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经合组织(OECD)公布了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2015测试的结果——在这项由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54万名学生参加的测试中,新加坡学生力压群雄,在数学、阅读、科学三个测试领域得分均名列第一,成为包揽三项的“全能王”。新加坡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不是偶然的,从世界上多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教育治理从来面对的都是矛盾不断、困难重重的局面,任何当下的结果都需要从历史和现实发展的脉络中推本溯源。
1、教育改革:从“生存导向”走向“价值导向”
受自然资源等方面限制,新加坡政府对于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长期以来一直把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源动力,国家的创新能力更是居世界前列。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国英士国际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新加坡创新指数位居亚洲第一,在全球12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六。政府对创新的重视在教育领域的反映也非常明显,教育兴国的战略选择和巨大的教育投入毋庸多言。更为难得的是,新加坡在教育改革的历程中,真正走出了一条创新与务实相结合的道路。
新加坡的教育对国内外大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会根据国家的发展进程,不断调整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从1965年独立至今,新加坡的教育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在1965年到1978年期间,在新加坡教育史上通常被称为“生存导向”阶段。在新加坡独立后的前10余年中,国家面临种种挑战,随着经济的起步和发展,就业的问题非常突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拥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基本需求。新加坡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大大降低了文盲率和辍学率,提高了民众的就业能力。
第二个阶段被称为“效率导向”,时间从1979年到1996年。在这一阶段,新加坡的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整个国家的产业发展也逐渐体现出了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转型的特点,同时,高附加值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异常迅猛,这对人才的需求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原有单一的人才培养通道也逐渐暴露出弱点。在这个时期内,新加坡不断提高劳动力受教育的年限,允许学生在更多时间里完成学业,并且开始探索教育分流,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发展空间,这使得人力资源的开发更有成效地对接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第三个阶段称之为“能力导向”阶段,时间大致是从1997年到2012年。20世纪90年代开始,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在智力密集型的社会,创新、创意将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元素。为此,新加坡的教育改革更加重视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于1997年开始推行名为“思考的学校,学习的国家”的教育改革计划。
进入21世纪,新加坡教育更是把学生不同的自然禀赋、才能、兴趣和特长看作重要的资源,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并且提供机会给他们进行充分展示。第四个阶段起始于2012年,可以称之为“以学生为本,以价值为导向”的阶段。这是2012年上任伊始的教育部长王瑞杰在教育部一年一度的工作蓝图大会上,向1800名校长、副校长和教育部官员提出的。在21世纪,未来世界的发展将呈现出越来越多“不稳定”“不确定”“复杂”“模糊”等特点。“以学生为本,以价值为导向”的教育旨在让整个教育系统变得更加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强调价值观、品格发展。价值包括“自我价值”“道义价值”和“公民职责价值”。“自我价值”给予学生自信心和自我意识,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力;“道义价值”培养学生在多种族、多元文化的社会,尊重、负责、关怀和赏识他人;“公民职责价值”则培养学生成为坚强、有毅力、有知识、有见闻,国家有难,能奋起捍卫祖国的好公民。为此,新加坡教育部将“设立品格与公民教育组”,全面规划学生的品格教育课程,并且以重新界定“好学校”的定义、减轻教师行政工作量、修改针对学校的奖励计划等举措配合推进新的教育改革。
2、狠抓教学:在“思考的学校”中“少教多学”
先进的教育改革理念,如果没有引起教学实践的回应,终将难以为继。为了适应国家在不同阶段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新加坡在教学上推出了一些举足轻重的改革,紧紧抓住教学这一关键环节,直指核心——学生的学习。在1997年教育当局提出“思考的学校,学习的国家”的计划中,学习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其中,“思考的学校”强调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的国家”则积极倡导国民要坚持终身学习,以迎接未来不断的挑战。
