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区> 留学经验> 留学生活> 美国留学申请,留学路上的公平和互助

写在之前

    好久没更新就是因为一直在写这篇,聊一个我一直想聊的话题:留学路上的公平和互助。本文可算作一篇随笔,记录一些自己的真是的想法和做法,思考和期待。

当今这个时代

     有能力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庭越来越多。出国留学慢慢地从一个高不可攀的理想,变成求学路上的另一个选择。确实,留学越来越容易了。

     可是我们是否也注意到,留学这条道路上其实有太多的不公平。 比如,如果关于留学的所有信息以及经验被视为一个留学党的财富的话,那么,留学圈注定是贫富差距无比之大的一个群体。

怎么讲?我想从两个角度聊一聊,

1.当我们和美国学生比

2.当我们和其他中国留学生比

1.当我们和美国学生比

      对美国学生来说,了解一所美国大学是多么容易的事。打开电脑,Google上是各种各样的信息,各个大学官网更是有无数可供参考的院校资料,而且完全不用考虑语言障碍,想给某所大学招生办打电话更是随心所欲易如反掌。

      那些州内的大学,美国学生随时都可以预约校园参观,掌握的是一手的院校信息,和招生官零距离沟通,感受的是最真切的校园氛围。当我在美国大学上课时,每天都会看到络绎不绝的人群来学校参观,和在校学生交流,全面了解学校。

     由于在招生办做了半年Volunteer,我亲身参与了学校为应届高中毕业生生组织的无数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这所大学。这些活动每年耗费 着学校巨大的财力和人力,而受限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中国学生却罕有机会参加。对美国人来说,就算是州外的学校,自驾车或者花100刀买张机票,参观一所美 国大学也就像我们出省旅游一样简单。

而我们呢?

    作 为中国赴美国的留学党,Campus tour校园参观几乎是不可能。毕竟那些正在高中就读的学生,有几个能有想参观美国大学就直接买了机票飞过去的财力和时间?打开电脑,无论你在百度搜索哪 一个美国大学的名字,排在前列的是无数中介机构的链接,是让人恼火的弹窗。打开百度百科,除了基本的排名信息和简略的院校介绍,这些美国大学看起来好像都 一样。想上美国大学官网了解,却不得不忍耐缓慢的网速。每次写Why School文书都是苦不堪言,我们对一所大学的了解那么局限,如何易如反掌地讲有多爱它?

    我们总在抱怨这个留学圈太在意排名,是否也是因为除了排名,我们能了解的太少

       多少人申请了某所大学就是因为听了中介讲了一句“这个大学不错”?申请了某所大学就因为听了学长学姐几句推荐?对待一个我们将要度过四年,投资100多万教育资金的地方,我们对于美国大学的了解是否过于草率?

     可能你们觉得这些问题还不够具体,那我就再举个例子。

    我 所就读的这所美国大学虽然不是藤校这样高不可攀的地方,每年也吸引着成百上千的中国留学生申请。我随便举出一下两条关于我们学校的基本信息:1.学校 12-18学分是一样的学费。2.学校食堂是按点餐结账而不是meal plan制度,这两点都和很多其他学校不同。

    这两条信息对于考虑申请我们大学的学弟学妹而言可以说非常重要,却很少很少有申请者知道。因为这些信息在他们入学之前没有任何人告诉他们,只有到了大学成为了学校的一员才慢慢了解。

    那么,这算不算一种信息的不对称?

2.和其他中国的留学生比

2.1 从城市的角度

    今 天恰巧看到北美留学日报关于College fair的报道,以及新东方和Big Ten联合办的院校Big Ten院校展。确实,虽然我们不能飞到美国实地参观某一所大学,如果我们能参加这些院校展示,和招生官或者学长学姐聊一聊也会对申请大有裨益。然而,这些 活动往往都在北京,在上海,像我出生地这样的三线城市,可能十年也难等到一次。

    如 果留学申请是一场战争,那么在了解留学信息这个阵地,小城市的留学党们从一开始就输给了北上广。因为大城市有一个接一个的北美院校展,精英文理学院展,留 学生精英论坛,北美留学生峰会,留学生舞会,太多太多不胜枚举。有太多其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机会让人去了解信息,去结识美国大学的留学前辈,去打破留学 信息的不对称。

    而小城市,抱歉,你们拥有的真的少的可怜。

2.2 从物质的角度

    其实直到上个月我才开始慢慢体会到一个“残酷”的现实:一个名校Offer背后或许是难以想象的物质堆砌过程。

    即 使同为出国党,我们所在的不同家庭环境也决定我们可以为留学这条路做的投资大相径庭。留学圈里有一掷千金毫不吝惜的富二代家庭,有父母省吃俭用供孩子出国 的中产家庭。仅仅找中介这一环,有的父母愿意花20万,有的却因为经济因素只能找很普通的中介。有人的家庭愿意花重金让孩子上美国高中,有人的家庭一年花 费15-20万让孩子到北京上海上最好的国际高中,却也有心怀出国梦想但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人,在普高里默默奋斗,却心怀留学梦想。

