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区> 出国考试> 考试相关> 美国交换生项目及其好处
美国交换生项目及其好处

美国交换生项目及其好处

留学博士2017-02-06 13:37:21浏览2130

AYPAcademic Year Program)美国国际高中交换生项目起始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主要目的是加强全球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该项目由美国政府运行并提供资金支持。迄今为止,交换项目已经成功运行了超过半个世纪。现在,仅美国一个国家每年接纳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交换生就有三万多人。在所有交换生中,现在最为全世界人们所熟知的就是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潘基文曾经于1962年赴美国参加了国际高中交换生项目并受到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接待。这些经历对其日后从事外交工作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二、赴美学生签证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特别是骆家辉就任美国驻中国大使以来,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签证变得越来越容易获得。为了应对中国逐年爆发式增长的赴美留学人数,骆家辉不仅简化了学生赴美签证的申请程序,同时增加了签证官的数量。这些举措不但改变了使得预约签证变得容易,而且使得签证通过率大幅提高。

三、美国国际高中交换生项目特色

1.节省费用

通过留学的方式到美国读高中,一年的花销至少25万人民币。而参加交换生项目能够为家长节约十几万的花费。

2.入住美国家庭,从生活中学**

除了白天可以在学校跟着当地学生一起参与纯正的美式课堂学**以外,交换生还可以从寄宿家庭的每个成员那里体验到原汁原味的美国生活文化。美国寄宿家庭会将交换生看作家庭的一份子。交换生有义务参与到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中,有义务协助分担家庭工作。这样,交换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吸收美国文化。

3.为升入世界名校早作准备

近年来,美国各类高校普遍发现新来的中国学生对美国教育体系都存在适应性问题,这些或多或少影响了教学工作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美国学校非常希望学生们能够来美国前得到适应性的培训,一旦进入美国高校就可以迅速融入美国大学生活。换句话说,美国高中的学**经历能够成为你在美国大学申请过程中的优势。

4. 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交换生日常必须以英语与当地人沟通,学生在听力和会话方面都会有很明显的进步。通过接触不同文化,学生能以更开放的学**态度吸收新知识,亦能从不同角度了解事物。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向来鼓励不同种族的声音;当与不同国籍的学生分享经验时,交换生将有无穷的新发现,对自身的文化也会有更深的认识。身处不熟悉的环境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学生会变得更为勇于接受挑战、挖掘自我潜能。

四、 美国国际高中交换生项目结束后的衔接

由于美国国际高中交换生项目只能维持一年,而且学生在结束一学年的交换学**项目后必须要回国。所以家长和学生必须要考虑好在项目结束后的出路问题。学生在参加交换生项目以后,可以选择的衔接渠道有下面几种方式:

 

1. 去其他国家参加交换生项目

2. 继续前往美国学**。

3. 回国参加SAT、托福和AP培训,同时申请美国大学。

4. 回国后继续参加高中学**

5. 继续前往美国读大学。

 

 

五、 美国国际高中交换生录取条件

1. 年龄在15岁至18岁之间。

2. 独立、成熟、大方、品德良好,能够积极参活动。

3. 各门功课成绩在中等(70)以上。

4. 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5. 身体健康、性格开朗,要求申请人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心理,并能够提供所有免疫注射证明。

6. 申请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其家庭在经济上有能力支付学生前往美国就读的有关费用。

7. 申请学生同意在美国留学一年后,自愿返回中国,然后再申请留学或继续自己的学业。

8. 申请学生在此前从未到即将交换国参加过类似的交换学习。

六.往届交换生心得体会

 

1.  成为家庭的一分子

 

转眼间,我到美国已经快半年了。我所在的北部小城镇已经积起很厚的雪,想想过去的这几个月,非常感慨。

我的接待家庭是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接待我之前,还曾接待过一个日本交换生,对于接待交换生可以说是很有心得。在我刚到的一个月中,他们尽力帮助我适应美国的生活。当生活慢慢步入正轨,我的美国爸妈又给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像教育自己孩子那样引导我,教我像美国孩子一样的行为举止。我们常常聊天,由此比较中美文化的异同,我学到了很多地道的美国交流方式——这些都是在学校无法学到的东西。

