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区> 留学经验> 就业学习> 南海问题,美国留学姑娘一番话国强则少年强

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演讲时间:2016年7月8日

  ——哈佛毕业生许吉如在《我是演说家第三季》第1期的励志演讲稿

   我想请现场的男生去设想或者去回忆一个场景:你的女朋友板着脸站在一边,忽然很委屈地哭出来了。你问她什么她都不开口,“宝宝心里苦,但是宝宝不说”。 这个时候你心里很慌张,你想:“不对啊,怎么回事呢?上个月看中的包我买了呀,昨天的朋友圈我点赞了的呀,前天前女友发过来的短信我删掉了的呀。”这个时 候大小姐终于开口了,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有安全感了。”

  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是崩溃的,因为这是她第101次跟你提出“安全感”的概念。鼓掌的那个哥们儿,可能你女朋友跟你提了200次。

   这个时候男生会很沉默,对吧?你女朋友看你不说话她很慌啊,她就跑到网上去发帖子,叫《跟男朋友说没有安全感,男朋友不理我了。姐妹们我该怎么办?在线 等,挺急的。》这种帖子底下,一般回应也不会太多的。但通常会有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司机说一句废话,而这个废话被你的妹子誉为真理。

  这个老司机说:“妹子,安全感不是男朋友给的。安全感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喔!”这个老司机说的其实没有错,生活中的安全感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好好工作,会有物质上的安全感;好好学习,会有期末考试的安全感;“不作死就不会死”,会有爱情的安全感。

  安全感的本质是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和生活进行的一场等价交换。但是今天我想说的,是一份不基于任何条件,不需要努力,我们往往“身在福中而不知福”的安全感。

   今年春天,我们学院组织学生去各个国家实地调研。我选择了去位于中东地区的以色列。这个国家多灾多难,但又是国际强国,所以我对它充满了兴趣。有两个细 节奠定了我对于这个国家的看法:第一个细节发生在机场,当时我托运行李。大家都知道托运行李一般只需要5-10分钟,不会问你太多问题,对吗?但是那一 天,以色列的安检人员对我进行了足足半个小时的盘问,“你叫什么?姓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念过什么学校?做过什么工作?写过什么论文?去过哪些国家? 有过什么梦想?爱过谁?”全部都要问。我觉得很被冒犯,因为我是一个普通游客,你为什么要把我当成恐怖分子?

  这个时候我身边的以色列同学跟我解释,他说:“这是我们以色列航空多年的常态。自从1984年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受到国际上各种恐怖势力的袭击,阿拉伯国家至今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地位。所以我们只能用这种最保险、也是最笨的方法,去排查危险。”

  “国家太小,袭击太多,我们输不起。”

  第二个细节发生在机舱里。当飞机降落在特拉维夫机场的时候,机舱里响起了一阵掌声。我很纳闷,因为整趟旅行是非常安全的,连气流颠簸都没有。换言之,这是一趟常规到不能再常规的安全着陆。在这种情况下,鼓掌,有意义吗?

   我的以色列同学又跟我解释。他说:“每一趟航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航班,只要安全着陆,我们就一定会鼓掌。因为我们对于‘安全’有一种执念。二战时 期纳粹对犹太人展开了种族屠杀,我们的父辈不是在逃难,就是在逃难的途中遇难。从那个时候起,我们成为了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民族。所以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 就是——重建安全感。”

  他的话让我意识到,不安全感,对于他的国家和国民来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不安全感其实不影 响你综合国力的提升,因为不安全感催人奋进。所以今天的以色列,在国防、军事、科技、农业、商业、金融……你能想到的任何领域,都是世界强国。但是这样一 种不安全感,一旦渗透进每一个国民的生活中,一旦蔓延进每一个国民的心里,会让人失去一份心安理得。

  这份心安理得,意味着你不需要向外界去解释你国家存在的正当性,你不需要时刻去提防国土安全,你更不需要因为担心国破家亡,而流落他乡。这份安全感,是一个国家給国民,最根本的安全感。

