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区> 留学经验> 故事日记> 留学美国不是一个答案

转眼之间,时光飞逝,2009年就这么过去了,2013er的战友们各奔东西,也好久没有联系了,希望大家都能顺顺利利的。虽然我美其名曰追忆2013er,但是这篇文章并不是追忆人,而是这过去的一年里,CUUSer们创造出的文学价值。这几年,随着签证的放松,出国已经不像4年前我出国的时候那么有点遥不可及,大批量的同学出国,很多学校还留下了“水校”的不良名声。在开学之前,趁还有空余时间,我就写了这篇追忆2013erI,有可能会有II (续集)但是在写之前谁知道啊,哈哈。在下是一位偏工科的学生,所以有语言表达不清的地方还请多多包含~

还有就是本文涉及很多引用,如有不周请多多包涵。最后就是感谢RDX,茶茶,消息人士,Elle等等人的见解和文章,没有你们的dedication,就不会有这篇追忆。谢谢大家的支持!

留学美国不是一个答案

 

这个标题RDX哥很早就用过了,我想在这里要重新提出这个观念,美国不是一个答案,答案在未来,没人知道。虎哥说在CUUS上面大家去美国的原因,想必还是很复杂的,各种各样的心情,都会有。他说他的想法也不是多么纯洁和高尚,单纯要追求学术自由和视野才去了美国。跟我近4年在美国的感觉相似,毕竟,在真正体验过以前,“对于大多数申请者来说,留学更多只是一种梦想,一种对于自由和美好的象征,好像离开了现在的这个国度,无数的烦恼和困惑都会终结。换句话说,留学的向往,就是被这样一种种美好的愿望凝聚而成的。”

“好多人,去了第一天,第一个月,这个梦想就破灭了。就好像听说街上来了一个怪吓人的牛头马面,结果一看,还不是一个鼻子两只耳朵。”RDX 说第一次搭上国际航班,看着窗外,心中想着,一个崭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待到飞机落了地,看到机场中洛杉矶欢迎你的标志,几乎要脱口吼出,美国,我来了。而离开机场,却是一样的城市,一样的人们,一样的要艰难地把三个大箱子拖进没有电梯的楼梯。开学了,虽然说着不同的语言,走进不同的教室,然而读书还是读书,找工作还是找工作。奋斗的压力总是很大,生活也并不是那么自由,并不是今日可以随意地出去玩,也并不是明日就可以对着不屑的教授做鬼脸。然后终于发现,曾经臆想中的自由被更多的束缚代替。


我的经历也有几分神似。下了O’Hareinternational airport,经过了I-90和Kennedy Expy,觉得美国好像就这样啊!周围都是2-3层楼的房子,林立的广告牌。。。这一切都显得即陌生又熟悉。我在美国的高中3年可以说是充满着变数,刚开始半年,我在一个IL的一个boarding school上学。这个学校是满special的美国高中。学校人很少,才70来人最多了。天天出去camping。这倒是给我的感觉很新奇,难到不用很好的读书么?但是书还是要读得,这个高中采用大学的教学方式,自由度极高,大部分课都要自己学习,老师课上只cover很少的一部分。这样子,我开始了我的美国生涯。一下子空了很多的我,更多的和老美戴在一起,或者是和香港,台湾或者是在美国长大的韩国人在一起。这是我身平第一次和非上海人交流这么久,觉得颇有意思。虽然都是中国人或者是亚洲人,但是我们的想法会有着天差地别。从我的个人感觉来看,我们应该多和他们交流。从综合上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素质要比我们大陆要好很多,我们要进行双向的交流。韩国人,日本人我就不说了。我们争论设么都没有用,人家做出来的东西就是要比我们在国际上有竞争力。为啥么?我们不妨先检讨一下自己吧。我们是不是急功近利了?我们是不是鼠目寸光了?我们的目标是不是从一开始盯错了?我们的未来在何方?

有点偏题了,哈哈。然后我就转学去了DLS,这个高中就是很typical的美国走读式高中。早7晚5的生活伴随这我剩下的高中生涯。这个学校在Chicago还是蛮有名的,所以生源还不错,一个年级里面也有几个能和我数理化competitive的朋友。在这个高中,我见识到了美国的多样化,也看到了我的弱点。讲到多元化,这是来美国的一大好处。在我的高中,大家也并不是太在意你的standardtest score。这点我很喜欢,因为我不喜欢考试,这可以从我SAT,ACT都只考了一次中看出(但是我不推荐大家这样子,就算有钱也不能这样子)。李嘉诚先生有一句话他反复提到:到现在为止,每天晚上我还是一定要看书,知识并不决定你一生的财富有所增加,但是你的机会就更多了,你创造机会,才是最好的途径。SAT,ACT的意义也就是这样子,大家千万不要曲解。再回题,多元化。我想举的例子是我喜欢的APPolitics class和Honor Physics。AP Politics 我相信很多人会不是很想念,因为要读的东西很多,很难拿A。我觉得这都不重要,GPA高固然好,但是你是付了大量学费来的,单纯追求GPA而错过了很多你很有兴趣的课,岂不是很可惜?就好像你在选校的时候单纯考虑排名也不考虑你会这个学校的感觉,这个program的好坏,不是一样的道理么?到最后,是你的知识,你的能力决定你是否能得到这个position。GPA只是起到一个领进门的作用,只要不要太差就好了。SAT,ACT在申请的时候也就不过如此。最重要的永远是对自己的培养,你的兴趣,你的能力。放开手的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吧!