我们印象中美国人比较随意,相处起来 比较轻松,其实美国社会十分讲究礼仪。人们常常是“你好”、“抱歉”、“谢谢”、“请” 不离口的,很是友好。

美国的社交活动非常多。我的家庭有意识地鼓励我多参加社交活动,比如舞会,这些场合是交朋友、长见识、练英语的好机会。也许你不经意就碰到一个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的美国人,于是在交流中你便会很有作为交换生的成就感。

美国人是不喜欢死读书的孩子的。刚开始由于语言比较生疏,我在学**上花了较多的时间,于是家庭便给我提意见了。美国人比较注重家庭,所谓的“living room”是为家庭成员聚在一起设计的。我的家庭希望我多花时间和家庭成员聊天活动,以加深了解,顺便练**英语口语。现在,每晚陪美国妈妈做饭是我的必修课,只要有空,我就会和家庭一起看电影,陪我的美国爸爸聊聊人生感悟(这是美国爸爸的兴趣所在)。

当然,家庭再好,文化冲突也避免不了,和家庭的矛盾也会出现。我解决这类矛盾的心得是:遇到矛盾不能着急,不能气馁。因为大多数矛盾来自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且有矛盾也不是坏事,通过解决矛盾和问题能够锻炼自己,也能在沟通过程中加深双方对对方文化传统以及思维**惯的了解和理解。如果接待家庭直截了当地对交换生的生活琐事和学**培养目标提出具体要求的话,这说明家庭已经把你当作他们自己的家人对待了。从交流开始到现在,我也曾与家庭发生过矛盾,有过非常郁闷的时候,不过很快就得到解决。我的体会是一定不要将矛盾放在那里,一定要和家庭交流你的真实想法,沟通真的很重要。

2. 校园生活初体验

第一天去学校,可以说是激动万分——我对那种完全放松的学**的氛围非常向往,然而想到一个纯英语的教学环境,又有些担心。

美国学校没有固定的教室,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Locker来存放你的私人物品(书本,笔记本,资料,午饭,包)。当你第一次走在学校的hallway上很多人会热情地向你走来,并向你友好地握手,告诉你他的名字。一天下来这样的人有好几十个。你不用担心下次见到他们叫不上名字,因为你肯定记不住!呵呵,而且外国人的重名比中国的比例多多了,光是叫Joseph的就能有四五个呢!老师们都挺和善的,一般不存在什么歧视,不过难免也会有难缠的,我就遇到过这么一个科学老师。有一次,考试中出现一道题,问原子、质子、中子的质量是多少,全班只有我一人答出,这种聪颖却被认为是作弊,收掉考卷后,老师便当着全班人的面要我当场作答,而我当然是对答如流啦。接着老师便用僵硬的表情看着我,挤出了几个字:“Oh your memory is so good, you still remember the thing you learned in China(你的记忆力真好,居然还记着在中国学过的东西).”我说:“Yes ma’am.(是的,老师)”

在美国学校最受瞩目的运动大概就数Football,当然也是帅哥云集,男生大显身手的地方了。自然还有我们的Cheer leader,那功夫可绝对不是盖的,以及Dance team,各个英姿飒爽,身材那个叫Hot,还有技术高超的School Band。在球场上你可以充分感觉到这四个团体的团结协作。会让你感受到电影We are Marshall那种万夫莫敌、骁勇善战的运动精神。

中国的科目无非是语数外、生理化、政史地,但美国的那可是多姿多彩,例如interior design, personal family development, leadership, speech, accounting等等。这些科目都能让你更好地去体验生活。

