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申请统计学方向的硕士?
我对统计最初的喜爱出自于经管开设的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课让我觉得统计实在是太过奇妙:一个回归式便可理清变量间看似复杂的逻辑关系;均值方差这样两个简单的概念便可描述很多问题的本质。而在所有大二下的专业课中,《计量经济学》又一次脱颖而出成为我的最爱。
在美国交换时,我也修了《时间序列分析》。回国后的大三寒假我参加了美赛,四天三夜里与埃博拉病毒扩散问题纠缠不休。我吃惊地发现自己的数学建模能力并不是很差、也对把复杂问题逻辑化和数理化的过程乐在其中。
尽管大学来经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躲开数学,但此时我突然明白,自己其实是喜欢数学的,是高中时所谓“挫败”让自己没有了勇气和信心。原来,一直以来阻碍我的,不是别的,而是自己本身,是自我设限的恐惧心理。
在大三下,我乖乖地学完两门任务量很大的实证研究课程和两门数学课。其中“高级应用数理统计”这门经管研究生课的期末大作业中,我利用做经原助教时收集的学生交作业时间数据做了个“学生交作业行为影响因素”的数据挖掘研究,整个过程让我爱上了倒腾数据、从数据中发现各种有趣的故事。
其实在最开始我想要申请的方向是经济学博士。大三的4月份开始,我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经济学独立研究。但暑假里的一些看似和我经济学研究“主业”无关的事情让我对数据科学的兴趣愈发浓厚。我在微信上看到过两个“数据科学家通过大数据找到真爱”的故事感觉棒极了,也阅读到一位非常有趣的中财学姐去耶鲁读了统计硕士后在Google工作的人生体验。刷视频网站刷出《Silicon Valley》这部美剧竟然一口气连看了四集,在咖啡馆等人时随手翻看了旁边书架上的《从0到1》完全被惊艳到,硅谷快速多变、追求个性创新的气氛深深地吸引了我。
毕竟“经济学博士”这件事情我想了两年多,而“统计学硕士”却是自己渐渐生发出的想法。在大四上学期第一周周五,纠结的我去找老师交流。我提到自己现在对“data”还挺有兴趣的,但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也不知道未来自己会不会继续喜欢。老师推荐我去做big data,并且说:“你现在喜欢就足够了,未来的事情到时再说。”
和Y老师谈过后,我最终确定了毕业后去读美国统计学硕士,且只申请这一个方向。我终于明白选择一个方向,不需要百分之百地确定它就是内心唯一的“真爱”。没有绝对完美的“喜欢”,相反,对“完美”的追求可能会给自己造成心理限制,甚至变成止步不前的借口。因为永远无法精准地预测未来,最好的选择,便是此时此刻现有的信息条件下的内心所向。
2 申请季主要做了哪些事情?
在大四刚开学、确定只申请统计学一个方向的硕士时,我除了经管要求的数学课和一门随机数学方法、一门应用数理统计、两门计量外没有上过任何其它数学课,和数学或工科背景的同学完全不在一个水平;我没有一封推荐信、编程基础几乎为0;没有统计方向科研和实习,托福成绩还过期了。而此时,距离第一所学校的申请Deadline,只有两个月零一周。于是我开始了各个方面的“查漏补缺”。
9月,我统筹规划了一下自己未来一学期的安排,选了自动化系的“应用随机过程”和经管信管专业大二的C语言专业课,并且在Coursera上注册了Python课程。
10月,上面这些事情逐渐步入正轨,我10月18号左右完成了第一稿Personal Statement,10月24号去考了托福,同时各方面找着实习。
11月的进度要用周来计算。11月第一周找到了实习,托福出分够用,拿到了Coursera上第一门Python课程的Certificate,也在发了两封声泪俱下的邮件后终于取得了美国老师的推荐信。
11月第二周是去实习前在清华的最后一周。我联系好了清华的推荐信,开好成绩单,选定了学校,从ETS寄送了托福和GRE成绩。
11月第三周开始实习,上班之余改PS、填网申,还在周末的时候去听了个大数据的讲座。
11月第四周定稿简历和PS,每三四天就给美国老师发一封邮件询问推荐信填得如何了却从来得不到回复。
12月之后的时间我写好了Personal History,学完了第二门Python课程,陆续交了五、六所学校的网申,考了两门期末。
1月7日,考完“应用随机过程”,学期结束。从二教考场出来后准备去上班。那天一碧如洗,万里无云,风也不烈,阳光正好,从西门走到圆明园地铁站的路上我如释重负,外界的束缚终于所剩无几,持续被DDL驱动的生活终于画上句号。
1月25日我交完了所有学校的申请。
2月3日我从实习单位离职,当夜收到了Yale的offer,申请季正式结束。最终我收到了Yale, Duke, CMU, UW @ Seattle和U-Michigan五所学校的offer,当然也被S, H,UCB等一些很梦想的学校拒之门外。
3 哪些因素对取得申请季的成功比较重要?
首先,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后,便会对不同事情的优先级有了很明确的判断,继而集中精力去做最重要的事情。没有建立目标和价值判断体系时,很多人都会很盲目——试图在每方面都尽善尽美,这是因为不知道到底什么事情更重要。
其次,有限时间资源下做更多事情的另一方面在于合理安排。在申请季,我学会了把事情按照自己的生活和思维习惯排列开来。比如早上会看点书“开开脑”后做需要静下心来的事情,下午困倦中处理点杂事顺便跑个步,晚上用来想事情和写东西,渐渐地区分自己在什么状态下适合做什么事情。
第三,因为周围的小伙伴里只有我一个人申请统计、我并不知道自己的“对手”在哪里,我便少了很多浪费在“比较”和“算计”的焦虑,一心一意专注于提高自己。实际上,最重要的事情可能不是别人怎么样,而是自己到底希望做什么。“竞争”不光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更成为发挥自己优势的阻碍。明确了解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来提高、又没人么人可比较后,我的心里变得纯净了很多。申请过程中我也仅仅骚扰了几个学长学姐。其实了解到的信息差不多就足够了,咨询更多人往往是出于恐惧,试图通过“长辈”的安慰来消减内心的害怕和不确定。
最后,其实我申请季最大的幸运是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之前三年做社团、小组作业、支教、交换等各种经历里遇见的老师和同学神奇地在我的申请季集中出现。没有他们无私的帮助下,我不可能一步一步完成这次风险颇高的申请。
写在后面的话:
上大学前,我从没想过自己最后会读统计的研究生。决定申请统计后,一心向着硅谷的我也没想到最后自己会来到Yale。也是直到申请季结束,我才发现这一年多来自己最大的收获不是拿到了哪个学校的offer或做了什么实习科研,而是更强的抗压能力、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满满的行动力。虽然我对挖掘历史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有着强烈的兴趣,却终归觉得,再好的模型也无法精确地预测未来。回首向来萧瑟处,那些不期而遇的随机性才是生活里最美的幸运。
新年伊始,听说有好多同学声称自己去年的读书li...
不知是不是因为今年疫情的缘故,总觉得时间过得...
2020年即将过去,本年度的【好书荐读】系列也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