话说AP Politics,这门课我很喜欢,经常去找老师谈谈政治上的见解。我们谈了Chicago的政治,IL的政治,每天的实事新闻,President Obama and John McClain的辩论,甚至有机会和Jesse Jackson Jr.聊聊政治。你要你想做,你有能力,而且你很努力,我觉得美国的老师能给你提供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去尝试。Honor Physics也是一样的。我的老师以前是US Army的飞行员,他很乐于跟你探讨很多物理里面的原理,如把人放在一个很高的高空扔下来能否到达速度极限等等。很有意思。兴趣是第一的。不要让那些虚的数字迷惑了你的眼睛。(听说最近RDX上了一门Art History的课觉得很有意思,不妨说来听听,哈哈)

高中的生活差不多就是这样了,有机会的话,大家尽量多和老师同学交流交流,我们中国学生习惯了单打独斗,但是teamwork组织的好的话,获益无限啊,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我的大学生涯才刚开始没多久,那就不加评论了,CUUS 里面比我很能力的可是数不胜数阿,这包括2014,2015等等。LOL

大学的压力不用说,是相当的大。觉得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好。RDX:“毕竟这也是难怪的,从来不曾因为跨过一个大洋,对岸就是天堂。”不用说是在中国了,我在美国读了高中,对美国大学可以说是deeply低估了,毕竟美国高中相对来说可也是比较轻松的。UIUC 是个典型的工科学校,课业相对较重,水课虽然有,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上的。每天的生活也是比较单调,非常忙碌。

RDX 说到:“然而再多过得一年,却又发现,以为了解,以为平凡无奇的美国,却又不是心中的那样。也不知道哪一刻起,突然发现,这个国度在每一个角落,都和自己冲击着自己的习惯,冲击着自己生活,然后才会明了,为什么来到美国的中国人会说,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度。这种自由,并不是一般人们心中揣测的自由,而是一种不给予答案的自由。或者说,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国家。在中国,常常什么事都习惯有一个答案,人们习惯追求一个答案,也习惯接受一个答案,好像在这个不安稳的世道中,少一分不确定性,就多一分幸福。一道考题有一个答案,一个专业末了有一个答案,大学毕业,或者是结婚生子,什么事都有一个答案,或者说一个结果,一个功用。而在美国,并不是这样子。大多数的美国人,并不是读一个专业,就清清楚楚地,如中国人一样,想好一个答案,想好未来的一份职业,也并不是学习一个理论,学习一门课,就要接受成为唯一的答案。


我在UIUC的时候,大家(中国同僚)经常问来问去,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问你是读哪个专业的肯定少不了。很多人在DGS(General study) department,问他们你们想要转哪个专业,很多人都说COB(college of business)啊! 然后细问一下原因,不外乎3个。第一:UIUC 的accounting全美第一。第二:我爸妈觉得这个专业比较好。第三:觉得从COB出来,名气很响,很好听。这些答案让我觉得很可惜,大家都没有提到自己的想法。你想做啥么?你的目标是啥么?有啥东西你想Accomplishduring your undergraduate time?如果单纯就是我们家里都是学商的,都是商人,所以我也要学商,这种理由就太牵强了。最关键的是你是则么想的!要是你自己做的决定,不要给自己将来的后悔的理由。其实也不仅仅是将来的后悔的理由,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认识的成功人士都是对自己的事业或career相当passion的人。如果你从事的职业和自己的喜好没有关系甚至是相勃的,那么你活得一定不会开心的。在此,我希望每一个都能追寻自己的梦想,我觉得这是到美国来读书的原因。因为自由,因为无畏!

因为

自由,无畏!