  生活中的安全感,就像我们开头所说,是一种等价交换。但是国家层面的安全感,是一种抛开个人因素不谈,只因为享有国民身份,就可以免受漂泊、免于恐惧。

  在美国的时候,我的班上有一个来自叙利亚的同学。当他得知我毕业以后就要回中国时,他跟我说:“我很羡慕你,我的国家常年在内战。虽然在今天,我们俩都是在美国的留学生,但是我们各自还有一个身份——我的身份叫叙利亚难民,而你的身份叫中国国民。”

  难民与国民的最大差别,在与你是否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你是否一定要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的国家;寄托在一纸冰冷的移民法案,还是说,你可以轻飘飘地讲:“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家里这么好,我随时可以回得来。”

  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

  因为这意味着,你不必非得在别人的国土上,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个体,才能够被尊重。你就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哪怕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会被善待。因为你背后是一个稳定的国家,而世界对你的国家,充满敬畏。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经常被老师安排,在课堂上向大家解释我们的“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解释我们刚刚出台的二胎政策,又或者是南海冲突。其实我的预 言是有很多瑕疵的,我的观点可能也很平凡,但是这样的我能在课堂上永远有一丝话语权,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很重要;中国学生的话,一定要听。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经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一百年后的今天,其实道理反过来是一样的。“中国强则少年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强。”

  因为强大的国家能赋予一个少年强大的安全感,基于安全感,他可以自由地选择他想生活的地点、职业、状态乃至是心情。他是轻装上阵去看这个世界,又理直气壮地回到自己的家园。

  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它说:“如果你觉得你活得很舒服,那是因为有很多人,在默默地为你付出。如果你觉得很安全,那是有很多人在为你承担风险。”他们是边疆官兵、维和部队、外交官、公共服务的各行各业,为了你和我更强的安全感,在不懈努力。

  但即便是有不懈努力的他们,我们的国家,还是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我们也有自己的不安全感,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今日之中国固然强,但今日之中国少年,唯有更强。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骄傲地回应,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期盼。告诉他:“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更强。中国强,就是因为——少年强!”

看完这篇演讲稿,你有什么感想呢?

网友曹哲说:这是一篇优秀的演讲,时间掐得很准,节奏掌握恰当,起承转合都算可圈可点。
演讲者卖相上佳,声音抑扬顿挫,语气慷慨激昂催人尿下,如果身临其境,想必很有煽动性。
不过,如果给我足够的时间,我可以就「论证咸豆腐脑的优越性」写一篇同样慷慨激昂催人尿下的演讲稿,当然,我的颜值是怎么也比不上这位妹子就是了。
让我们扔掉抑扬顿挫,扔掉慷概激昂,扔掉一切演讲技巧,这篇演讲剩下了什么呢?
「你比叙利亚难民活得更安全,要珍惜,要感激。」
仅此而已。
演讲这种东西,当歌听就好,永远不要因为旋律好听就拿歌词当真理,也永远不要因为演讲水平高超就当了真。

我无意对这位许同学口诛笔伐,我也反对任何对她个人攻击的答案,命题作文这种东西,谁都写过百十来篇,思修卷子上的答案我写得比她还要肉麻,因为不这么写我思修会挂的。
退一万步说,即使她真的拿这种「你比叙利亚难民活得更安全,要珍惜,要感激」的思想当真,也无所谓,言论尚且自由,更何况思想?

至于所谓「出国后才知中国有多好」,我更可以理解,我相信他说这句话是发自肺腑的。
因为在此之前,有无数人说过「来到北上广,才知道家乡的农村有多好」,当然,你真让他们「逃离北上广」他们八成是不干的,因为回去了,才知道路上的屎真是 臭的,苍蝇蚊子真的是会往你脸上扑的,淳朴的乡民真的是会因为一垄地打出脑花的,故乡这种东西,最适合在远远的地方隔着美好的过滤网去回忆。

