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区> 游学分享> 亚洲> 游学到底可以带给孩子什么?-记“赵神仙”...

游学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大约600万年前,在非洲,人类的先祖和自己的近亲黑猩猩分道扬镳,开始了艰苦而顽强的进化。从距今190年前到距今8万年,祖先们历经三次大规模的出走,来到了如今的各个大陆,繁衍出了不同文明。如此看来,我们人类的文明,是“走”出来的。

在春秋后期,曾有这样一个瞬间: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庄子·渔父》

杏花烂漫的水边高地,孔子闲坐其上,听着弟子的朗朗书声,看着天上的荒荒浮云,嘴中哼唱着一首首动人诗篇。这是孔子的个人生活,也是人类的心灵旅程;这是个人场景,也是民族画卷;这是一刹那,也是一长河。洪水滔天的时候,西方人有方舟,我们有杏坛。孔子的杏坛就是中国的方舟。这个场景,如此令人心向往之,同时也是我心中理想的课堂。

甫进游学之路,源于2014年与阿莲老师一次对话。“我希望你能带出一次样板间式的游学”,这是阿莲老师当时的话。须校还特意拨冗参加了我们的游学讨论会。“我们的游学能带给孩子什么呢?”这是会上须校的发问,此言如昨。

登泰山之巅,览齐鲁之神韵。

临曲阜三孔,习往圣之绝学;

沃壤千里,钟天府之灵秀;

巴蜀芳泽,毓锦官之华章。

虎踞龙蟠,称尊,衮衮英雄今安在?

宫开燕逝,流觞,茫茫世事如斯夫。

阳春起云蔚,大运河畔洛神赋;

凭栏望神州,禹王台前梁园吟。

三千载华夏宏图,浩若江河行大地;

十数朝京畿帝都,德泽四海垂古今。

在带了十几期游学,与孩子们一起走过了齐鲁大地、天府之国、中原腹地、高原屋脊、三秦大地、吴越大地、宝岛台湾、丝绸之路、亚平宁半岛之后,这个问题,应该可以回答了。

 

视野、陪伴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史记·太史公自序》

史圣后来的文字,无异于大自然的穆穆长风,激荡风雷。可见,视野,对一个人的重要。

众所周知,孔子从55岁开始了他伟大的周游列国,但我们从至圣周游路线来看,就会发现:受限于时代、战争、交通等原因,这10多年,孔子走过的路,其实只是围绕我们现在的山东、河南省一带,曾经“众星共之”的镐京,孔子心中的圣地,都未必得见。

2500年后的21世纪,这样的困扰终于不再。

孩子们登临泰山、仰望三孔;凝视三星堆、拜水都江堰;问道少林寺、凭栏禹王台;驻足青海湖、信步祁连山……甚至,我们的双脚,也在欧罗巴的土地上留下了丈量的印记。我依稀记得,在青海湖畔,与孩子们一起写下的一段文字:

“庄子尝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两大母亲河的发源地,在‘世界屋脊’之冲,有这样一番秘境:境内山脉高耸、巍峨雄伟,昆仑横贯之中,唐古拉峙立于南,祁连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在这番秘境中,湖泊棋布,有一颗明珠,被逶迤绵绵、峥嵘嵯峨之群山拱其于内。烟波浩渺、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宛若一盏巨大玉盘,平嵌在袅袅草色之上。厚厚的绿绒毯上,五彩缤纷的野花把毯子点缀的如锦似缎,数不尽的牛羊,膘肥体壮的骢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洒满草原。麦浪翻滚、菜花泛金;驻足而望,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又好似一泓玻璃琼浆在轻轻荡漾。她的‘美’,不止在于她的景色,还有她所承载的历史,有辉煌,也有苦难。而当这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便早已融于其中。”

这一代的孩子,真的可以在孩童时期就尽览远方的世界。

游学之旅,让我邂逅了一张张童真的面孔。而走出课堂的相遇,也让我有幸结交了“立体化”的学生。

亚圣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我一直被生活中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所深深的感染,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每一秒,如此幸福:我们曾互相搀扶着登上泰山;在遍布牦牛粪的草原上尽情踢球;在4000多米的高原上一起放风筝;在茶卡盐湖一起掉进了盐坑;在大雨滂沱的少林寺笑着叫着寻找避雨之地;在鸣沙山的沙漠里被大风吹的睁不开眼;在敦煌夜市围坐在火炉边吃烤全羊;在夜晚分打几辆车逛诚品书店;在给同学过生日时把蛋糕互相抹满全身……这三年中的记忆,我们每每一起回忆,还都能整个人笑的“摇摇欲坠”。

也就是在游学中,我“收获”了一众的干儿子、干女儿,以及不断的重复着“干爹”必修课,给你们擦不小心踩到的狗屎。真实的我,真实的孩子,如此相处,我仿佛感受到了2500年前孔子的杏坛至乐。

