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对我来说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 ,但这次的新西兰微留学夏令营之行却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了太多的感慨,除了新鲜的空气,蔚蓝的天空,大片的草地,对我影响最深的却是这里的孩子。
因为一直也有让孩子高中后出国读的想法,但听过太多国内过来的孩子不适应的故事后,我决定利用暑假时间先带他去试读一下,俩周的微留学插班试读游学刚好合适,于是办好签证出发啦!这次行程我感到很庆幸,因为儿子真的让我特别欣慰,虽然身上多少还是带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被娇生惯养的习惯秉性,但和大多数出来的中国孩子比他已经相当独立、有礼貌、会为别人着想了,从他身上我能深切的感受到我们教育中的缺失,但从他的短期内的变化我也同样能看到孩子们其实是很容易转变的,至少和我们这些已经成年的人相比。
我一直觉得不解,为什么人家西方的孩子那么“什么都不怕”,你让他唱他就唱你让他跳他也跳不管水准怎么样,人家反正就是不会害羞不懂扭捏,难道真是基因不同?儿子在新西兰中学插班试读的两周里,虽然是个“外来者”,但你所经过的所有人(大多数是孩子)至少也会微笑道声Hello,多数还会和你聊上一会,在我们的国家没有和陌生人问好甚至聊天的习惯,微笑发生的频率也很低,只有在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中你会见到天真无邪的笑脸和毫无戒备的陌生问候。
插班试读第一周, 同区另一家学校的同学来做毛利文化表演,所有演员都是11-13岁的孩子,我很震撼,因为人家国家对于本国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青少年这一代中做的真是让人佩服,孩子们自豪于穿民族服装,唱着民族歌曲的时候,台下的孩子们会不约而同的一起唱起来,跳民族舞蹈的时候,台下会不住的有孩子和老师自愿跑到台上加入,整个场面如此热烈,而且是发自内心的。这些孩子的演出如果在中国以我们的标准那根本就上不了台面更别提去到别的学校演出了,歌儿唱的有的调儿不准,舞跳得动作不统一,有的孩子太爱表现自己......但其实仿佛就是这种“随意”才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与真谛。
儿子所在的中学相当于我们的初中,孩子都在12-15岁之间,五成的孩子是白人,三成毛利人后裔,剩下两成是亚裔或中东的孩子,孩子们显然对这种构成相当习惯,在肉眼能看到的范围内我感觉不到任何种族歧视,记得第一天一个长相清秀的中东裔姑娘主动做到儿子旁边聊天,不一会儿远处跑过来3个男同学拉着他去学打棒球,儿子一开始还很害羞,也不敢说英语,玩了一会后就跟新朋友打成一团了,英语虽然还很蹩脚,但是敢说了,连说带比划开心得不得了!我也是心里窃喜,带儿子来游学的初衷就是让他融入纯英语的环境,逼着他说英语。
这里的学校没有老师警告你不许追跑打闹,跑、跳、爬上爬下。但却会在旁边安静的看护观察。 在这里人看来玩本来就应该属于孩子,下了课不管男孩女孩总会一起出来打会手球,老师这时只会在周围走走看看又或者加入到游戏中,这里孩子50%的精力都用在运动中了,而只有大概40%用于学习,10%的精力用于各种“为人民服务”当中了。这边学校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真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作为家长孩子体质健康,坚韧有毅力不比高分更重要吗?
孩子第一天插班试读的场景始终浮现脑海,每个孩子都会主动和他交流,老师给他安排的一个同学专门帮助他熟悉班级生活,没有国籍的距离,没有语言的障碍,同样爱玩儿同样爱闹,注定是孩子们最好的交集。从儿子身上我能看到我们的孩子的“好”,但我更希望他能看到那里孩子身上的“好”,自信,开朗,善于并敢于表达自己。
我们的教育注定了我们的孩子更善于倾听而羞于表达,但回过头想想那些引领时代,敢于革新的领导者哪一个是连自己想法都表达不清的呢,只有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才能让反对者转而服从,才能让追随者更加坚定,作为东方人的我们相比之下更加安静,在我们的教育中孩子们的想法的观点可能很多时候在萌生之初就被家长和老师打压了,于是他们更加习惯沉默不语,于是就慢慢停止了自我思考,最后就变成了被动接受。
走在市中心的皇家植物公园宽广草坪上我曾闲聊问孩子:“你觉得我们的教育模式和西方的比有什么差别?” 他说:“我们教育出的孩子在完成像1+1=2这样有固定且唯一答案的问题时,一定比西方的孩子要快而且准确性高。但像完成开放的探索性问题我们一定没有西方孩子厉害。”
这次游学另一个让我欣慰的收获就是孩子回来后对学英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以前寒暑假没少报英语补习班,结果孩子越学越反感,这次在学校和寄宿家庭双重的“逼迫”下,不得不开口说英语的儿子反倒感悟到了学英语的乐趣,那就是交流的乐趣。连儿子都说,这14天里对英语学习的认识比从小学到现在的英语课加起来都有用,果然学语言还是要环境。
儿子让我惊讶的是在短短一周过去后,他和同学相处的很开心,我能看到他有真心的好朋友在他左右,当然我们的孩子在学术上一定是遥遥领先的,但在我看来能快速融入全新的环境是一种能力,你是不是愿意和别人用蹩脚的英文开始交流,你是不是愿意展示自己,帮助别人或获取别人的帮助等等,很多孩子或早或晚都会走出去,并不是希望他们扎根到哪里,但毕竟如果他们能自然的融入并独立将对他们在日后的生活或竞争都会有所帮助,当他们真正离开父母的羽翼时,希望他们能坦然接受那种优越感突然消失的感觉,并能继续快乐着。
新年伊始,听说有好多同学声称自己去年的读书li...
不知是不是因为今年疫情的缘故,总觉得时间过得...
2020年即将过去,本年度的【好书荐读】系列也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