    金 钱,贡献出了太多可以为一个出国党增光添彩的花环或者留学路上的捷径。无论是国际游学夏令营,是美国大学的暑期课程Summer School,是北美院校的大学模联,还是一场精英社交的鸡尾酒舞会,家庭的社会关系与人脉让留学中很多步骤都变得容易:从一个实习到一个活动证明,或者 是借助家庭企业的影响力帮助学生的项目宣传和争取到赞助。

    一个最终展示给大家的让人赞不绝口甚至顶礼膜拜的项目,在创立阶段除了创始人的不懈努力,或许有很多金钱以及社会关系的支持。我们往往只看得到组织者取得的最终结果,却看不到他们在这其中所投入的那些很多“其他人”投入不起的成本。  

      以上的文字绝不是对于那些家庭富裕,人脉四通八达的留学党的批判。好的物质条件只会是锦上添花,若是一个留学党自身没有能力,不知上进,那有再好的物质条件都无济于事。

    我想关注的是那些家庭条件较为普通的留学党们,他们也许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得以和那些家境殷实的申请者站在同一起跑线。

所以

     无论是受限于地理位置上的不利因素,还是无法在物质层面有太多投入,对于这样的留学党,我都替他们觉得惋惜与不公。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有什么方法可 以帮一帮这些或许物质条件一般,却有着高于常人的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出国党,让他们的腾飞少一点受限于物质条件的牵绊?

这个答案也许就是:

留学生群体自身的互助

留学路上的公平和互助

我的一点努力

      曾经因为极个别人的考试作弊导致全体中国考生SAT成绩被Delay的时候,我心有不甘,觉得中国的留学生们真的太不容易。也许日复一日几十遍的背单词和 刷题,迎接我们的还是成绩被延迟甚至取消。可是没有办法,我们想踏入别人的国家求学,在人家的地盘,就要尊重人家的规则。那时候我觉得,这个群体已经受了 这么多不公平和挫折坎坷,所以我们更要团结。

公众号

      留 学的一年里,我一直在尽力地想去帮助留学的后来人,学弟学妹们。因为,我不忍心看着在美国学生轻而易地去做他们的Campus Visit校园参观的同时,中国学生却连全面地去了解他们Dream School的机会都没有。在这一年里我的能力确实有限,所以我做的只是尽自己的一些绵薄之力,用公众号写了十几篇关于我正就读的美国大学的介绍,努力让 感兴趣的学弟学妹从各个方面了解这所大学。   

    在 这个公众号创立之后,也有不少中小型中介机构找过我,希望有内容上的合作或是转载我的文章然后给我一些金钱上的补偿,我都拒绝了。虽然有时候也怀疑,动辄 一篇文章花费五六小时甚至近十个小时去完成从写到编辑排版的过程,更何况在留学这个机会成本极高的阶段下,到底值不值?作为这个公众号的主人,我是不是也 该通过各种途径快速圈粉然后让它成为一个能赚些钱的工具?

    然而这些念头都是一闪而过,我还是会让这个公众号永远公益下去,如果能给后来人一些帮助,是自己的荣幸。当我看到那种读者大段的留言,告诉我公众号的内容让他们受益的时候,觉得这种欣慰比钱更有价值。

    虽然我知道这个小小的个人公众号能提供的信息和帮助太有限,但我也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家乡

    作为一个小城市的学生,我不忍心看到在留学信息和经验方面,三线城市学生和大城市巨大的差距。暑假我和我们城市的留美圈一起做了一些活动,和本市的留学党 有过一些交集。我发现也许最会阻碍到他们的,就是他们无法接触到大城市中那么多的留学信息,那么多的活动平台和参与的机会。

    同样,我更不愿看到他们安于现状,认为在这个小城市的留学圈比较优秀就能在申请季中完胜,由于信息闭塞而逐渐有些麻木和自负。所以我尽力地想把家乡的出国 党聚在一起,线下可以有聚会和经验分享,线上可以有微信群。去推给他们关于留学的信息和平台,帮助他们弥补,哪怕只有一点点,和大城市留学党在了解信息方 面的差距,去敦促他们看得长远一些,设计规划地长远一些。

    我想到的是,一年多前正在申请季迷茫的我,如果有前人能给我一些指点和帮助,也许我会把申请季的路走的更加通畅。

 其实我相信出国这条路上,绝大多数的留学党,他们勤奋,他们愿意付出努力,他们是这一代艰辛执着的留学生的缩影。他们需要的或许只是一个前人的指点,一个学长学姐的帮助。

    他们需要的,应该是一篇出自学长学姐的、有血有肉,真情实感的校园百科,或许比中介提供的、目的性较强的只言片语描述更有价值。他们需要的,应该是学长学姐的心路历程,或许比中介顾问描绘的未来蓝图更加真实可感。