这一路上,孩子们也慢慢的长大,从当时的五年级,到现在的即将步入初二,作为老师,能够陪着孩子一起长大,幸甚至哉。

不过,没有知识支撑的旅行,很可能匆匆而过,到头来自己只充当了“邮差”似的过客。

成长、胸怀

从游学之初,我就与小a老师共同想这么个问题:怎样让孩子在每次游学中,都能够收获成长。于是催生了“闯关任务卡”这个物件。我们希望,每一次游学,都可以让孩子即使在成年后,都值得回忆。

?爸爸妈妈出发前写给孩子们的话

关于成长,我想说两点,一为生活的成长,二为人格的成长。

游学之中绝大多数孩子会选择单飞,在这几天,甚至10多天中,更多的是要自己照顾自己。每每出行之前,都是会有家长些许担心孩子单飞是否会不适应。在回来之后,家长们的反馈是这样的。在游学路上,当看着孩子们变得独立、自立,在有同学生病时,其他同学纷纷照顾的时候,在登泰山时孩子一边走一边鼓励妈妈时,在电话中说让妈妈不用担心自己时,在商店里说自己要给家人带怎样的礼物时,我们知道孩子们真的长大了。

除了生活上的成长,我们更希望的,是孩子在思想上的进步。

我自己是一位比较古典派的老师,所以每次游学,也更加侧重引导孩子在文化层面的认知。如同西天取经的“经”不在西天,而在九九八十一难。旅行的意义,同样不只在景点、终点,而是在这旅途中。大巴车、火车、武侯祠、都江堰、草原帐篷,甚至一块空地上,都是我们的课堂。

至圣孔子当年传授“六经”,《诗》——文学修养、《书》——历史知识、《礼》——社会规范、《乐》——审美情操、《易》——哲学思辨、《春秋》——是非分辨。这是多么伟大的教育体系。在课堂中,我们更多的传授孩子们技术与知识,而游学,恰恰给了我们一个培养孩子人文素养的机会。世事洞明皆学问,孩子们开始爱上观察,懂得观察,有着自己的思考,并乐于与老师来沟通,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在景区里孩子或是拿着笔和本,或是拿着手机,记录下所看到的一切,在晚上付诸于文字,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这样慢慢培养起来的习惯,我相信会是孩子们一生的财富。

在带着孩子们走过一些中国大陆的名胜之后,我们一起去了台湾,再后,我们去了欧洲。孩子们也逐渐领略到了不同环境、民族所孕育出的不同伟大文明。文化,它不停留在课本之上,而直接的反映在我们每个人的言谈举止中。

我看到了孩子们在吃完早饭后自己把盘子收拾干净、在超市买东西与工作人员沟通时记得说“谢谢”、在路上主动帮老师同学拿东西……这时,我更感受到了文化是一种浸润的伟大力量。“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翻看孩子自己写的一首首诗歌、一幅幅对联,甚至在曲阜全员在五分钟内背出30则论语,这都是孩子们交出最好的答卷。宽广的视野、广博的胸襟,这应该就是孔子所说的“大学”的意义。

文明、陪伴

“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

公元760年,心事浩茫的诗圣漫步至武侯祠,徘徊瞻眺。凝望那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高山仰止,心有戚戚。五丈原头,秋风萧瑟,大星遽陨,日月无光。阶下之人不禁汍澜满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一种传承的力量。

每次游学,我都会安排孩子背诵一些经典的篇章或诗歌,对比课内有时孩子们头疼于背诵的情况,游学路上却完全没有,我们曾在泰山脚下背着《论语》、在杜甫草堂诵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古吹台下吟着《梁园吟》;我们一起于《诗经》中体味先民心中最纯净的那片乐土,于史公如椽大笔引领下被那一幅幅宏图画卷所震撼,于《水浒》中找寻那渺渺难觅的人生归宿,于《红楼》中惊叹那梦尽荒唐、情痴恨长......

我们一起见证了唐雎的慷慨激昂、侯赢的意气相尚、信陵的孤胆悲愤、项羽的喑呜叱咤、李广的桃李不言、苏武的留胡不辱、卧龙的孑孑行吟......

我们这个民族坐拥过太多的繁华与辉煌,也经历过太多的灰飞烟灭与风霜雨雪。但我们成为了人类史上唯一没有中断文明的民族,不管我们身处何方,我希望孩子们都能够明白,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祖国的坐标。当我们谦逊、有礼、有一颗敬畏心去对待任何事物的时候,我们作为个体,也才真正的“立”了起来。

看我们的孩子对孔子说的话吧:“希望有朝一日,我可以做到您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每读此书,无不为之坠泪,这真是可以说是教育的意义,作为老师,我太荣幸。

曩者,亚圣尝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你们就是老师心中的英才。

庄子在《养生主》一篇中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1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