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暑期,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我担任了上海的公益机构热爱家园太阳花项目“小蜜蜂读书会”课程的负责人,共组织了6次读书会。这次读书会面向20名5-7岁的小朋友,在课程中,我们首次实践了将阅读与哲学讨论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以儿童故事为阅读材料围绕哲学主题进行讨论。
通过这6次课程,我们帮助小朋友们加深了对阅读材料(主要是绘本以及故事书)的理解,也帮助他们培养了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反思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习惯。作为课程发起人,我衷心希望这样的读书会形式能够在太阳花继续下去,因此写下这篇总结,也希望能有更多教育者们了解到这样的教学形式,一起推广儿童哲学教育和儿童阅读教育。
一. 6次课程我们读了什么故事讨论了什么主题?
课程日期
主题
阅读材料以及多媒体材料
7.16
自我认知
《最想做的事》《重要书》
7.23
勇气
《勇气》 电影《花木兰》片段
7.30
社会分工
《天空有时下肉丸》《田鼠阿佛》
8.6
自由和意愿
《木偶奇遇记》节选(第三章-第八章)
8.13
理智与情感
《绿野仙踪》节选(第三章-第八章)
8.20
给予与幸福
《爱心树》,动画短片《Feast》
二.课程形式上我们如何进行读书和哲学讨论的结合?
每次课程主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40分钟是绘本讲读,休息10分钟后,第二个40分钟是哲学讨论。第一个环节与太阳花传统读书会形式一致,由主讲手拿绘本或者通过PPT图片展示进行集体讲读,第二个环节分组进行,每4-5人一个小组,由一名志愿者引导,按照提前设计好的主要问题以提问-对话的形式进行。下面是一些课堂照片:
第一环节集体阅读照片
第二环节分组讨论照片
三. 哲学讨论中我们如何组织讨论计划中的哲学主题?
课程负责人会在课前围绕主题设计一些与阅读材料相关的事实性问题和哲学性问题,志愿者在引导讨论中会向小朋友们提出这些问题,并通过进一步的追问、反问引导小朋友们对自己的回答进行更深度的总结和反思,同时带领小朋友们作简单的讨论笔记。
以主题为“社会分工”的哲学讨论课为例,以下是针对阅读材料《田鼠阿佛》设计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事实性问题,第二、第三个问题是哲学问题。
通过这样的问题,小朋友首先对《田鼠阿佛》的故事进行回忆、总结,然后对故事中涉及的社会分工问题“艺术创作算不算劳动有没有资格获得报酬”进行讨论。下图是两组小朋友的讨论笔记,不同颜色的笔代表不同的小朋友对问题的回答,在实际的讨论中,有的小朋友会因为志愿者的追问进行反思改变自己最初的回答,而有的小朋友会进一步思考为自己的回答进行更强有力的论证。
四. 哲学讨论中志愿者的引导很关键,我们会为志愿者提供哪些支持来使自己的引导更能激发小朋友的讨论兴趣?