学校一年一度最盛大的Party那就非Prom莫属了,这可是女孩子争奇斗艳的时候,因为男伴儿一般不会注意女孩子穿了什么,第二天你问女伴儿穿的什么颜色,他都得支吾半天了,呵呵。在舞会上,你可以真正见识一下什么是美国青少年,那种无羁,活力,狂野,性感。这是在中国体会不到的,有句话说得好:人生难得几回疯啊。我们也就随乐而动喽,还真够过瘾的,有的老师也耐不住了,与民同乐嘛。

3. 在美国高中选课

很想参加交换生的学弟学妹问我美国高中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就说说我的选课经历吧。第一次拿到课程表还有点不很相信,他们提供的课程排了一张A4纸,除了中国高中有的(不用我说了吧),还有教怎么做生意的、宇宙知识的等等很细小的科目,一天有7节课,你所要做的就是弄清楚哪些是你的年级的课,然后进行选择,我是Senior(毕业班)。我首先在第7节选择了体育,第一节我在Space science和Year book之间选择了后者。Year book就是一群人要做一本书,然后很多学生会自愿订,大概内容是回忆一下今年学校的重大事件。第二节我要在微积分和Pre-cal数学之间做选择,我先看了一下微积分的课本,发现底子不是很够用,再说他们都上了六个星期的课了,如果我来得及时的话是会选的,所以我就选择Pre-cal数学,数学课让我感触很深,美国学生的数学水平不像国内很多人想象得那么低。在解高次方程的问题上,美国老师给出的是一种通解式的方法——试根,不行的话就用计算器。在中国,老师一般会让学生背很多公式和技巧,我和美国老师说到这个的时候,他说很多时候大部分方程不会是那么正好的,是需要一种通解的方法的。

第三节课我和比我小一届的人一起上化学,原因是学校在这一节课表中似乎很难找到适合我的课程。化学课上我蛮郁闷的,学的是科学计数法;不过我看一看后面的内容,还是蛮难的。第四节是美国历史(必选),我们12年级的内容是美国政府和经济,快把我学的吐血了。老师上课的时候懒得把笔记往黑板上写,干脆听写,一些专有名词、法律名词,这个让我怎么听得懂,幸好旁边的同学们帮了我很大忙,抄他的不就可以了,虽然这样还是有蛮多的东西不理解。

中午我会呆在教室里吃午饭,因为学校很小,没有食堂。

下午第一节英语课也是必选,教的内容是英国文学,同样相当头疼,不仅对我,对其他学生也是。虽然把古英语翻译成现代英语了,大概相当于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来学**,但难度仍然很大。很多美国学生都在叫难,老师说我可以慢慢走,她不要求我拿太好的成绩,我和她说好等我过几个星期语言好点了一定拿A。

接下来就是我最喜欢的物理课了,他们现在在学矢量的合成与分解,他们的物理课最大的特点是绝对离不开计算器,结果一定要是有可操作性的,绝对不能有根号什么的。再说说这个老师,他同时也是我的数学老师,叫Mr. Hanlon,我来之前接待家庭说他很严格,其实把他摆到中国来估计学生要开心死了,但是他是老师中最有计划性的。Mr. Hanlon是我最喜欢的老师了,他的课堂上纪律相当好,他对中国的物理和数学很感兴趣,每教一个东西就问我中国也用吗?他人十分好,即使上课的时候我有语言问题他也会帮我。

4. 不一样的校园生活

在宾夕法尼亚将近一年了,朋友们说我变成熟了。我想他们指的不仅仅是外表上的变化,过去一年里,我的想法和观念上有了很大的改变。

初到美国,听课虽然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比较困难。经我观察,美国的小孩讲话语速比大人快很多,加上大多使用俚语,我即使全神贯注得听也理解不到70%。于是交朋友,是我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我就读的是当地的公立学校,全校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幼儿园开始互相认识,我一个外来者却要在匆忙寻找间隙打进他们的圈子,十分不容易。有好几天,我虽然在一个700多人的学校,却仿佛只有我一个人,一整天不跟任何人讲话,或者说没有人跟我讲话。这种状况在学校的Marching Band活动开始之后才受到很大改善。我认识了很多很多有特长的音乐学生,他们也就成为了我在学校里的朋友圈子。

