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区> 留学经验> 常见问题> 现在出去留学还有没有意义呢?

     现在正逢国内高考的季节,每到这时,就会有很多朋友和我讨论将来子女留学的问题,什么美国还是欧洲,常春藤还是IDEA联盟,公立还是私立,一派未来各界精英家长会的气势。后来还是有个敢说敢当的朋友把气泡捅破:“说实话,现在的所谓留学,不过是家里有钱的差等生们的一条退路而已。实在是不出去也考不上啥学校!”

       我听闻一惊,留学的目标人群什么时候从学霸变成留级生了?但是再回头仔细想想,留学这事还真是经历了由量变导致质变的过程。

 

       记得我刚来德国的时候,大学校园里还能看到很多公派的华人留学生。我们称他们为前辈。因为他们中大多数人真是有把岁数了,出来游学也有一些年头了。一开始是公派,然后公派们的配偶作为“陪读” 跟着来了,再然后不知怎么“陪读” 的队伍就从直系亲属扩大到了旁系和远亲。

 

       陪读们来了后虽然语言不通,但是社会适应能力超强,基本能在两周之内搞定至少一份黑工。到后来,在陪读们的带领下,公派学生们也进入了半工半读的灰色状态。公派留学的期限到了,大家都想尽种种办法延长留下来的时间,甚至不惜和祖国彻底撕破脸皮。那时候两个人在德国打黑工的工资要是放到国内,绝对还可是可以人五人六一番的。并且德国那时多数大学也还没有开始限制大学的学时,也就是说,理论上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不毕业地在大学里学习下去,这次考试不通过下次可以再考。

 

       一辈子当学生有什么好处呢?有很多。作为一个学生你可以在德国享受租金非常低廉的学生公寓,可以享受公共设施的各种免票和优惠,可以在性价比超级高的学生食堂里一日三餐,包括在你假期合法打工的时间里。甚至,很多买学习用品和资料的费用还可以抵税。总之,那时候的德国还真是读书人的天堂。

 

       而对于那些披着公派学生外衣,拿着国内津贴而又在德国进行着全家族打工勾当的前辈们来说,德国简直就是天堂里的贵宾室。

 

       所以,从这点上来看,中国留学生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有悠久的传统的。

 

       从2000年以后,公派学生明显减少了,可能国内的企业也慢慢发现公派生们都是些养不家的白眼狼。从那之后,官二和富二们开始了各国文凭扫货的旅程。首选当然是英语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那时来德国的估计家里都是官不上地县,商不过千万的三线二代们,也难怪,但凡能付得起一年十几万美金或英镑学费的,谁愿意来受学德语考DSH这份罪呢?

 

       我当时学生宿舍的一个邻居就是这样一个三线二代。她父亲据说是某个华中省份的县级领导。当时有两件事情我印象很深,一是她来了后我们楼下经常停着一辆出租车,那是接送她的。刚来时她没有考驾照也没有车,每天上下课都是叫出租,成了学生宿舍区的一个景观。那时候从我们宿舍去大学中心学区大概要花12马克左右,基本是打学生工一个小时的工资。她每天上下课包括吃饭和其它活动打车大概要消费三、四十马克,这在当时是我几乎两天的生活费,于是觉得她非常奢侈。另一件事情是她一来就迷恋上了德国人的烘焙艺术和甜点,所以每天都要去咖啡店或甜品店买各种甜品糕点。有一次她吃晚饭时向我抱怨那个月生活费严重超支,因为她光吃蛋糕一个月吃掉了一千多马克(当时约合人民币4、5千元)。我听了她的话曾经接连几个星期都怀疑她的数学不好。

 

       其实,她和后来几年中涌向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官二代和富二代们比起来应该属于扶贫对象才对,不过在那时她给当地学生的震动和冲击还是很大。因为德国人多数非常低调,我们班里的德国同学寒酸到连买辆自行车都是二手的,尽管他们中很多人家境非常优越。

 

       那个时候,不管是二代还是平民,出来读书,多少是为了镀一层金,虽然说动机不是特别高大上,但是证明他们还是有一点向上的精神的。

 

       可是当不久之后很多下岗工人都砸锅卖铁把子女送出国门时,这一晕神圣的金色就基本质变为剩余产能了。我2010年在国内工作的时候,已经常常可以收到欧美海龟们的简历,来应聘文员,业务助理这类薪水不高,上升空间也小的工作。

 

       于是留学的光圈仿佛在一夜之间就消失了。很多公司甚至抱怨很多留学生无论是从动手能力还是业务水平方面都不一定能比得过国内大学毕业生。

 

       再接下来,留学好象就真的成了差等生的唯一稍微体面的出路了。“留学” 在这些年已经泛滥到完全失去了含金量,那么,现在出去留学还有没有意义呢?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一下每个人不同的留学动机。

 

       关于动机,我想了下可以粗略地归纳为下面这几类:

 

1. 寻求某个领域更好的学术环境。

 

2. 想趁年轻多看看世界。

 

3. 将来有定居国外的打算。

 

4. 觉得留学后回国找工作有优势。

 

5. 在国内考不上 (像样的) 大学。

 

       对第一类人来说,不管国外的学术环境是否真的比国内好,留学应该都是有意义的。因为毕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学术流派,开阔视野,怎么也值一个回票价了。

 

