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区> 游学分享> 美国> 中学生美国游学夏令营笔记

用手指转动地球仪,从中国出发,越过太平洋,点到美国,抚摸着写着文字涂着颜色的球面,我们不禁遐思:美国会是什么样的呢?身未动,心已远。

2016年5月14日上午,刘再望、张凌君、李兴、张哲四位老师带着我们七年级24名同学,从长沙出发,伴随着飞机起飞的轰鸣声,向着美国的方向进发,美国便一点一点地立体、清晰、明亮起来。

纽约是我们抵达美国的第一站。

象征美国自由的自由女神像,以“美国的金融中心”闻名于世的华尔街,耀眼夺目的联合国总部大厦,上世纪30年代的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洛克菲勒中心,培养政治、经济领袖人物的摇篮哥伦比亚大学,都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着一个繁华、深沉的纽约城。

随后,我们来到了被美国人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心脏”的华盛顿。

从美国旧国都费城、国家元首的官邸白宫、被视为华盛顿象征的国会大厦、林肯纪念堂、杰佛逊纪念堂、越战纪念碑,到世界上最大的飞行博物馆航天航空馆,体现美国人无限创意的国家艺术馆,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华盛顿浓郁的政治气息和历史色彩,仿佛可以穿越时空,看到美国的崛起和强大的历程。

在波士顿,我们与神往已久的哈佛大学相逢,感受学术圣地静谧而庄重的氛围。

在洛杉矶,我们完成了好莱坞环球影城的终极体验,感受了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游乐场迪士尼乐园的精彩与刺激。

在圣地亚哥,我们漫步老城,欣赏十九世纪的古朴建筑。我们流连海港,欣赏各具特色的建筑小品与热带植物。

纽约、华盛顿等地的美景令我们心醉神迷,在迷人的圣地亚哥我们还留下了生活的足迹,体验了美国家庭的生活,领略了美国教育的美景。9天的游览之后,我们入住美国当地家庭,在圣地亚哥提拉德索尔中学开始了为期11天的插班课堂全真体验。

在这里,我们有美国的“爸爸”“妈妈”。在不同的风俗习惯的磨合中,我们感受着超越国界的温暖。

不一样的爸爸、妈妈,不一样的家庭生活。

第一次见到mom,便觉得mom长得很漂亮,苗条的身材,深褐色大大的眼睛,一头短发,说话还有一点卷舌。father比mom高一些,说话也有一点卷舌音,爱戴一副墨镜。(曾恬)

热情坦率是他们的性格。

美国人喜欢把情绪表达出来,不隐藏起来,不做作。有一次,美国妈妈在我们吃饭的时候看见我的朋友的吃相,觉得十分搞笑,没有憋着不笑,反而直接说出来,并且哈哈大笑。而中国人习惯掩饰自己的情绪,不表达出来。(周雨佳)

重视家庭,崇尚运动,对子女要求严格。

到了周末时,我们的美国家庭的父母会带我们外出游玩。我们去了附近的公园,大概玩了一个小时,那里全都是小孩子玩的,但我们还是玩得不亦乐乎,就像回到了小时候一样。美国人很重视家人相处,父母的时间大多数是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教孩子做家务,全家外出郊游、烧烤,他们有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融洽。(丁诗韵)

美国是崇尚运动的。在我们家有一个很大的后院,有蹦床,十分有弹性,可以在上面翻跟斗,还有可以踢足球的地方。寄宿家庭的爸爸还有一个单独的健身房,平常没什么事,我们就和他们的女儿玩皮球,欢笑声一片。(唐玮谦)

对于我们这些懵懂的房客,她订了几条规矩,一是不在房间吃零食,二是手机放在指定位置,作业写完才能玩,三是整理自己的房间。

每次饭后,我们需要清洗自己的杯子、刀叉。每次我洗完就直接放进橱柜,妈妈就会走过来拿起毛巾演示给我看,然后说着一大串,听不懂的英文,我时不时地点头说yes。(张崇景)

我们的收获

快乐开心的美国人也让我有所感悟:有时候生活的充实感只在于自己,你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样去做,怎样才能让自己充实得有满足感,而且有价值。(徐菲遥)

我的英语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与人交际的能力也增强了。我的履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见识广博了……(贺伊雯)

科学分配时间,几乎是每一个美国学生都有的特点。他们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该学习时学习,该放松时放松,绝对不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混乱。

回到家之后,首先的一件事就是把作业做完。即使作业很少,可他们也是认认真真地完成,从来不会因为自己不想做作业而懈怠。在完成作业之后,他们会彻彻底底地放松自己。打打球、练练乐器、去朋友家玩玩……而他们的父母也从来不会给他们布置额外的作业,反而会鼓励孩子去参加一些活动。(高也佳)

