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人容闳既是“中国留学生之父”,也是“启蒙先驱”;既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第一人,也是惟一“全程”参与近代史的幸运者;他的一生映照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
10集大型历史文献电视纪录片《容闳》在珠海广播电视台举行了开播仪式。珠海副市长龙广艳,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著名学者雷颐,纪录片总策划兼总撰稿、市妇联主席徐惠萍,“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曾孙詹咏等嘉宾启动了纪录片首映。
现场播放纪录片《容闳》第一集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作了题为“容闳与中国近现代史”的专题讲座,深刻阐释了中国近现代史及容闳故事。他指出,珠海人容闳既是“中国留学生之父”,也是“启蒙先驱”;既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第一人,也是惟一“全程”参与近代史的幸运者;他的一生映照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且有迥异他人的独特意义;他发起促成的幼童赴美留学运动,开启了中国留学运动的先河,推进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进程。
容闳出生于1828年11月17日,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亦为首名于耶鲁学院就读之中国人,后又创设幼童留美计划。1876年,美国耶鲁大学授予容闳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容闳曾与太平天国结交,后又连续参加了自强运动、戊戌维新、君主立宪运动、与兴中会革命等,在满清的最后六十年之中,从太平天国开始,直到辛亥革命,每一个最重要的运动里都能发现他的身影。
雷颐是这样介绍容闳的:“一部风起云涌的中国近代史,几乎就是一幕幕民族、阶级间的生死大搏斗。在这充满血与火的历史舞台上,无论肯定还是否定,赞扬还是批判,人们的目光长期聚焦于林则徐、洪秀全、杨秀清、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慈禧、袁世凯、孙中山……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不过,他们都是某一历史阶段的‘主角’,而未能参与近代史的全程。而远非风云人物的容闳,却是惟一‘全程’参与近代史的幸运者。容闳被称为中国近代‘留学之父’或‘新式教育’的催生者,其实,他的贡献远不止于教育领域。”
雷颐指出,容闳具有超越性精神和全球化意义,“知识分子的共性,就是具有超越性。作为社会的良心,公共知识分子就不能固守于自身利益,或者完全替某个阶层,替某个利益集团说话,容闳就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诞生的标志。同时容闳还有一个全球化的意义。从整体而言,走向世界的大潮是由容闳开始的。他还将一些重要的西方价值观念带回中国,他写的《西学东渐记》,这本书最早提出了科学和教育。”
求学时期
1828年深秋,容闳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一户贫困农家。此时,原属香山县的小岛澳门已被葡萄牙殖民者占租近三百年。
从康熙朝后期直到鸦片战争前,清朝一直实行禁教政策。而西方传教士一直悄悄在开展中国沿海传教的活动,并为贫穷人家兴办一些医院和学校,以吸引人入教。
1835年,七岁的容闳跟随父亲前往澳门,并入读当时仍附设于伦敦妇女会女校之马礼逊纪念学校,由独立宣教士郭士立之夫人负责教导。1839年,美国教育家勃朗牧师抵达澳门,马礼逊纪念学校正式独立。香港被割让给英国后,马礼逊纪念学校迁往香港,容闳亦随之继续学业。
1848年,勃朗校长夫妇因病返回美国,离开时带同容闳、黄宽及黄胜三人前往美国留学。到达纽约后,容闳、黄宽及黄胜三人在麻省之孟松预备学校就读。就这样过了三年,容闳毕业后考入耶鲁学院,成为首名于耶鲁学院就读之中国人。1852年,容闳入籍美国。两年后,容闳以优异的成绩从耶鲁大学毕业,获文学士毕业,其后返回中国,曾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后为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在洋行任职后,自营商业,旋投入师夷自强的洋务运动。
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容闳最先把中国近代化的希望寄托在太平天国运动上,容闳曾经进入南京,与太平天国的洪仁玕会面,提出以西方文明引入中国的“治国七策”,洪秀全则授予一枚四等爵位的官印。最后容闳拒绝赐封离开。
1863年,容闳到安庆谒见曾国藩,被委派为筹建江南制造局赴美采购机器。容闳所购100多种机器,成为第一个洋务企业——江南制造总局的主要设备。曾国藩遂保举容闳任江苏巡抚丁日昌的译员。容闳先后翻译了《地文学》、《契约论》等书。其后,曾国藩采纳容闳建议,在江南制造总局内设立兵工学校,培养机械工程技术人员。
1870年,容闳又向曾国藩提议派学生官费赴美留学。曾国藩与李鸿章商议后奏报清廷获准。但在那时,绝大多数人对出国留学视为危途,尤其是美国,离中国遥远,不少人认为那是个非常野蛮而不开化的地方。所以,容闳使出全身解数,返回老家香山县动员说服乡亲们报名,同时在附近县市活动,在香港又招了几名,才凑足30名,于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赴美。
在美国的小学、中学,幼童们接受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加上小孩子特有的适应能力,他们很快融入了美国社会。接受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过的是美国式的生活,幼童们渐渐被“美国化”。 这是清政府不能容忍的。一场围绕留美幼童的中西文化冲突不可避免了。最后不得以1881年将幼童凄然撤回而告终。
1875年,容闳并任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副大臣,直至1881年清政府撤回留学生为止。
参与维新
由于对洋务派失望, 幼童撤回后容闳侨居美国。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身在美国的容闳一直坐卧不安,焦灼地关心战事,为祖国命运担忧。他通过关系给湖广总督张之洞写信表示愿回国效力。张之洞马上复电,要容闳回国商议。容闳通过各种渠道向清政府提出种种兴国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设立国家银行、修筑全国铁路两大建议,但最后却因官场腐败内斗被朝廷否决。
甲午战争的大败让容闳对救国几乎绝望,但也同时让他认识了康有为和梁启超。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举人,因公车上书事件一炮而红后,与梁启超在京都组织强学会。当时光绪皇帝欣赏康有为的维新主张,让他在1898年4月于北京成立了保国会。“保国会”成立的那一天,容闳亲自到场,当时他已经快满七十岁了,比康有为还年长三十岁,比梁启超则整整大了四十五岁,而他也老骥伏枥,竭尽心力,俨然是维新派幕后的总参谋长。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维新变法正式开始。同年9月21日,维新宣告失败。容闳冒险潜逃出京,先藏匿于上海租界数月,再于1899年辗转逃往香港。
走向革命
1900年,唐才常的自立会在上海改称“中国国会”, 容闳被推为会长,并负责起草英文对外宣言。1901年9月,一些革命党人在香港开始策划夺取广州的起义,决定事成后推举容闳为政府大总统,但容闳认为应当推举孙中山为大总统。虽然革命派的几次起义全都失败,但容闳在美仍积极活动,联络了美国军事专家荷马李和财政界重要人物布思,计划筹款,训练武装力量,支援中国革命。此后,容闳一直努力此事。旅居新加坡的孙中山,与容闳通信频繁。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成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容闳致函祝贺。孙中山第二天便亲笔写信给容闳,诚邀他归国担任要职。
1912年4月21日上午,容闳因病逝世于美国康州哈特福德城沙京街寓所,终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