       对第二类人来说,如果不把留学这个行为和将来的职业选择进行直接挂钩,那么国外的大学生活的确是人生中非常独特和值得体验的一段经历。当然,一个人是否真正能够通过留学而加强自己的”国际化“ 背景,还是因人而异的。而且这种情况下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便要突破惯常的思维。就拿德国来说,大量中国学生集中在一些某个专业领域较强(比如工程学)的大学,这些大学有很多是坐落在德国以前的一些重工和矿业区,当地的社会结构组成非常单一,经济环境也多处于退化阶段。所以说,这些地方的留学生日常接触到的并不是真正的“世界”,而可能只是世界的某个阴暗面。我听很多留学生抱怨德国人,法国人排外,这和他们选择的留学地区非常有关系。所以如果只是为了增长见识和阅历,就要在出国前好好研究一下目的国各地的区域性特征,选择一些地理位置和所处人文环境相对好的综合性大学,即使这些大学在高校排名里并不出色。

 

       留学生真正要面对的问题,是从第三类人开始的。这些人中有相当的一部分在国内的时候受周围环境和媒体鸡汤的影响,对欧美的生活方式有一种抽象的好感。因为这里的天是蓝的,树是绿的,空气的PM2.5值是极低的。然而他们对自己人性中最基本和低级的部分太低估了。很在国内浑身散发着“小清新”和“文艺范”气息的人们在投奔资本主义之后突然醒悟过来,原来人是不能只靠诗和远方生活的,想要有幸福感,还需要麻辣小龙虾和四川火锅。

 

       不仅是吃的喝的都不对胃口,人们的社交习惯也和国内完全不同。你很少有机会通过打麻将,K歌等方式结识当地朋友。

 

       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人当初想留下定居的理想在读完四、五年大学后就被生活++得干干净净而最终选择回国。于是他们就会面临一个和第四类人同样的问题:留学生回国发展真的有优势吗?

 

       当然这个问题也是个伪命题。因为这个问题牵涉到太多的不定因素,专业,个人发展方向,国家的整体经济布局等等。所以我只能用一些个例来简单粗暴并且片面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以一个德国毕业的工程学大学生回国找工作为例。照理说德国的工程学教育水平是世界一流的,无论是机械类,电子类还是机电类。但是很多这些专业的学生回国非常难找工作。原因是:第一,德国的大学教育分类非常细,越到学业的后期越细,是一个典型的培养“专才” 而非“全才” 的体系。这种讲究深度而不是广度的大学教育带来的结果是局限性非常大。毕业生们更合适于去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超大集团公司工作。就国内的制造业而言,大型企业集团都会定期输送经过筛选的员工去国外关联企业培训,对半路杀出来的留学生需求不大。而国内中小企业更多需要的是一个能身兼数职,有各方面实际应变能力的多面手。所以尽管德国毕业的工程学学生听上去很高冷,但是最后往往成了“高剩”。

 

       另一个例子是金融。国内近些年金融和它的衍生产业发展非常劲爆,这就造成了金融专业留学生很热门的假象。但事实上,金融业就业成功率高主要是因为金融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一个人从学这个专业开始其实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踏进了一个“圈子”,最终职场的发展,无不和这个最初的“圈子”有关。这个圈子包括导师,同学和以往的学长等等,圈子踏得对不对是决定因素,和哪里读的书并无直接关系,国内和国外都有人脉非常发达的金融专业。

 

       所以说,没有对所选择的行业背景深刻的分析和对所选专业教育模式的详细了解,单纯想靠留学提高回国后的就业和发展机会,那可真不如去A股市场搏一下来得稳妥。

 

       对于最后一类人,我只想说,土豪随意。对其余的人来讲,这是走向人生深渊的第一步。不管哪个国家,不管公立私立,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好的学校门槛很高,而且国外的好学校和热门专业比国内门槛更高。国内的鸡汤会告诉你国外学校录取时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这并不等于他们不注重学生的专业成绩。如果你连国内稍微像样的高校都无法考进,却能轻松地进入一所欧美的大学,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不是这所大学有问题,就是录取你的专业非常坑爹。有些专业听起来非常高大上,比如环境监测,或者应用生命科学等等,但是对于选择这些学科的人来说,读书的阶段很可能就是他们一生事业的顶峰了。  

 

       德国(包括法国也是一样)很多大学是公立的,这些大学是靠科目数量,师资和学生规模每年从政府那里拿钱的,如果连续招生不满,割掉一个专业,就是每年百万欧元的损失。现在有不明就里的外国学生来报名充数,简直求之不得。

 

       我本人就认识一位这样的妹子,在德国学了一个名称连自己都说不清楚的专业。毕业后终于沮丧地发现,不仅资本主义向她关上了大门,就连祖国也没有张开怀抱。当然,我说的是找和她专业相关的工作。

 

       其实,没有一个学校会开一个纯粹供人娱乐的专业。任何一个专业,只要存在,就会有它存在的理由,也就有给这个专业的就业机会。问题是,那些冷门专业需求量不高,导致了就业门槛过高。如果能在这样的专业里拔尖,反而能够找到非常理想的工作。但是一个因为国内考不上大学而来德国随便找个专业念着再说的人,他的生活态度就已经决定了他不可能在学业上出类拔萃。留学作为一个外在的条件,它对人本身的内在缺陷能够起到的弥补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事实上,与其纠结留不留学,不如花时间去发现自己的真正的兴趣所在更靠谱。自己更喜欢什么,更合适做什么,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应该留学就自然而然有了结论。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一直在变化,新的经济热点层出不穷。如果总是被“容易找工作” 这个目标绑架着去学习,只能永远疲于奔命。不管是从人整个一生的幸福感来说,还是从成功的概率上来看,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才是最优选择。

0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