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9 纽约的安全
安全,总是评价一个城市好坏的标准之一。但如果你问我纽约安全吗,我会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有几次,当打算让孩子出国的家长们提出这个问题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还是没有直接的答案,于是总会提出一个反问:“你觉得北京安全吗”?
看来我们又要回到老套路上了,看什么都要历史的、辩证的、唯物的看,我再次感到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伟大。
刚到美国的时候,有段时间确实感觉到纽约好像不是那么安全。报纸上几乎天天都有什么行人被打劫了,下夜班的女工被抢劫了一类的报道。在曼哈顿上城也看到很多无所事事的黑人坏小在街头抽着烟坏笑,我自己也被打劫过(这个不光彩的事咱们后面再写)。记得开学的第一天,学校对我们这些外国学生的培训当中也有一项,就是如果你半夜走在马路上,感觉不好,似乎有什么人在跟踪你,你该怎么办呢。答案很简单,就是打电话报警。即使警察来了,什么也没发生,警察也不会怪你,因为你是纳税人,是大爷,是皇上啊。如果你身边没有电话呢,也好办,马路边上不是停满了车吗,很多车上都有报警器,随便碰几辆车,让报警器响成一片,把坏人(或者你意识中的坏人)吓走,有点草木皆兵、毛骨悚然了吧。凭这些,你还敢去纽约吗?
其实没什么,还是让我们做过比较吧。北京的治安在全国应该算是比较不错的,毕竟天子脚下吗(咱就不说上海了,上海的警察局不都被人家那个什么了吗)。但就在北京,某些人行过街天桥上不也是小偷横行吗?在中关村,有坏人当街从女孩手里抢书包;在某些地下通道里,有人在半夜用铁锤先把行人的头盖骨砸碎,然后实施抢劫;在赵公口,歹徒为了抢劫不也一刀捅死一个孕妇。那么北京和纽约比,哪个安全呢?
在美国听到的很多抢劫故事,包括我经历的那次,大概都是这样的版本:一个坏人(通常是黑人,不是种族歧视啊,故事里是这么说的)用刀顶住你,然后管你要钱(奇怪了,英语不好的这时候也能听懂了,也知道人家管你要什么了)。等你拿出钱包,人家把里面的现金拿走,证件信用卡什么的全不要,然后把钱包还给你。(等我后面讲出我经历的那次就更神了,您稍微有点耐心啊)。所以刚到美国的时候表哥就提醒我,兜里一般带个十几二十块,遇到打劫不要反抗,把现金给他,人家拿了钱就走了,一般不会伤害你,更很少有人先把你砸个半死,然后再抢的。至于劫色的,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可问题的关键是,一个女孩家,不管在哪里,都要少一个人走夜路。
综上所述,安全不安全永远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永远受到时间、地点、人物等因素的影响。按照我个人的观点,如果你不在不好的时间(比如说半夜),到不该去的地方(比如说一条黑胡同里),纽约是安全的。本来就是吗,你半夜在山里走还有可能被狼吃了呢(我说的是过去啊,现在山里的狼都被人吃了)。
Day 30 萤火虫、落日、想家
大约在八月中下旬左右,纽约迎来了它最美的季节,秋季。从时间上说,秋季意味着马上就要开学了,要面对未曾谋面的老师和同学,要迎接那些不知道有多难或者多简单的考试;从季节上说,秋天的来临,使不管是阁楼还是地库都成为舒适的居住场所,夜晚睡觉要盖上一床薄被,早晚出门要加一件夹克了。初秋的傍晚,街道边的树丛中会发出点点闪光,开始时没太在意,有一天仔细一看,原来那就是传说中的萤火虫。荧光是从萤火虫的腹部发出的,我曾经捉到几只萤火虫,但奇怪的是,这些小东西一到我手里,就再也不亮了。萤火虫一般只在秋天中出现几个星期,点缀在树丛中和草地上,很是浪漫。但由此我也产生了一个怀疑:我们有个古老的传说,说古代有个穷书生(比我还穷),家里穷所以点不起灯,于是捉了很多萤火虫放在瓶子里当灯照亮。