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区> 留学经验> 留学家长> 国际学校所宣扬的“博雅教育”到底教孩子啥
我们经常听到,xxx国际学校宣传中称,学校开设一流的博雅教育云云,其实对于国际学校家长来说,我最想知道的就是,博雅教育到底是什么?能干什么?今天,圈圈就为大家带来有关博雅教育的内容解读。

 

圈圈认为,在国际学校,博雅教育主要体现在一种大学预科性质的教育和思维能力的锻炼,真正的博雅教育课程还是开设在大学阶段。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称文雅教育或自由教育,它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博雅教育视为与职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观念。博雅教育主要承袭自西欧中世纪以来的以博雅七艺(liberal seven arts)(指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为主要课程内容。

博雅教育不在于传授单一学科的知识或职业技能,而在于通过提供,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储备,并进而培养学生以思辨为主的综合能力。

卡蒂诺纽曼在1854年提出:博雅教育就是给予学生一个宽阔的知识框架,并且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学习和知识本身,而非去获得一些具体的技能从而能从事具体的行业或工作。

博雅教育同样有不同的专业设置,不仅仅有文学、历史、哲学这样的“文雅”专业,也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心理学这些理科专业。传统的博雅教育课程一般包括:艺术、语言、语言学、文学、哲学、社会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提供广泛内容的课程反倒被忽略,而职业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学的越来越专,思维也会变得越来越窄。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古拉斯。内格罗蓬特也曾指出:“很多工程学上的僵局都是由根本不是工程师打破的。因为思考问题的角度比专业知识更加重要,有突破性想法的人一般都具备跳跃性思维。而那些拥有广阔知识背景,多学科思维以及丰富个人经验的人,才会具备这样的能力。”

尤其到今天,专家代替了“通才”成为社会的主流,成为我们的知识榜样,课程分类变得越来越细,代之以专业的技术或偏僻的知识,甚至文学也变得没有趣味。一位TED演讲专家这样说。

博雅教育理念正好补充了专业教育的漏洞。

国内外大学的博雅教育什么样

博雅教育一直是美国大学的教育传统,也是西方大学的母体,西方大学后来的许多发展与演变(如学术研究、职业、社会服务)都由此演变而来。

博雅教育在国外,通常以文理学院或博雅学院的形式出现。大多数文理学院仅专心于本科四年教育,并且具有师资水平高、课堂容量小、课程灵活而广博的特点。

譬如哈佛大学的博雅课程体系分为两个阶段,三大板块:

从教育过程看,本科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常称之为通识教育或普通教育阶段,又称之为核心课程阶段;第二阶段为专修阶段。

课程结构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反映基本素质要求的通识课、满足学位申请要求的专业必修课和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自由选修课。

在国内,博雅教育作为舶来品,事先在多所高校进行试点改革,比如北大、清华、中山大学等,以下来看清华大学通识课程教育课程:

清华大学设置通识课程,分为文化素质核心课和文化素质课组课两大层次。涵盖八大领域: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哲学与人生、科技与社会、法学、经济与管理、当代中国与世界、艺术教育、科学与技术。所占学分为毕业学分的7.4%。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

高考状元想去的“通识教育”VS“博雅教育”

大家还记得之前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说的,他想上北大的“通识教育”班。

那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有什么关系呢?

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考察了中国、美国、香港和台湾的博雅教育后是这样总结的,博雅教育在中国的普遍称为素质教育,美国称为Liberal Arts Education,香港称为博雅教育,台湾通称为通识教育。虽然对博雅教育的叫法不同,但是各方面都一致认为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大学应该注重通识教育,提供人文训练,培养人文素质。

根据美国匹兹堡大学布莱福德校区管理学部助理教授王晔Ken所说,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和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GenEd)其实是不同的概念。

博雅教育是一种贯穿大学(本科)教育始终的教育思想,而通识教育则是一种课程体系。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会有某种形式的通识教育(国内以前叫公共课,现在很多改称通识教育,之间的区别本文暂不讨论),而博雅教育在美国通常特指那些传统文理学院的教育思想。

博雅教育看起来什么都学,难道就是那种琴棋书画、背经典、写古文(对美国人来讲则是拉丁文)的文艺范教育?

并不是,博雅教育是更广泛意义上的思维和能力训练,包括阅读、写作、推理、批判、演讲、辩论等方面,人们熟知的常春藤联盟就是一个大学间的体育联盟,那些盟校也都是沿袭Liberal Arts教育传统的老牌大学。

博雅教育所强调的思维和能力的训练是跨专业的。一个完整、全面、优秀的人应该具有打破专业限制,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所谓“自由”的人)。学文学的以后也可以搞计算机,学历史的以后也可以当建筑师,学生物的以后也可以做律师。我碰到过英语文学专业的教授能自己用FORTRAN给Python写代码包的。

现在开源世界里著名的“瑞士军刀”文件格式转换工具pandoc的作者则是一位哲学系的教授(哈佛哲学本科;匹兹堡大学哲学硕士、博士,现任UC Berkeley哲学教授),他们这些跨专业的学习和应用能力也正是博雅教育的目标。

博雅教育难道不分文理科吗?