在这里,我们有美国的老师、同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碰撞中,我们感受着别具一格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我的学习伙伴

观众席分为两个部分——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二十四个美国学生正好对应着二十四个中国学生。一个美国学生带领一个中国学生,用学校的话说,这个美国学生就是这个中国学生的“小大使”。他(她)将带领我们一起学习,我们将和他(她)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在学校里生活。(贺伊雯)

流动的课堂,轻松的学习

美国学生们上课和我们上课方式不一样,我们是始终是一个教室,不同的老师来上课,而美国每间教室一个老师,学生去不同教室上课。(丁诗韵)

教室没有桌子,很宽敞,两排凳子围成一个圈。人手一份几页纸订成的资料,所有人都随手将书包放在地上,还有的人盘腿坐在地上。老师们上课也是各种花样,形象的模仿各种声音,从而引导学生们思考。(张崇景)

自主思考,自由讨论,团结协作,平等交流。

老师采用的是一种别出心裁的教学方法:先让同学们讨论预习,使学生充分思考、发挥创想的能力,最后再由老师提问,学生作答,如果答不出,或者没人答,老师就会适当说一些指引性的话语,让同学们自己思考,直到答出来为止。虽然,这样做需要更多的时间,可是,让学生们自己得出答案,这是一件多么有益的事啊!学生们会因为是自己想出的答案而倍感自豪,这种举措还鼓励了学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何乐而不为呢?(寻妍婷)

手工课上,大家集思广益,选出最好的方案,然后一起精心制作,他们的思路明确,具体到了每一个人干什么事、涂什么颜色,我的“小大使”只涂一种颜色,涂完这种颜色以后,他再去帮助别人;如果没有做完,他们会想各种方法来完成。(刘鑫月)

放学的时间很早,大概两点左右,我问我的“小大使”,他们放学后干什么,她的回答是:“我们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娱乐,可以运动、阅读、找朋友一起玩……”

在这所学校,我感受到一个崇尚自由平等的国家,是从小就培养孩子自由平等精神的。老师没有一点架子,包括校长也是,就连校长在路上遇到了学生,也会和同学打招呼。(高也佳)

我们的收获

之后,便是吃中饭了,打饭的队伍略长,不过依然秩序井然:没有人想插队,没有人大声喧哗。还记得打饭时,站在我后面的学生不小心踩了我的鞋子,连说了三声“对不起”,很有绅士风度。(欧阳云浩)

他们的体育课也不同,他们体育课可比我们累多了,每天都要跑2500米,我跑了一圈就已经气喘吁吁了,但是,我觉得他们体育课安排比较充实,也非常有趣。

美国的育人目标和中国不一样,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才会有美国白领算不出10减6等于几的事情发生。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培养创造思维,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差距。

美国的课堂也不一样,中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不断提出新问题。在插班学习的时候,我也看到上课的最后几分钟,老师都在说问题,同学们在不断提出新问题,老师也会一个一个耐心去解释。(李煜林)

规则意识

这几天,我的“小大使”带我去了很多不同科目的教室上课。让我感受很深的是地理科、数学科和体育。地理课上课之前,我的“小大使”就会帮我把椅子搬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到了下课的时候,他告诉我不止要摆好,更要放回原来的位置。在体育课上,每个人按自己该做的运动进行运动。没有一个人会因为老师不在而偷懒。

中美课后作业对比

在中国,老师上完课后,会布置大量的作业,而在美国,学生上课时便会做题目,下课后只要理解了,便可以没有作业。但是,只要有作业就会高质量的完成,不像我们把作业当成任务完成,应付老师,并且拖拖拉拉,不积极主动。(余贯之)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原则”是“走班制”教学的一大特点。有人担心,实施分层“走班”的同时,也隐约地将学生进行了分类。关于“走班制”会不会引发部分学生的骄傲自满或自卑内向,这样的心理是否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美国学生也给出了答案。

我们学校也开设了很多供我们选择的校本课,原来,我们学校的理念和美国很相似呀!

在美国的插班学习,让我更加珍惜在江声的学习时光,我会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更加努力!(姚懿庭)

6月3日下午,我们启程,离开了美国的爸爸、妈妈,离开了美国的同学、老师,登机于6月4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异国的风光中,我们放飞心灵;在异国的家庭中,我们享受温暖;在别样的课堂中,我们有了新的感悟与思考。这一段日子,将成为我们人生中一颗熠熠生辉的珍宝,照亮和温柔我们以后的每一个日子。

1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