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区> 游学分享> 欧洲> 海外游学何时告别“盲游”

记者陈浩然

进入四月份,游学咨询旺季来临。据武汉市场不完全统计数据,从2011年至今,我市境外游学人数每年呈30%以上的速度增长。围绕着“游学”话题:一方面负面评价增多:价格虚高、监管混乱、游学低龄化、购物化、只“游”不“学”……一方面人数暴涨,这个市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游学成了“奢侈品普及游”?

“本来想让孩子出国开开眼界、练练口语、为以后留学做个准备,哪知道她别的没学会,奢侈品倒是认了一堆,还刷爆了我给她应急用的信用卡。”谈起去年女儿去英国游学的经历,刘先生哭笑不得。

去年女儿考上了我市一所211院校,刘先生“奖励”女儿,为女儿报了一个赴英国14天的留学夏令营,在缴纳了3万多元后将女儿送上了飞机。

谁知在女儿到达伦敦的第三天,刘先生就收到了一条当天显示有一笔1200多元人民币消费的信用卡刷卡短信。在接下来十天里,基本上每天都会收到这样的消费短信。“女儿前前后后刷了我5万块!”

女儿回国后,刘先生发现以前对奢侈品一窍不通的女儿谈起奢侈品来“如数家珍”。女儿回来说,每天下午的参观到最后就成了“血拼”,而大英博物馆进去不到两小时就出来了。

行程15天,只学了两堂口语课?

“现在那些‘游学夏令营’、‘冬令营’什么的,完全就是旅游项目。”孩子在武汉一所中学国际班读高二的家长李健抱怨道。去年,李健儿子所在的学校组织了一次为期15天的英国游学,费用4万多元。“由于是学校组织的,家长们都很放心。”但听到孩子回来讲述的“游学”经历,李健大失所望,孩子到英国后除了被导游带去牛津、剑桥的校园里转了转,上了两节口语课外,基本上就是到处看景点。“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平均每天行程近180公里,时间都在车上了。”

采访中记者发现,有过类似经历的“游学族”不在少数,曾从事国际游学项目多年的夏天认为,中国的游学市场还处在“发育期”,各种留学中介、教育机构等都开设了游学项目,但由于国家政策和相关部门并未给游学机构的资质做出明确规定,更缺少具体的执行细则,才会导致现在这种鱼龙混杂的情况。

游学该不该功利化?

记者观察到,社会上围绕游学的热议无非是‘寓学于游’还是‘寓游于学’的内容主次之争,但实际上,动辄几万元的不菲费用才是人们判断境外游学“值不值”的重点。

“其实我也明白,就靠游学这短短两周的时间,肯定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但是一看花了那么多钱,就觉得有些‘划不来’。”家长李健说。

“游学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孩子长长见识,锻炼一下自理能力。”家长潘先生对游学的态度十分“开明”。他告诉记者,女儿从小就很不自信,初三暑假时曾让女儿参加了一个境外游学夏令营,女儿英语口语较好,一路都被同学们拉着当“翻译”,于是逐渐建立了自信,变得开朗起来。

中美游学差别很大

在法国留学期间曾分别接待过美国和国内游学团体的崔伟告诉记者,接待美国的游学团体很“累”,但是接待国内的游学团体则很“轻松”。“美国团体还没落地就会发给我好多页的电子文档列出他们要去哪儿,要看什么,希望安排什么样的活动,需要什么样的讲解,来了以后也是各种要求不断。但国内来的游学团体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我们怎么安排他们就怎么走,基本上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购物。”

专家:

家长“盲游”意识亟需改变

“商家逐利,家长和学生盲目游学,这是导致当前游学市场负面评价较多的原因。”曾从事国际游学项目多年的夏天告诉记者,很多家长对游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诉求。

“现阶段国内的游学产品十分单一,一般都是2周或3周左右的行程。”正在法国巴黎从事旅行和游学工作的蔡先生说,国内游学的概念和欧美有非常大差异,欧美有近百年游学发展史,这些国家和地区根据不同需求推出游学产品。蔡先生建议,“在下决定前要搞清楚自己需不需要游学,游学的目的是什么,不要‘盲游’。消费者的意识成熟比游学市场的规范化还要重要。”

0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