传统的博雅教育并不包括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比如传统的文理学院通常不设工程专业,也没有医学、法学甚至商学等专业。因为那些曾经被认为是针对职业技能训练的课程,但这方面的边缘越来越模糊,现在的文理学院也有商学院系,也开设计算机、统计等方面的技术课程。

博雅教育下的专业领域之间并没有太严格的壁垒。大家知道美国传统的学士学位就两种,一种是文学士(BA),另一种是科学士(BSc),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博雅教育下学科分类的思想。

Liberal Arts教育博雅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小班化教学,一个班级大约十几二十个学生。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所谓的苏格拉底式教学(Socratic method),强调课堂上面对面(通常是一对一)的问答互动,教授和学生之间互相的质疑、挑战、辩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启发思考、促进学习。

在美国就读博雅教育课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看了以上这么多的理论,我们可以来看看联合早报此前报道的新加坡去了耶鲁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及在麻萨诸塞州较小型的博雅学院威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的学生是怎么说的?

博雅教育要求学生的口语表述与书写能力清楚、掌握计量资料的知识、有信心处理刚接触的材料、具有批判思考的能力。威尔斯利的本科生必须修完32个学分,包括了要修读人文学科如文学、电影、视觉艺术、音乐;社会与行为科学研究如宗教、道德、历史;自然与物理科学。

这里的训练,让我们在接触完全不熟悉的领域时,不会害怕学习过程艰刻。其实软技能是更不容易掌握的,我们反而学得早,那些专门的知识,过后可以追补上来。一些学生很早就比较精专,假说是念财务的,他们或许比较容易找到第一份工作,但其实也可能错过了很多探索的机会。十年下来,如果他们想想自己其实不一定那么喜欢这个专业,不一定那么适合,那会否为时较晚?”

——威尔斯利学院陈婧

我们是真正希望投资在人力资本上,而不是为了装饰自己的履历。

——威尔斯利学院张涵

经过这样的训练,自己跟过去的最大不同,就是人的视野开阔了,更加灵活,也更愿意承担风险。因为整个教育是为了学习和提升自己,而不是为了取分而已。

在新加坡,念中二时我们都知道要避开英国文学,因为那是很难拿A的。我刚来美国的第一个学期,也想要做最‘保险’的选择,结果却选不上我要的课。最后,我不得已选了从来不知道的人类学,后来发现其实并不可怕。

——威尔斯利学院梁乐慧

耶鲁基础宽广的教育吸引了我。当然,还有它的教师团队。我特别对耶鲁新生的招牌课程感兴趣。这是一整年密集的课程,焦点在历史、文学和哲学上面。学生必须阅读西方全套典籍,从柏拉图、希罗多德(Herodotus)、荷马(Homa)到艾略特(Elliot)、汉娜·阿伦特(Hanah·Arendt)和罗素(Bertrant Russell)。

这给我一个完整的、过去没有过的教育,领会人类历史思想的演变过程,让我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是怎么交汇的。我也因此能跟最好的教授和学生交流,建立长存的情谊。

我们到大三大四时需要选定主修科,但是博雅教育已经为主修科打好基础,也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学业以外的生活。比如医科、法律,这些在美国都是研究生课程,本科接受博雅教育看起来好像浪费时间,但是很多朋友告诉我,事实上,博雅教育使他们作更好的医生和律师。因为它让他们了解所选择的学科跟其他学科、社会的其他层面如何交错。这是一开始就学专门学科所不能做到的。

博雅教育的模式强调人与人本。我来了耶鲁后,这自然塑造了我的观念。以后作为公仆,我所参与制定的政策必须从人们的角度去想。博雅教育让我更关心其他人,希望能改善他们的生活。这是我回新加坡后希望做到的。

——2008年获得总统奖学金,曾大伟

目前是耶鲁大学大三的学生。他受访谈为什么要选择博雅教育。他在之前修读了生物科技、经济、宗教与社会、工程等。

在这里,我觉得没人可以得意洋洋地说自己掌握了不容置疑的一套,因为在餐桌上,或者在耶鲁的教室里,一切都可能受到挑战。因此,我觉得自己必须学习摒弃一些我所知道的,学习怎么去重新学习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同时用开放的态度去学习全新的东西。

0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