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的游学是怎样一幅景象?一只推手是旅游公司,学校则是另一只推手,旅游公司往往给带队老师免费的优惠,游学成为了旅游公司与学校的合伙生意。
同样严重的是往往游而不学,甚至沦为购物狂欢。家长交了四五万块钱,结果游学内容与当初的承诺完全两样。
这样一来我们就清楚了,在笔者看来,中国式游学或曰旅游的最大弊端,是学校参与分利。而中国的家长与学生,在学校面前往往处于弱势,容易被学校主导,甚至操控。毫无疑问,这种游学,从出发点上就错了。旅游的精神是自由与自主,学校利用自身强势促成的游学,带有裹挟的性质,既扭曲了自由精神,也败坏了旅游的品质。
中国式游学的背后,还闪动着腐败的魅影。有的旅游公司标榜是当地教育主管机构唯一授权的可以经营夏令营的公司,其真伪如何,有待准确的调查。如果属实,这种授权的正当性于法无据。其背后是否存在腐败,很令人存疑。
事实上,2012年,教育部与外交部就曾发布通知,要求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组织出国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但是,这一通知没有约束力,对打着游学幌子的旅游热丝毫未起作用。
从家长角度讲,需要消费理性。中国绝没富到能支撑如此大的游学市场的程度,只不过是中国家长喜欢在教育上花钱而已,哪怕需要咬牙。但是,钱花得值也罢了,而花在如此有名无实的游学上,实无必要。特别是,小学生中的游学者也不在少数,这种过于超前的教育消费,受小学生认知能力限制,效果很差,更属花冤枉钱。中国式的游学,可以休矣!
今年暑假,笔者发现“游学”出现了新的趋势:一是“游学”的费用越来越高,赴美“游学”的价格在5万元人民币、赴日“游学”的价格则在2万元人民币;二是参与者年龄越来越小,从高中、初中到小学,各阶段都有学子加入了“游学”,甚至还有学龄前幼童;三是经济上不很宽裕的家庭也在跟随这一 “潮流”。
我们开始反思,为何我们的家长如此热衷于“游学”,回到“游学”最初的美好设想上,除了攀比出国履历的虚荣心以外,崇拜甚至迷信海外尤其是西方教育模式是最主要的诱因。
同样,“不能让孩子吃亏”、“不能被同学比下去”、“教育上投入再多也是值得的”……如今仿佛已成为不少中国家长的集体座右铭,并构成了“游学”热的思想基础。而目前40岁上下的中国城市家长们,已经被社会学家称为“焦虑的一代”。
他们焦虑什么呢?他们焦虑自己的支付能力还不够强;他们焦虑自己的孩子今后缺乏“全球化”的竞争力;他们焦虑国内的文凭比不过海外同类印刷品,尽管承认中国的学历、学分和课程已经是世界性的大趋势;他们甚至焦虑自己的孩子一不小心会成为“普通人”……
幸亏我国公立学校还保持着清醒的入学标准,在幼升小、小升初以及高中入学等特定阶段,还没有把“游学”履历作为选拔依据。否则,基础教育岂不真成了“拼爹”的游戏?
游学:见识就是价值
《圣经》中记载的东方五学士祝贺耶稣基督诞生,中国唐朝高僧玄奘西天取经,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中国,都透露出古代东西方游学交流中所蕴涵的丰富信息。
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游学,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以增进弟子的学识,培养弟子的品质,开阔眼界。司马迁笔下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是中国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
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在20世纪随着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发展进程而产生,并逐渐成熟的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
在西方国家,学校、社会机构和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单位通力合作,面向国内外青少年开设游学课程。
通过游学,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增进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与历史传统,在语言强化训练、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养成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世界和平教育等方面,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更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互合作,走出家门,开拓视野。对于孩子的培养,也需要到外地、到外乡、到外省,甚至到外国去游学,让他们尽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新年伊始,听说有好多同学声称自己去年的读书li...
不知是不是因为今年疫情的缘故,总觉得时间过得...
2020年即将过去,本年度的【好书荐读】系列也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