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区> 留学选校> 英国> 【留学时光】快来pick你的牛津小姐姐!
牛津大学,是一所誉满世界的公立研究型大学,是许多同学梦寐以求的留学圣地。但是,留学之路漫漫,总需要有一盏指路明灯指引方向。今日,我们有幸采访了一位曾在牛津大学留学的优秀小姐姐,让我们跟随小姐姐的脚步,开启她在牛津大学的奇妙之旅。

受访者:钟恺忻

高级翻译学院翻译专业

项目:英国牛津大学

(单项派出)

时间:2017.1-2017.6

采访者:何嘉瑜

恺忻师姐的个人照

前期准备

问:有计划过留学的预算吗?是怎样计划的呢?

答:还真没有认真地做过预算。因为我从小就不是特别会算数的人,只是会有意识的在某些方面省钱。我的宿舍费包含在项目费中,而广外的奖学金又覆盖了我的项目费,还按照留学基金委员会的标准每个月给我一定的生活补贴,所以手头相对是充裕的,要顾及的就只是吃喝行。

吃喝方面,学院的饭堂相对便宜,而我又是个喜欢买菜做饭的居家型,所以就经常在超市买菜自己煮,只是偶尔在食堂吃,这就让我省下一小笔。而且项目时间越长,在生活上花费肯定就越少。我最大的消费额应该是出现在刚开学两周,那时候什么东西都要买,生活日用品之类的。

一些自制的饭菜

生活方面

1.作为留学生,在牛津有什么特别的体验吗?

初到国外,就感受到“学英语”和“用英语”是完全不同的:国内学习的多数为英语的语法和书面使用,但是在国外学习则需要用英语简约而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熟识外国的习语和日常表达,这些都很不容易。除语言带来的困难外,文化知识储备的短缺所带来的困难更难跨越。我当时告诉自己与其选择逃避,不如积极主动地和他人交流并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融入当地的生活。

除了像我这种海外留学生以外,学院里的也有其他visiting students(学院管我们叫“JYA”,即“Junior Year Abroad”),他们都来自美国各大学,却不一定都是美国人,比如我在学院里要好的朋友分别来自美国、韩国和阿尔巴尼亚。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语言习俗可能都不一样,而且用第二语言和别人交流并不容易,但只要不断鼓励自己多表达,还是会交到很多能够撼动世界观的朋友。

和好朋友的合照

2.在牛津的社交生活是怎样的?

答:是一个很有趣的体验。这里的社交生活可以很随意,也可以很正式。我们可以在宿舍各自煮自己的拿手菜开party;也可以到学院的cellar bar里畅饮学院自制的Worcester Ale;还可以穿上正装长袍,在hall边吃formal边高谈阔论…牛津各学院有college parenting制度,每名新生(包括我们这些visiting student)都配有一对“父母”,解答学生在学院中学习、生活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还会不时给“孩子”送巧克力,作为关心和鼓励,这是新生在牛津最早接触到的一个“牛津人”,也往往会成为第一个认识朋友。

我还和其他的美国交换生有了很深度的交往。我们会在对方的宿舍房间里彻夜长谈,会为对方的生日准备好看的蛋糕,还会在期末due的时候一起学习,相互支持打气。大家一起在“占领”图书馆泡通宵的日子,是我觉得最幸福的学习时刻。朋友们还会在有意义的日子里写一些载满关心话语的小纸条,画上可爱的配图,让我感到无比温暖。

另外,我平日为了节省餐费,常常会计划好每周的食谱,在超市进行采购,在宿舍的公共厨房进行烹饪。因为这样,我在厨房遇见了Oliver,他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牛津学生。他和女朋友都是vegan(纯素主义者),由于学院饭堂的选择有限,他每天就和女朋友在厨房里,用各种香料调出特别的印度风味、意大利风味素食,还会邀请朋友来一起做全素蛋糕、甜点,创意无限。他和大家刻板印象中的“牛津贵族”不同,是在当地高中第一个考上牛津大学的学生,拿了当地政府的全奖在牛津读政治、经济和哲学(PPE)。Oliver为人友善亲和,我选择进修哲学后,常常会向他请教问题,他每次都耐心回答,与我讨论哲学,给予了我许多帮助,令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收到的一些小纸条和信件

3.有什么改变了以往观念的事情吗?