那些最近看到的

    其实最近的有些发现已经让我感到特别欣慰。比如看到了好几个非常精英的留学生自己的个人公众号,推送各种申请季的干货以及自己的心得故事。以及包括panopath过来人在内的很多平台也在无偿地为留学圈的后人们提供帮助以及更多信息上的支持。

    有 一个学姐的公众号叫“李奕在哪儿”,说实话光看名字我确实看不出和留学有什么关系。但是我点进去之后,发现真的是满满的干货。关于留学生活的建议覆盖到社 交,交通,娱乐,关于学术的建议覆盖到怎么选课,选专业等等,还有很多关于职场的经验教训。而且发现这位大牛学姐真的没有什么精英的“架子”,很热心地回 每一条留言。

    还 有最近和那条刷屏留学圈的“Bridge+”一起火了的过来人平台。其实我很早就关注了,我刚开始关注的时候它推的是一些院校信息,校园百科,比如今天介 绍“Rice University”就会找一个Rice的在校生,然后以两方互动采访的方式,梳理出关于Rice这个大学的比较全面、具体、实用的信息。百度和中介大 多会关注排名,而他们的文章则更多的提供给读者一个队大学感性的认知,而不是冷冰冰的数据,从而让人有一个比较真切的感受。

      我 之所以愿意替它的“院校百科”打了个小广告,是因为这个东西和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想法简直一模一样。我一直想设立一个“北美院校百科”,在所有主流留学目标 校邀请一些同学来写一些文章,介绍这所学校的方方面面,给后人一个参考。这样,对于在申请季的留学党来说,只要调取这些信息,就能高效地了解各个大学,做 出更加审慎、适合自己的院校选择。

    最 近这个平台开始做线上讲座,我大概听了几场。前面的一个系列是关于申请流程的,邀请了一些录取结果非常漂亮的2016届毕业生,和他们的学弟学妹讲他们的 申请经验和故事。其中也有一位是我的好朋友,今年最高拿到芝加哥大学的Offer,我跟她开玩笑说,“这个平台能请到你也挺厉害的”然后她的原话就是“如 果自己的经验什么的真的能帮到学弟学妹那也是我的荣幸了”。我接着又问了一句“那如果这是个商业机构呢,你还会帮他们么”,她说“触及到钱的事情,我们还 是有一点底线的”

     我对这几句话印象深刻。因为之前一直听到的论调,都是藤校、精英校的学生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直到我看到了这个平台和这个平台上的一群拿着顶级Offer却在做无偿奉献的分享者,才打破了自己的这个刻板印象。

    最 近它的讲座变成了关于美国大学专业介绍的讲座,真的听得让我感觉有一点生不逢时的遗憾。想当初高三时候,为了确定申请美国大学的哪个专业,有段时间经常晚 自习跑到走廊和家人和顾问打电话商量专业的事,最长一次打了一个半小时。有时候意见分歧很大,但最终还是没有讨论出一个确切的结果。如果当初我能有很多来 自各个专业的学长学姐去请教,从前辈那里了解到各专业的日常生活、适合人群,或许也会少走不少弯路吧。

     我的申请季的各种准备工作开始应该是在两年前,那时候微信没有这么火爆,公众号也不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平台,新媒体上更没有这么多关于留学的信息和干货可供分享。而在看看现在的留学党,在新媒体的帮助下极大地拓宽了可以了解信息的渠道,资源也比以往丰富太多。

      

     更重要的是,我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得失,无偿地帮助留学圈的后来人;看到各种各样关于留学的干货平台,公众号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力量。逐渐地,我所提到的关于地域的信息不均等正在被打破。大家同在一个微信群讲座里,没有北上广和小城市的区别。

一点期盼:     

    也许“欣慰”是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去形容自己的感觉。有时候觉得,自己就读的大学,自己的专业都几乎已是定数。而看看还在申请季的那些一切都是未知数的学弟学妹,就觉得如果我们的一点付出能对他们有帮助就很值得。

    在这种时候,那种心中向往的团结,就像只要是中国的留学生,都是自己人,是同一个团队。

留学路上的公平和互助  

    最后的最后,也许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作为一个仅仅过来了一年的过来人(因为我在美国留学的时间到目前为止也只有一年),我真心地呼吁更多的过来人, 留学的前辈为那些正在迷茫之中的留学党多一些指导和帮助。也许留学前辈们随口的一两句经验就能帮正在困惑中的留学生少走很多很多的弯路。

    在 申请流程方面也许我可以算个过来人,但是在专业选择以及未来就业方面我也是“后来人”。所以每个过来人实际都有曾经需要帮助的时刻,每个今天的“后来人” 也终将成长为过来人。因此在这个互相帮助的系统中,每个人既是付出者也是受益者,只有这个系统中的每一环都乐于奉献,才能让系统中的每一环都得到滋养。

     作为海外大学中最庞大的留学生群体,团结的中国留学党,一定会迸发出更加惊人的能量。

     留学不易,更需将心比心,砥砺前行。

 

1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