学校实行走班制,因而每堂课的时间只能用苛刻来形容,英语的提高只是一部分,我的最大收获是我有了职业规划的观念。我来美国之前是高一,刚好跳过了高中文理分班,对于大学和未来可以说一点模糊的概念也没有。在这一点上美国的选课机制可以说很好的为学生的未来做了准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然后通过完成情况来测试自己是否有能力以及定力走向这个职业。

我的朋友Amber从初中开始就打算去大学读会计,所以她很早就计划好了9、10、11、12年级每年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学分应该选哪些课,并且一直参加学校里的商业俱乐部。据说这样对申请大学比较有利。我一开始很吃惊,职业规划不是很久以后大学的事吗?那么详细并且长久的计划很难想象一个8年级学生做得出来,甚至我自己在11年级也很难说能那么负责地计划自己的人生。一直想拖到以后再来解决的问题,其实又何尝不是当下的事呢?虽然说我的美国同学并不聪明,但从那时起我却对他们刮目相看。于是我自己在经历了半年左右的摸索后也找到了自己的道路。根据我对美术和历史的爱好,以及在理科方面相对的优势,加之我自己的性格,建筑专业可以说是我的理想了。美国的课业虽然可以用简单来形容,但却多元化、专业化,与未来息息相关。

我的朋友对我说一年太短了,为什么不来读高中。我想,一年虽短,却是全新的富有活力和意义的一年。我虽然不能把它归为影响我一生的一年,但是这一年一定会影响我30岁之前的人生。

5. 我的一天

每每清晨,**惯了在“哗哗”的闹铃响起之前被冷气冻醒或是被客厅里“哒哒”的脚步声惊醒。有时伸手一摸,发现脚是冰凉冰凉的。有时赖着不起,因为清晰地记着昨晚手忙脚乱叠好的三明治用透明袋包装着存在了冰箱里,于是我特许自己延长十分钟的贪睡。**惯了在Mummy“嘟嘟”的汽车喇叭声中挎着小红包走下铺着白地毯的楼梯,出门,不由自主地大喊:I’m cold~! **惯在温暖的车子里一边慢慢悠悠地啃着刚烤好的面包片,一边看着Mummy将车里的音乐调到最大音量。十多分钟的路程,看多了喷雾日出和蜿蜒静僻的林间小径,哼着曲调想着:这一天我将要做什么呢?

下车,**惯了对站在大门外的老师打声招呼,对帮我开门的小朋友说声谢谢,对走廊上的人微笑,对我褐色柜子里的课本和书包致以亲切的问候。这里的一切:早上好!学校很小,我捧着热腾腾的香草卡布奇诺晃悠在走廊上,看着墙上的海报和图画,墙角的昆虫标本,听听是哪间教室传来的哄笑声。哎呦,突然记起没背完的英语单词和世界历史的笔记,还是忙起来吧,卡布奇诺给了我一天中最初的精神气。学**吧,在舒适的氛围里,我打开了书本。

**惯了在同学没来之前跑去自动售货机那儿花0.75美元买一包彩虹糖,可以够我一天嚼了。铃声很是悠扬,圣经先生总是唱着歌精神抖擞地走进教室,我们却很是困乏。广播响了,校长宣布今天星期几,中午吃些什么,有什么活动,通常星期五会有橄榄球赛的。倘若一个学生过生日,他也会向全校宣布,我们可以听到广播那头的欢呼声,如果没有什么大事,最后是要祈祷的。有一次我发现对面的女孩子祈祷的时候不闭眼睛,我也索性不闭眼了,因为老师很是规矩,他是不会睁眼的。

