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两国的社会结构、传统背景和思维模式存在着巨大差异,使得许多中国人,虽然自身条件不错,却不容易正好吻合澳洲的相关条例,只能望洋兴叹、不敢闯关。但是法律条文的死板板,并不影响政策空间的活生生。只要仔细研究条例,会发现很多灵活空间。加以合理放大,就会形成曲折的灰色通道。例如:年届25岁的青年人仍然有可能以未成年子女的身份而随父母移民成功。已经有过三次婚姻失败的少妇再以第四次新婚配偶,照样得以出国,等等。下面说说我的好友怎样在不可能情况下,弯弯曲曲办出了赴澳访问学者的签证。
1991年,我把一份悉尼大学国际研讨会的邀请信寄给国内好友,建议他去公安局先办护照,再办签证,来澳开会,同时探望悉尼的爱人。那时候普通老百姓办出国护照还很稀罕。他排了好长队,最后被接待人员两三句话全盘否决,好似冷水灌顶一直凉到脚跟:“去 开会,是访问学者,只有国家重点大学正教授以上才有资格,而且必须大学出面办理‘因公’护照”。好友是中学老师,不够资格,问:那我就办因私护照。 接待员说:“因私护照适合海外有亲属,准备去探亲的。要有外国亲人的邀请信连同外文邮戳信封来办护照”。好友告诉我这些情况,我觉得不行了,因为他爱人是 在澳留学生,必须报读两年以上课程才有资格申请配偶探亲或陪读。他爱人是半年课程,没有资格申请家属探亲。此时他家里所有人也都劝他放弃这次机会,情况很 明显:中学教师无法办因公护照,爱人半年课程无法申请探亲签证,两样都不成。但是好友不甘心。当时国内报上正好有篇文章很热火: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他突发 奇想,能不能曲线出国,走第三条路。他让爱人寄给他邀请探亲的信,然后他就拿了妻子的邀请信和外国信封去公安局,这样就顺利办出了因私护照。护照到手后, 他便把这封妻子的邀请信晾在一边,再拿起那封悉尼大学研讨会的邀请信,到澳大利亚驻沪领事馆递交申请访问学者类别的签证。结果也非常顺利,五天后就收到批 复,给他半年访问期!护照办成了,签证也办成了!
中国虽然有因私护照和因公护照两类,但是你拿到护照后去办什么类别的出国签证,就不是由中国管辖的了!同样,澳洲根据签证 条例批准或拒绝,只要护照是真的,并不关注什么因私还是因公!这就是不同国家各自当政产生的必然现象。当时的中国刚刚对外开放,护照发放比较谨慎也是可以 理解的,但也造成很多有出国意愿的人士面对条条框框,比较容易选择放弃而不会探索“拗步”。
走一步看一步,好友也不敢张扬,只和学校请了三个月假(含暑假),直到登陆澳洲,大家都还以为他是来澳陪读。哪里知道他只付了几百元人民币的护照工本费和几十元澳币的签证申请费,就飞到大洋彼岸来了呢!
二十年过去了,中国发放护照早已和国际接轨,但是迂回曲折,谋事在人的理念,还是有现实意义的。就如本文开头的例子,那位三次海外联姻失败的中国少妇,旁人都以为她办不成,她却早有准备,证明第四次婚姻是真实和持久的。这证明就是DNA,怀上了新郎官的小宝宝,终于喜获配偶签证。那个25岁青年,一早就知道23岁以后很难被认定未成年,申请时附上了许多身体不好、工作难找、还在读书等证据,证明自己生活和学费全部依赖父母,终于被移民官确认为家庭最后成员而成功移民。
朋友,在申请出国赴澳的路上,虽然不能说千军万马挤在一座独木桥,但总归每年名额有限,申请者众,批准者寡,不会有什么阳光大道、高速公路,让你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签证的。在条文、政策、细节方面绕过几道弯,兜过几个圈,才能取得成功的,如果你不想这么费心,那就接受现实、安于现状,原位拼搏吧。
新年伊始,听说有好多同学声称自己去年的读书li...
不知是不是因为今年疫情的缘故,总觉得时间过得...
2020年即将过去,本年度的【好书荐读】系列也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