事情倒是没有特别的,但是他们的价值观给我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举个例子,大家的审美价值。

我们国人往往习惯了给“美”贴标签,觉得好看的人都是一个样子的,因此有了很多的“网红”审美。“网红”店,相似的装修; “网红”人,一样的自拍。而在国外,人们经常反对一种现象,叫做“body shaming”,身材攻击,他们认为贴标签是一种对人的歧视,是一种政治不正确的行为。他们愿意且希望承认多种体态的美感,认为各种体态都是天生如此,不需要根据一个统一的美的标准来衡量。美应该是一种气质,而不是一种形象,是愿意自信地笑,是愿意漂亮地展现自己的状态,是从内心热爱自己的身体,是捍卫自己的身体,是抗拒别人的侮辱,是欣然于他人的赞美。

现在,在我看来,自信才是美的关键。

我这并不是说外国人不存在对肌肉和对健康体魄的追求,特别是美国人,他们对gym需求量超大(甚至有美国高校用gym来作为自己学校的一大卖点)。但是在我看来,他们大多数人的追求和我们天天嚷着“减肥”不一样,而是一个真正健康的生活状态。而且,他们精英阶层胖的人不多,因为他们往往都有一个很突出的品质,就是自我管理能力,而身材管理也是其中一种。

4.如果可以再来一次,你有什么必须要做的事情?

必须...去逛博物馆!去各种咖啡厅!去结交更多有趣的朋友!去参加学院或者学校传统活动!

如果只能选一个,那就多走走,再多走走吧,牛津博物馆多、漂亮的小店多、公园也多。多去走走,别窝在房子里。

牛津最大的学术书店

5. 觉得“带上了真的太好了”的行李是?

我的手摇咖啡磨豆机!

在英国想买到好的咖啡豆很方便,可以在网上订购,还会送咖啡手冲杯。我是离不开咖啡的人,而且知道在国外买精致机械类的产品肯定会很贵,就带上了一个很小但很好用的日本手摇磨豆器,那是我朋友送给我的。带过去的用处非常的大,我每一天都在用它。

其实在英国很多东西都可以买,比如说衣服鞋子、跑步鞋,还有手提包。所以,要带就带自己平时生活习惯必须有的,想要用比较好一些的,还有就是在国外买会贵的东西。

最喜欢的手摇咖啡磨豆机

学习方面

1.在牛津的学习体验是怎样的?

首先是学术资源超级好。这里的图书馆特别多,每个学院会有院图书馆(只供本院学生用,24/7开放),每个学系有系图书馆,学校还有古色古香的校图书馆,基本上,想要学习就不会愁找不到地方。另外,牛津大学的图书馆会收录英国出版社每一本书的每一版,因此也不会愁找不到书。要是书被借走了,给学院图书管理员发个邮件,学院专门帮你采购,一个星期后可以自行取阅,归还后学院自动收录该新书。

其次就是最著名的导师制教学(Tutorial)。牛津的教学以tutorial为主,每个学期学生会选2-3门课,每门课由一名导师专门负责。每周导师会根据学科部门提供的书单,以及学科主题,给学生提供书单;学生读完写一篇2000-2500字的essay交给导师,在一个小时的tutorial上与导师根据所交作文讨论该学科主题。Tutorial大多数是一对一,或一对二。所以说,这里学习的自由度非常高。

我“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的导师是个新西兰籍的博士后,长得帅之余(划掉)非常自由主义。我们上课常常以讨论时政开始,以讨论人生结束,中间才是课程要点。有次天气很热,教室很闷,他就带我跨过足球场,坐到了池塘边的石椅上辅导。还有次我说我常常要熬夜才写得完文章,他就教了我很多关于时间管理的理念,有些话我现在还觉得非常受益。

牛津最古老的图书馆

2.有学习到与国内教授内容相冲突的内容吗?

有。举个例子。我有一门课学的是认知论和形而上学,高中课本上“形而上学”的概念是和“辩证法”相对的一个消极概念,说什么“形而上”相当于静止的、片面的。但是高中老师没有讲透,没有说过这个定义只适用于考试,真正“形而上学”(metaphysics)概念不是这样,形而上学是关于世界中一切事物的抽象追问和探讨。

3.觉得最需要注意的学习问题是?

牛津的学习氛围很好,但靠自主学习为主,你有多大的学术追求,牛津就能给你多大的学术平台,而你自己收集资源的本领和能力则决定你走得多远。所以,要注意厘清自己学习的目标方向,做好时间安排,该去上lecture就去上,不要半途而废。牛津是适合专才而非通才的地方,只有坚持不懈地走一条路才会让更多的资源向你靠拢。牛津强调一个学生学识的的深度而非广度(至少在学生选读某个领域的某段时间 内)。

更实际点说,比如在选导师方面,我本专业不是学国关/哲学/文学的,因此我不认识什么很厉害的老师,当时也没有意识到要做什么搜索,就任由负责学术的director分配,最后我的导师都是博士/博士后。而另一个在美国读计算机科学的中国女生,她在分配导师之前就做好了调查,知道牛津有什么教授会教她想学的科目,自行发邮件联系老师,最终有很好的professor做导师。所以我建议最好在选科目的时候,就清楚自己有怎样的学术兴趣,想要在哪个方面深造。
0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