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游学是很多朋友的选择,那里有不同于中国的西方文化。本站编辑为大家整理了美国游学游记,希望大家阅读之后能够有所体会。
营区+小木屋=“家”
——SUS2013207美国3线游随笔
踏着归程的脚步,充满激情的美国3线夏令营活动落下帷幕。伴着重返校园的脚步,心里渐渐平静下来。一日整理游学行囊,看到在YMCA营区临别时室友赠言的文化衫,仿佛又回到了营区,回到了小木屋的那个“家”。
(一)
从洛杉矶到达“YMCA”在Great Whitter的集合地后,美国组织方把参营的九十二个中美学生,根据年龄分配了小木屋,我被分到15号小木屋,是营区内学员平均年龄最大也是中国学生最多的木屋。木屋中有5名中国高中生,3名美国初中生和两名美国志愿监护人Jorge和Jacob,我们组成一个临时大“家庭”,开始了一周的营区生活。
美国人都很有个性。Jorge是个很潮的人,爱装酷,喜欢戴绿色的帽子,体育很high,他的soccer技术让人印象深刻;Jacob是电脑编程专业的大学生,酷爱音乐,一把古典吉他形影不离。他在我文化衫上的有这样一段赠言 “Steven,You made me incredibly proud when we summited Grey back. Wish you always face life’s challenges with a sound mind,and a strong back.”,让我感动不已;三名美国学生也各有所长。唯独中国学生略显“另类”,爱好不外乎是睡觉或学习……,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在木屋的日子里,“中”“美”间一起交流的很少,原因主要是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及中国学生的含蓄与内敛。美国学生对中国的了解程度远不如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程度高。有一次,我的美国室友告诉我,他听说中国机场的跑道是弧形的,飞机只有通过滑跃才能起飞,这让我哭笑不得。
(二)
营区活动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有游泳、射箭、攀岩、高低绳索、划船、集体游戏、徒步登山等等,这些都难不倒中国学生,甚至比美国学生还要出色。但临走前最后一晚的联谊舞会却难住了我们,大家都不情愿参加,一是我们略显羞涩,不喜欢表现自己,怕出丑;二是我们根本就不会跳舞。最终,大家还是克服了心里的障碍,边学边跳,慢慢地融入到舞池中,群魔狂舞起来。
(三)
在所有活动中,有一项最刻骨铭心的项目——徒步登山,荒野求生。因为是冒险活动,所以只有我们15号小木屋的团队才有权享受(其他年龄小的团队只在营区附近登山,并在山脚过夜)。天刚蒙蒙亮,我们按照各自的分工,携带物品整装出发。一路上,绕湖泊,跨溪流,穿丛林,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抵达山腰的营地。经过短暂的休整,向南加州第一峰——海拔4000m的San Gorgonio峰发起了冲击。
路越来越崎岖,树木也越来越稀疏,奇形怪状的岩石时不时挡住本已蜿蜒曲折的小路,山体的颜色渐渐由绿变黄再变灰色。突然,一架飞机残骸跃入眼睑,据说是在50多年前的一次暴风雨中,失去控制撞到了山上,漫山灰白的岩石仿佛在诉说着悲壮、凄凉与忧伤。功夫不负有心人,下午4点左右,队伍成功抵达顶峰。站在重岩叠嶂的山峰巨石上向下俯瞰,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万物都向你俯首称臣,我情不自禁的发出“I am the king of the world!”、“You can be the best!”的呐喊。
夜幕降临,最考验我们意志的时刻到了,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荒山野岭过夜。“风萧萧兮易水寒”,即使蜷缩进睡袋中,还是抵御不了刺骨的寒冷。梦中常常冻醒,却发现,夜是那么的漫长,唯有满天闪烁的星星给你丝许安慰和力量……
(四)
营区生活虽然是枯燥的,没有网络,没有电脑,远离亲人。但营区生活又是快乐的,充满友情,富有挑战,享受自然。
再见!营区和小木屋,我曾经留恋的“家”。
新年伊始,听说有好多同学声称自己去年的读书li...
不知是不是因为今年疫情的缘故,总觉得时间过得...
2020年即将过去,本年度的【好书荐读】系列也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