网友一更说:我已经说过,一个阶层的政治主张和它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密切相关。评论区里出现的诸如“我祖上还是贫农呢,现在不也能住在一线城市?这个过程有我父母的辛苦,我利用他们的资源去更上一层楼就叫做不公平了”无非是在证明这个结论。

Meltzer and Richards (1981)的模型说得非常清楚,一个社会越富有的群体也是最不支持收入再分配的群体。持有相似观点的人也大可不用尝试教育我什么是“公平的制度”,仅就哲学层面上,我们都应该多读点诺奇克和罗尔斯。

我并不指望一篇简单的知乎回答能够使很多人产生超越自身阶级利益的想法和观点,(很遗憾的)我的听众也不是你们。一小部分人的反对,只会让大多数人的力量 更为强大。我所关注的,是这个国家沉默的大多数,是否能够超越国家主义堂皇的说辞,坚定地支持这个国家做出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改变,向自由、民主、法制、 平等、公正的轨道迈进。当一个国家内部国家主义甚嚣尘上的时候,往往就是大多数人对收入和境遇的不平等麻木、放弃对进步(progressive)的国家 政策支持的时候(Shayo 2009;Solt 2011);而精英阶层为了维护保守的、反再分配的社会政策,是从来不惮于使用国家机器和无良媒体,在人民之间根植敌视、偏见和歧视的(Lee and Roemer 2006)。

("你穷是因为你不努力",这不就是评论区里耿直哥和环球X报试图说服你接受的么?)对于心存幻想的人们,请记住Piketty(2014)揭示的一个规 律:资本获得的回报率要高于实际经济的增长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不是圣经上的神话,而是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现实。一个鼓励资本所有者占有更多社会发展 成果的社会,必定会导致阶层固化。这难道是我们所冀望的未来的中国?精英视角即使披上了国家主义堂皇的外衣,他也不代表大多数人的期盼。

也有网友说:高票答案和评论中的那位说的有道理,“抹黑”或许不恰当,我修改。

不要滥用“精英”这个标签。作为她的中学同学,其实我在读书的时候对她也有一些意见,主要是不太喜欢她的性格,但是就这件事来看,对她的指责和冷嘲热讽多 数是没有根据的。如果我没记错,许吉如父亲只是普通公务员(副省级城市,年龄50岁左右,肯定不会太差)。她高中的时候是学生会主席,当时还有一位男性主 席。男性主席申请上了哈佛,而许吉如SAT考的并不是特别高(以她的标准),就算能申请上top tier的学校也拿不到奖学金,所以决定本科不出国,而是靠成绩保送到了清华法学院。她研究生上的HKS,具体奖学金情况我不了解(我被拒了),但是我认 识的另外两位HKS的学生都是有极其丰厚的奖学金的。就算没有奖学金,凭借一个二线城市中产阶级家庭多年的积累,支付两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也不是太困难吧

诚然,她的城市中产阶级家庭出身、她父亲的公务员身份、她的南外/保送经历对许多人来说已经是遥不可及了。但是,这样就能被称为精英吗?精英可是中学就在 海外名校就读的,完全不用自己的努力就能上牛津剑桥,还能被评为“杰出华人青年”,随意转到HKS,然后去CLS读JD。精英还是能从浙大小语种专业读一 年然后转去哈佛读书的那些人。如果这样的人太遥远,那就举一个近一点的例子。国际米兰的新任董事里有一个不足25岁的年轻人,我看到新闻才发现是我中学同 学。他当年在南外中产阶级家庭为主的学生群体中显得很特别。他成绩并不好,确切说是比较糟糕,不过他高中读了没多久就出国了,然后顺利去了 Wharton。依稀记得照片里(人人网上看到的)他抱着双肩站在一群外国人正中间的样子风光无限。

这才叫精英。许吉如呢,不过是中产阶级出身而已,靠着自己的奋斗,凭借南外和清华给她提供的平台和视野,当然也有一个不错家境的支撑,成为了准精英。在任何一个社会里,这种人都应该是中流砥柱。对她口诛笔伐,是坏还是蠢呢?

1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