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2017年留学数据。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同比增长11.74%。同年留学人员回国人数较上一年增长11.19%,达到48.09万人,其中获得硕博研究生学历及博士后出站人员达到22.74万,同比增长14.90%。2017年出国留学人员中,自费留学共54.13万人,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88.97%。
新闻一出,评论中又开始充斥“留学”无用论,伴随着媒体追逐、翻炒留学生回国月薪2000元等新闻的趋势,又一轮给留学生泼脏水的节奏被带了起来。
曾几何时,留学生和海归就是“精英”最好的注解。在那个托福书都要去大城市的图书馆找的年代,留学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的选项。而现在,对于留学生的价值期待开始产生越来越大的落差。企业HR嫌弃留学生眼高手低,就连身边的大妈都觉得留学有钱就能去,有时留学生自己都觉得,留学经历不值钱,自己“混得不如国内同学”。
被污名化的留学生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留学生群体起五更爬半夜地学托福、考GRE,背井离乡一个人生活,赶Paper熬夜备考,还是不被认可?
在信息如此容易获取的今天,留学只是学生和家长在国内深造还是国外学习两者权衡下的一项选择,而不再是少数能够获得信息者的权利。同样接受高等教育,选择留学与选择在国内读大学本身并没有孰优孰劣。2018年即将毕业的820万大学毕业生能力和水平差异层次有多大,留学生群体也就有多大。可是在媒体的报道下,一部分海外名校毕业生被捧上天,另一部分则被打上了“富二代”“逃避高考”“出国混文凭”的标签。
出于刻板印象,不愿意对单独的留学生个体进行判断,而是将一个群体标签化,才会有了如今国内对于“留学生”的不认可。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对于留学价值认识依然很模糊,也加剧了对名校的追逐。一些学生明明能力不足,家长却眼高于顶,非牛津剑桥、非藤校的门不入。仿佛如果进不去名校,留学就没了光环。如果能把眼界放宽就会发现,没听过的大学不意味着就是“野鸡”。留学的价值,比拼的不是回国半年后的薪资,不是校名,而是学到了什么,能用到什么,有哪些机会,拓展了怎样的视野和思维。这些都不是钱数或是大学排名能够衡量的。如果非要将留学全盘功利化,那留学的资本不如拿去买房来得稳妥。
对于被污名化的留学生群体,也不用急着在各种社交媒体上急着反驳各种言论来辩白。固然有拖后腿的留学生存在,可如果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学业,把握较好的就业或创业机会,获得更好的前景,就是最好的自白。
作者于娜: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与国王学院大学新闻学硕士毕业。新东方网自由撰稿人。2011年DIY自主申请出国,被多所北美大学的新闻专业录取。作者微博:@于娜在加国
新年伊始,听说有好多同学声称自己去年的读书li...
不知是不是因为今年疫情的缘故,总觉得时间过得...
2020年即将过去,本年度的【好书荐读】系列也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