RDX 说在大学的四年中,每一个人都在缓慢地尝试,寻找,不急切地一定要知道一个答案,不相信一定只有一个答案。好像中国总是或多或少地相信,会有一条路,通向一个结果,然后拼了命地要早日追寻到这个结果。然而在美国人的眼里,未必是如此,或许不少人觉得,根本没有一个结果,或许不少人觉得,根本连是否有结果,也不是值得在意的事。

他还说到:诚然,在美国,用中国人的方法,努力地攀爬,快速地寻求一个答案,快速地终结所有自己生活的未知,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人总是能够给自己一个意义,而任何结果,都可以被容易地接受为意义。于是,一个学位,一个工作,一个家庭,是一种看起来很诱惑的意义,不那么难,不那么复杂,不那么未知。然而,似乎就在这些瞬间,就少体验了一种不同的文化,少体验了一种不同的生活。我觉得如果只是单纯的寻求一个答案的话,中国也许更适合你,因为在美国只有不同,只有不单一才是成功的先提条件。

  所以,我想,大家CollegeApplication也都结束了。那么在未来空余的半年多的日子里,大家要好好利用一下。RDX 曾谈到生活没有必要那么着急,我们不一定要去读完一门,几门,甚至于十门AP,也不一定要预习什么课程。未来有很多时间,更加何况,年幼的选择,往往是为了未来的推翻而已。或许正好这半年多的时光,大家可以试着,慢慢地去阅读,游走,接受一种不确定,不安全,却又充满探索的生活。安全和确定,诚然很好,不过,有时候,总是难免少了一些色彩。


至于考试我觉得Sunyunwen同僚的文章很有意义,但要记住,这里没有答案,这里只有options。他说他前一阵还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买了AP的书,前几天在CUUS上看到有人讨论要修哪几门AP,才明白原来人家是在为大学做准备(我好像一直信息滞后,就像考完托福才知道还有SAT)。心里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大家总是学来学去学不完,考来考取考不烦呢?剩下半年的日子里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很多需要珍惜,需要享受的东西,这需要自己慢慢探索,用心感受。很多人都有去考试这样的惯性思考与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我想是吧。大部分人为考试而学,不是为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而学,拿竞赛为例,在我们这个地方(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情况会好很多吧),有多少人搞竞赛是真正因为喜欢这一科到不行,喜欢到从高一开始就抱着一摞书偷偷在下面啃,喜欢到利用任何自由时间四处奔波求名师指导。当老师问大家,有多少人是因为真正喜欢这一科而去搞竞赛,结果举手的人寥寥无几,剩下的人低着头相视一笑,会心而尴尬。在大家心中早已有一种更大的力量远远超过了兴趣的驱动力。具体形容不了这种高能量,但是可以看到隐藏在它背后的是高考的压力,但又不仅是高考二字可以解释的,隐藏在更深层的是一种浮躁,功力与不自由。学校实验楼一楼化学实验室,二楼生物实验室,三楼物理实验室,还有校园东南角那个“数学人”扎堆的地方,这四个地方释放的能量向整个校园辐射,抬眼望去,到处是急迫的神色,匆匆的步伐,难得有人超然物外,自在自得。大家心中普遍缺乏一种坚挺的东西,缺乏一种超越人群的体悟,因而轻易就会被功名利禄俘虏。为什么要上大学???每一个想要真正生活的人都会在心里说,“为了精神生活的品质,为了人格积淀的深度,为了自己对世界的与生俱来的好奇。”可悲哀的是,实用的价值观却在通过社会各个渠道无孔不入的怂恿我们“上个有‘钱途’的专业,找份能赚钱又体面的好工作。”在别人艳羡抑或鄙薄的目光中,在全社会强大的观念力量下,人们不得不顺应大潮,随波逐流,与时俯仰。再来看看我们,很多人选专业无非两种:理工类,经济类。数学也要与金融联姻,物理也要向工科转型。理工暂且不说,中国人擅长这个,但这中擅长是不是兴趣带来的还有待考证。那就来看经济,包括金融等等,我自己是分不清。为啥中国人全都这么热爱经济呢??暑假在新东方上课,一群人坐在一起,聊起专业,明白的,不明白的,一语一个经济,一语一个金融。但问其为何想学经济金融,没有一个人能给出完整的答案,不要告诉我这是你在选校时的那种gutfeelings,然后就这样与经济金融clicked。(我觉得更可悲的是就算是读Econ的,除了曼昆谁都不认识。读金融的,到大三大四,连股票则么操作,用那个brokerage都不知道。连自己将来4年要读的东西一点都不了解,我真不知道你是则么选择这个专业的,莫非大家的Gut feeling都和Agent Gibbs一样牛逼?)


“而在美国,并不是这样子。大多数的美国人,并不是读一个专业,就清清楚楚地,如中国人一样,想好一个答案,想好未来的一份职业,也并不是学习一个理论,学习一门课,就要接受成为唯一的答案。相反,在大学的四年中,每一个人都在缓慢地尝试,寻找,不急切地一定要知道一个答案,不相信一定只有一个答案。”

正如RDX所说,中西观念上的确有很大的差距,总是隐约感觉西方人活的更从容,更自在,他们的选择可能会五花八门,海阔天空,在不断尝试,不断摸索,通过另一种方式来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获得满足,有更多的人学习工作是为了发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不是为了急于找到这种答案。这与他们人性解放的陶冶,积淀是分不开的,与他们民主自由的社会氛围也十分不开的。当然,路多了会迷失方向,这并不是让我们找不到北的去摸索,是希望你走在主干道上时可以抬抬头看看两岸风景。慢慢走,欣赏啊。

0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