2004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国庆大会上演讲,提出要对教育进行变革,做到“教师少教一点,让学生多学一点”。2005年,新加坡教育部立即启动“少教多学”的改革。这一改革并不是要减少教师的教学量或者增加学生的学习任务,其宗旨正如时任教育部长所言,“少教多学是呼吁教师让学生真正沉浸到学习中,为他们的未来做准备,学习并非为了测试与考试,质量是少教多学的核心精神。”要“更少地依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重复的考试和缺乏个性的教学模式,而更强调从经历中发现,强调个性化教学,学习终身受用的技能,通过创新而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塑造学生的性格。”这一论述不仅是对国家教育发展理念的具体回应,而且直指当时新加坡教育领域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比如,在基础教育分流的压力下,学校教育的应试倾向非常明显,而其他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素养——学生的兴趣、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的素养等常常被边缘化。
宏伟的教育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的成果,最根本的判据来自于课堂。只有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发生了真正的变化,才是教育改革举措落地的根本标志。为了确保“少教多学”的顺利实施,新加坡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首先是鼓励学校开设多样化的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其次是进行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确保教师在“少教”的前提下“会教”;最后是拨付大量配套资金,改造学校的教学设施,保障各种课程以及个性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3、褒贬不一:“高投入高产出”的课外辅导竞赛
PISA的成绩单上各国(地区)的分数可以直接比较,而PISA2015年的这一比较结果直接反映了新加坡的巨大优势。新加坡学生的数学、阅读和科学成绩分别为564、535、556。除了总成绩较高外,各单项测试领先程度也十分明显:在科学领域,新加坡比排名第二的日本高出18分,而排名第五的芬兰和日本才相差7分;在阅读领域,比排名第二的中国香港高8分,排名第五的爱尔兰和中国香港才相差6分;在数学领域,比排名第二的中国香港高18分。
各国(地区)成绩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也各有差异,但新加坡同属于东亚文化圈,与排名靠前的日本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教育观念、对子女的期望和引导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那么新加坡能够拉开如此明显的领先优势,差异究竟在哪儿?
如果把PISA成绩看作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产出的话,那么教育投入无疑是解释教育产出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新加坡取得骄人成绩的背后,学生在课外的学习投入是一个通常被忽视但却实实在在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据报道,新加坡60%的中学生、80%的小学生在课外接受私人的辅导。这方面的巨大需求可以从近几年私人辅导机构的快速膨胀中得到侧面印证。从2012年到2015年,新加坡注册的私人辅导机构从700所增加到了850所。
私人教育的迅猛发展与新加坡的教育分流有着高度的关系。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新加坡在不同教育阶段都有着良好的分流机制。其中在小学阶段,学生就要面临两次分流,四年级和六年级各一次。六年级的毕业考试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在毕业考试中取得的成绩决定学生进入什么样的中学,不同的中学提供的课程是不一样的。成绩排名约前10%的学生,可以直接升入一些能够提供特别课程的中学,这些中学一般是新加坡最好的学校。排名靠后的学生主要选择侧重于职业训练的普通课程,这部分学生主要以技术学校、理工类的学院为升学目标。
这种分流的制度设计,虽然可以较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和发展预期,但也大大提升了教育的竞争性。在这种考试评价机制下,新加坡的小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大量的课外辅导应需而生,一派兴旺。商业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这些课外辅导机构在研究教学和提升考试成绩上的实力不俗。课堂内的学习和课堂外的深度加工,无疑都是影响考试成绩的重要因素。
PISA虽然在测试领域有所创新,但对基本知识和主要能力的要求,与很多考试是一致的。可以说,新加坡在PISA中取得优异成绩,大量的课外辅导功不可没。对这一现实,国际上一些教育专家提出了批评,并且表示,这并不值得羡慕。
链接
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学生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PISA于2000年首次举办,此后每三年举办一次。测试分为三个方面: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从一定程度上来看,PISA对参加测试的国家(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进行了一次评估,并给他们描绘了一份世界教育发展的“版图”。在这个“版图”中,参加测试的国家(地区)能够在相同的标准下,更加客观地认识自身的教育发展现状,并以此作为教育改革的依据。因此,PISA作为一项在全球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评价项目,在公布每一轮测试结果的时候,都会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与教育界深刻的讨论。
新年伊始,听说有好多同学声称自己去年的读书li...
不知是不是因为今年疫情的缘故,总觉得时间过得...
2020年即将过去,本年度的【好书荐读】系列也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