Poster, Mini Presentation, Blog, Summary, Outline, Paper Draft等,Maxi会给出非常详细的意见,逐句逐字修改我们写的文章,定期一对一面谈文章修改。这让我很有动力将文章一改再改,最后提交最终版时有脱胎换骨的成就感。”

被派遣到中国的杜克教授,也从中国学生身上看到了美国课堂上都少见的热情。“他们在中国学生身上看到的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爱都是在美国不曾见过的。仅仅是学生愿意在博雅教育中参与这一点就和原来非常不同,每节课都要来来去去充分准备,课后提问,这种体验我称之为高触感系统(High Touch System),较低的师生比和很高的课堂参与度,这些都是中国学生以往在中国教育系统中所体验不到的。”Simon博士说。

▲ 昆山杜克大学的课堂

路漫漫:

钱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

4年里,昆山杜克大学做足了准备,也有充分的信心迎接第一批本科生。但即便通识博雅教育的前路已经基本打通,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所面临的挑战、困境、复杂性,还是超出想象。

首先是“钱从哪里来?”,刘经南院士告诉我们,美国大学培养一个本科生年均成本是7万美金,一般学费是5万美金,扣除奖学金大概平均2-3万美金。昆山杜克大学的学费虽然还没公布,但也不会高于这个数字。靠学生的学费不可能达到财务平衡,在美国是靠社会资金来支持人才培养。

“受限于文化上的因素,还有运作资本上能力的不足,财务的可持续发展,将会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目前昆山杜克的建设费用由昆山政府出资,运营费用杜克大学承担一半,未来我们也会寻找更多项目合作机会。”刘经南院士说。

对常务副校长Denis Simon博士来说,资金当然很重要,但如何才能吸引到全球最顶尖的教授来昆山杜克,参与一场前途不明的教育实验,是Simon心头最大的难题。“昆山杜克会给毕业生一个杜克大学的学位,这意味着那个学位反映着杜克大学的学术和卓越。我们大学不是一个杜克附属项目,而是和北卡的杜克旗鼓相当的,我们必须要有一群能够用自己的领导力去激发、去鼓励学生进步的优秀教职工。”

明年昆山杜克只招收200名左右学生,包括外籍学生,招生压力主要来自质量而非数量。Denis Simon博士说:“我们希望招到那些渴望知识的学生,热爱学习又想要探索不同的领域。从申请者中筛选出这样的优秀学生对我们来说必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我从不担心我们得不到足够的申请者,但我更加关心的是有多少申请者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学生。”

当然,通识博雅教育本身所携带的自由,充满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基因,必须尊重中国的规章制度和法律,两者之间如何达到平衡实现共赢?想必又是一场考验双方智慧的博弈了

1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