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区> 出国考试> 国际趣闻> 美国人进美国名校的拼爹路
美国人进美国名校的拼爹路

美国人进美国名校的拼爹路

Mr.范儿2018-09-30 17:38:21浏览969

  美国人要进名校,牛爸牛妈的尽心尽力也是令人咋舌:美国中上阶层的家庭为了让孩子进入名校的提前规划意识和资源利用能力,比之中国家庭,有过之而无不及。别再说美国人不拼爹了!

  不过“想象我是大学录取招生官,在这样一个孩子的申请面前,我即便知道这么多的名头,很大一定程度上与她的出身相关,但我还是不得不承认,经历了这些大舞台的历练,这个孩子必然会更有可能成功。”

  有一年暑假,我在美国西岸S校里某个研究中心做研究助理。

  这是我来美国读了两年本科第一次在美国找到实习。这个实习由两个部分组成:在中国做田野调查半个月,然后在S校待半个月到一个半月(时长因人而异)。在网站上,这个实习的要求是大二以上,并要交求职信、写作样本、简历和成绩单。 开始实习后大家互相介绍,我很惊讶居然八个人的实习组里竟然有四个高中生。

  这些高中生都来自美国的“magnet school",也就是最好的学区的重点高中。他们的能力都不错。虽然中文水平差强人意,但基本的我们这类实习生要打杂的事情都能干好。即便如此,我还是难免惊讶,为什么高中生都能来参加这种实习?

  A&B双胞胎

  A和B是两个美国男生,双胞胎。

  他们父亲是S校校友,商人,看准了中国的发展趋势,他们的父母很希望自己的孩子会中文,于是从小学六年级到高中,每三年就举家去中国住一年。他们联系了我实习单位在中国的对接方(中国人看到外国人一般都比较好说话),介绍孩子进来了。

  他们这两天专门参加S校的校园参观旅游团。我很好奇,他们已经来过S校无数次,估计比导游摸得还熟,为什么还要参加?他们说,这样花名册上会有他们的名字,他们申请大学的时候可以写上这点,体现对学校的兴趣。此时旁边一个S校本科生说,这个没用,因为谁对S校没兴趣啊?

  C男生

  C是一个美籍华裔男孩,在加州一所理科见长的重点高中就读。他自己创建了一个社团,旨在帮助学生发挥创造力。这样一个略微虚妄的目标,要怎么实践呢?不得不说,这个男孩的组织能力不错。他的团队设计了一系列创造力课程,宣传、美工都做得很好,但是没有受众,再好的想法都没法实践。

  他父母专门联系国内的关系网,让他们在国内某重点高中上了一周的创意课。这个高中生团队横跨太平洋来上课,既体现社会责任感,又体现资源运用能力,正中美国大学申请的下怀。

  上完课,C就来我们团队实习了。他去年通过父母的关系,已在这里实习一年,今年又一次“续约”,末了,他不忘当着我们的面和中心老大要了封推荐信。有意思的是,去年他做了格外多额外工作,剪辑了好几个视频,而今年连照片都拍得不多。他自知明年不会再来(因为其志不在研究,而在于推荐信),养精蓄锐起来,不得不说颇为厉害。

  D女生

  -D女可以说是最牛逼的。她才高一,九九年的。这样一个“孩子”也来实习,一开始确实让我震惊。她也颇无城府,一来就告诉我们自己的爷爷是S校教授,父母是H校校友,祖辈聊天时说起,就让她进来了。

  D女实习晚来了两天,原因是她父母带她在东南亚周游四五国后,最后几天还想多去一个国家。我们在S校经常看到各种summer camp,D看到好好给我介绍了美国的summer camp传统:各式各样的夏令营——电脑、各式运动、发明、各种学科……已然形成产业。

  对于没有暑假的父母,把孩子塞到各种夏令营可以省一份心。不必担心自己的孩子在电视和上网中浪费时间,又可以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是,这些夏令营大多数都是收费的,有的还价格不菲。虽然有时候有的夏令营声称有经济补助,但是这个信息(在我看来)很难传达给真正需要的人。最终能参加这种夏令营的,还是以中产及以上,在特定学区的孩子为主。D前两天实习结束,去参加跑步夏令营了。

  在实习的大学生中,除了我以外,还有一个S校的本科生,一个东岸某不错的文理学院M校的本科生,以及一个中等综合大学O校的本科生。S校本科生一直在这个中心工作,暑假也只是“续约”,M校本科生是通过本校特别项目选拔进入,我是自己申请进入,O校的女生的祖辈似乎也和S校有些关系,所以她得以“免试”。

  E女生

  这两天,又新来了一个女生,她的父母为她的教育费的苦心,真是刷新我认识的上限。 称她为E好了。

  女生E现在在东岸有名的某私立高中就读。女生的爸爸是美籍华裔、母亲是中国人。他们很早就设定好了要让这个女生成为双语、双文化的国际人才的目标,在女生在美国读到六年级后举家迁到上海,把女生塞进了上海非常好的一个初中。这个女孩就从几乎完全不认识中文,到现在听说读写流利。

  因为小时候英语底子很牢,所以她两种语言都没有什么问题。女孩没有参加中国中考,来美国参加了一系列顶级私立高中的入学考试。最后被录取。目前她的父母还在上海工作。女孩每年数次往返中国。

  进入一个好高中在本文中已然不稀奇了。为什么说这个女孩能刷新我的认识上限呢?

  原因是,这个女孩从高中第一个假期开始就参加各种实习,上个暑假,她在国内某知名电视台实习(这种实习往往国内名校大三学生才能找到)。这个暑假更让我震惊:她先在硅谷一个科技企业实习了一个月,然后到云南参加他们学校的“哲学、经济学研究夏令营”,回家暂歇两周后,又飞回美国参加这个中心的实习。他的父母怎么费心打点,可想而知。

  当我问她:“你们学校高中生都这么忙吗?”她说,当然啊,我有同学去华尔街日报,华尔街的金融公司里实习的。大多数本科生进入大学时,写简历费半天劲也想不出个名头,而这些早早就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已经跑到下一站了。

  以上说的这几个高中生,能力都不错,尤其是社交能力,想来我高中时远不如他们。从小就被赋予无穷机会,让他们很难不在各种选拔中脱颖而出。

  名校录取之路

  下午我看着女生E发呆,想象我是大学录取招生官,在这样一个孩子的申请面前,我即便知道这么多的名头,很大一定程度上与她的出身相关,但我还是不得不承认,经历了这些大舞台的历练,这个孩子必然会更有可能成功。这种早早形成的视野、多角度思考的可能,都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

  最终还是要问那样一个问题:一流大学是要选最可能成功的人,还是在自己的先天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付出了最多的努力的人?

  如果是前者,贫穷,甚至是大多数普通的孩子几乎根本没有博弈的可能,即便是天才也很难有足够的平台让其发展。如果是后者,美国的大学将会无法做决定——因为在每一个申请者有十分钟的被审阅时间的机制里,信息高度不对称,且难以量化。这个游戏怎么看,都是赢家通吃。

  资本主义世界最终会变成简奥斯丁笔下的单极化世界吗?从不同的视角,能论证出不同的结果。但是一个规则是很显然的,就是对于已然居于上层的阶级,下沉的可能性比依然居于中下层上浮的可能性小。对于居上位者,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社会资本,都很难被某一代很快地“挥霍”尽。如非有巨大的社会变革,便只能指望制度(政策)和价值观(慈善)。而这些,这又是好多篇论文也讨论不完的话题了。


0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