圣经课我就背单词,数学课物品很是带劲地在电脑上做非常简单的函数题。化学课我会很认真地听课和做笔记,因为那些内容我都学过,只是换成英文罢了。有时候想想真对不起高一的化学老师:在离开国的前些日子,我恨中国的化学课本,以为从此将脱离化学苦海,说自己以后不会有化学课了,可不可以放下化学去看英语,但终究还是被化学粘住了。再简单的化学是化学,当初在化学老师面前的错误判断无法在一年之内向他澄清了。西班牙语就不提了,妈妈就是我的西班牙语老师,所以要认真学这第三门语言哪。中午吃饭,足足35分钟,三明治快吃腻了吧,我尝试把奶酪换成蓝莓果子酱和苹果酱,或是把面包烤硬一点再吃……

每个人都很可爱,每个人看见我都会笑,每个人都是善良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信仰的缘故,不过我庆幸自己选择了私立学校,这么一个小得很有人情味、让我感觉如此清新愉悦的地方。

6. 重任在肩

在到德国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学到很多东西,语言的进步当然不小,但最重要的还是文化,比如他们的衣、食、住、行,日常工作,休闲方式。不过,没有进展的似乎还是他们对中国这泱泱大国的了解。到现在,学校里还是有些学生很友善的过来,然后双手合十、鞠躬,说一句很流利的日文来问好,直到我告诉他们我来自中国,然后他们的眼神中就有点丝丝的尴尬加少许的不知所措。接下来,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告诉他们“你好”怎么说,“再见”怎么说,我随时带着纸笔,以便还是有不明白的,我就写下来,加上拼音。

慢慢的,就有一些喜欢运用我教他们“新文字”的人,在楼道里大声的叫喊着“你好!”。

刚开始,我对这感觉很喜欢,慢慢的,我有点不安于现状,一遍遍的问自己,为什么多数人脱口而出的是一句流利的日文,而不是“你好”?似乎在他们眼中,那句日文就能代表亚洲所有国家了,而双手合十就好像是我们的一个标志。中国有着5000年的历史,日本算得了什么?并无冒犯之意,但这似乎是对我如此大国的讽刺。

在德国,每天的课时很少,所以空下来的时间就很难打发,作业根本就不是问题,如果在中国每天的功课是一份的话,那在德国就是它的五分之一,况且还都是学过的。最晚的放学时间是三点,有时和同学在学校球场闲聊一会儿,时间还是很早,图书馆就成了一个好去处,不仅都是免费的,最重要的是,方便的查询机器让你随时找到你想要的,所以,放学如果早的话我就去图书馆。

生物一直是我感兴趣的,人类起源和人类文明更是不能放过的话题,于是找到一本对我来说没什么语言困难的书就开始看,在这里我终于知道问什么他们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的原因了,书中从人类的起源讲到人类的文明,从史前人类,讲到美索不达米亚,然后文艺复兴,加上各国的国王,唯一和中国有关的就是关于佛陀还有孔子的事情,难道我们5000年的历史就全都浓缩在孔老先生一个人身上了?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不服气的我继续去找了几本历史书,从五年级的找到九年级的,从十年级找到高中毕业的,我连历史百科全时都翻了好几遍,对中国描写最多的就是,我们有多少人口,然后就是一些毫无关系的中国食品之类的话题,难道中国的人口还有中国餐馆就能掩盖我们华夏人民所有的精神文明了么?不要忘记四大发明还是我们的,在西方国家弱肉强食各地征战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有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了。如果秦始皇派徐福东渡东瀛求“长生不老药”的故事没有假的话,那日本是否应该叫我们“爸爸”呢?还有“筷子”,好像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如果没有说错的话,“和服”怎么和我们的汉服那么相似呢?谁是原创,大家心里都清楚吧。我们东方文化的确神秘,但不封闭。

看到这些书的时候,心里着实翻滚了好几下,然后终于知道我们这些交换生的使命了,不过这传播速度确实慢了点。而且以我这一个微小的力量也没什么作用,就先教教他们“你好”吧。

1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