志愿者在每次课程前都会收到志愿者手册,手册中包含讨论主题、问题设计以及一些策略,通过一些提前的准备,志愿者们都可以实现顺利的讨论引导,而且常常在讨论结束后,我们的志愿者总是会反馈小朋友们的回答会更加激发他们对哲学讨论的兴趣。
整个课程课下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以下是我们每次在非课程时间的工作流程时间表:
在对志愿者的培训中,我们会强调哲学问题都是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是开放的问题,对于小朋友们的回答,志愿者都不要直接否定对错,即使是对于那些需要一些纠正的回答,也可以通过进一步提问,让小朋友自己发现回答的矛盾。比如,当讨论到男孩和女孩的话题,有小男孩说:“打死我也不要做女孩,女孩很讨厌。”,那么志愿者可以继续问:“男孩和女孩有没有共同点?”,然后引导小朋友自己发现自己和女孩的共同点和女孩子的优点,而不是直接说:“作为一个懂礼貌的男孩,你不能这么说”。
我们虽然鼓励志愿者与小朋友们进行开放性的讨论,但是在志愿者手册中,对于每次的讨论主题,我们也会为志愿者提供一个作为志愿者老师可以参考的观点。因为对于岁的小朋友,他们也希望了解志愿者老师们的看法,而且也乐于参考老师的观点。以《田鼠阿佛》“艺术创作可不可以获得物质报酬”的讨论为例,如果小朋友们需要老师表达观点,那么志愿者可以参考以下观点,当然志愿者也可以有自己另外的有理有据的分析和阐述。
另外我们也在志愿者手册中提供了一些有策略的可供参考的追问、反问问题来辅助志愿者。 比如,针对《爱心树》,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主要问题:
其实,单单向小朋友们抛出这个问题,他们也许都不太明白这个问题在问什么,大致明白也可能会兴趣索然,所以,在这个大问题下面,我们在志愿者手册中又加了一些细化的问题供志愿者灵活采纳使用:
五. 绘本的选择和问题的设计是哲学讨论课的重要基础,如何进行绘本选择和问题设计?
作为课程负责人,课程的主题、绘本以及问题的设计都是由我主导,然后与每次课程的主讲进行讨论确定的,在我的初步设计环节里,以下资料为我提供了很大的指导。
首先,我参考了教授的网站进行主题和绘本选择。教授致力于儿童哲学教育的研究,他的网站上有哲学教育的主题模块,每个模块下面都有绘本推荐。
问题设计过程中,首先我会设计一个针对阅读材料内容的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以此考察小朋友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这个问题需要与主题相关。例如,针对《田鼠阿佛》的阅读,我们的主题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就意味着劳动,所以,我提出的问题就是劳动:
然后,接下来的问题设计则需要考虑到问题的哲学性,所谓“有哲学性的问题”,教授给出的指导原则是“哲学性的问题应该是不能有可以通过实证而回答的”,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是开放的,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立场上以及在不同的假设下,回答都有不同。所以,《田鼠阿佛》的哲学问题设计方面,我提出了以下问题:
除了借助教授的资料和著作,我在问题设计过程中也参考了奥斯卡伯尼菲的《儿童哲学智慧书》 (接力出版社,),这本书对诸多适合与儿童进行讨论的哲学主题进行了问题设计,而且他所设计的问题都是儿童易于理解并且也是有趣的,先由一个大的问题开启主题,再用与儿童生活经验联系密切的例子进行层层追问。比如,针对《绿野侠踪》的阅读,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有的小朋友不明白问题,有的小朋友简单想一想就说没有这样的经历,这样讨论很容易陷入一种无法进行下去的窘境,但是如果一旦与儿童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的话,他们表达的欲望就会增强,所以我们会鼓励志愿者提完这个问题如果发现小朋友们无法理解或提不起兴趣的时候就继续追问:
琦库•阿达多《巴巴央和魔法星》 (中信出版社,)也给了很好的问题设计的启发,她的书中倡导一种假设的提问方式,儿童的经验、经历有限,哲学问题又偏于抽象,因此问题设计很容易陷入脱离儿童理解程度的误区。虽然儿童对于抽象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限,但却拥有巨大的想象力,此时,“假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问头策略,我的很多问题设计都是首先让儿童想象自己处于故事中的一个情境然后再思考问题。例如,通过《巴巴央和魔法星》的故事可以引导小朋友们讨论“规则和自由”,但直接问小朋友们“是不是要遵守规则”这个问题就太大太抽象,《巴巴央和魔法星》是这样提问的,在讲到小鹦鹉咕咕嘟没有经过爸爸妈妈的同意,就飞出山洞去看巴巴央,书籍配套的导读手册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暑期关于如何通过儿童故事阅读进行哲学讨论的教学实践总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要点:
新年伊始,听说有好多同学声称自己去年的读书li...
不知是不是因为今年疫情的缘故,总觉得时间过得...
2020年即将过去,本年度的【好书荐读】系列也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