老师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是鼓励我们要珍惜好的环境,好好学习,但老师好像忽略了一个细节,就是萤火虫每年只出现那么几个星期,那个穷书生在其他时间晚上拿什么照亮呢?难道改凿壁偷光了?好像不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啊。在经过了最初的兴奋和适应后,我的生活渐渐安顿下来,三份工作(餐馆做Bus boy,洗衣店半夜耗耗时间,以及不时打扫莫妮卡的诊所或者浇浇诊所的花园)足以让我维持正常的开销和积攒学费;银行账户有了,账户里面甚至有了一笔小小的存款;对周围的环境熟悉了;每天的生活逐渐规律下来。窦大哥依然做着他的访问学者,每周工作五天,每天早出晚归,而我每天打工之余就是看看书或者到莫妮卡家和老人家们聊天,再有时间就是在傍晚时分坐在北方大道(Northern Blvd.)旁的椅子上,对着落日发发呆。人在忙的时候,可以没有心事,没有感情,可以忘记一切,但一闲下来,很多事情就会慢慢从思想深处渗出来,渗到全身。有很多次,当我面对纽约的夕阳,心中不禁会问自己,在地球的另一边,我的父母在干什么?他们起床了吗?是否一切都好?是否在牵挂着这个万水千山外的儿子?每到这时,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歉疚。为什么出国前每天都忙着走亲访友买东西,为什么没有多抽出一点时间陪陪他们聊聊天?虽然很少打电话,但我知道他们一定每天都在想我,都在为我默默祝福,都在看家里墙上那张美国地图。他们可能不熟悉美国的地理,但他们一定知道纽约在美国的哪里。当他们的手抚摸着地图上纽约的位置时,心里一定感觉就象在抚摸我的脸。我的心象阳光下的奶油在慢慢融化,我眼里有某种东西在慢慢融化。多年以后,我听到了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歌星可以用各种技巧把这首歌唱得声情并茂,但其实每个做子女的都能把这首歌唱的更好,当你们在心里用心来唱的时候。也许有一天,你也会出国或者远行,当你离开家门充满希望奔向远方的时候,你可曾注意到身后那牵挂的眼神和颤抖的心了吗?常回家看看吧,从今天开始。
第一季 第二月
Day 31选课、毕业典礼
从开始写这本书开始,我已经习惯了另一种生活,一种每天在纽约生活几个小时的生活。如果哪天不去纽约待上一会儿,我的生命里就会觉得缺少了一些什么,好像思想被割裂开,一部分生活在现在,一部分生活在另一个世界。没有人会喜欢这种感觉,我也不例外,虽然我英俊无比、智慧超群(当然,我是那种后现代主义抽象派的英俊,在不懂艺术人的眼里,我英俊被翻译成另一个词:丑陋)。因此,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在电脑前端端正正、正大光明的坐好;全身都放松,忘掉白天的一切烦恼、一切喜悦,倒上一杯酒,点上一只烟。当酒精和香烟开始在我的神经中发挥作用的时候,身边的事务渐渐模糊,渐渐离我远去,我推开一扇时空之门,往前一步就能回到那个熟悉而又稍有陌生的城市,徘徊在摩天大楼之间,漫步在Queens College的校园中,或者骑上一辆单车在雨中送外卖。有时候,我不知道现在我是在纽约,只是在劳累后梦回北京,还是我其实在北京,只是在回忆中又回到给我诸多感受的纽约。纽约,让我拿什么形容我对你的感受?
随着开学日期的一天天临近,我终于想起还有一件最最重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就是选课。按照我的理解,大学的课程应该是这样的:开学第一天,有个慈眉善目的班主任老师会把全班学生召集到一起,然后宣布,我们这个学期要上N门课,有历史、地理、语文、数学等等,然后把教科书发到我们手中,于是新学期就开始了。我的所有在学校的经验告诉我,新学期就应该是这么样的,学校就是这么玩儿的。Queens College彻底颠覆了我对新学期的理解,再有一次仔细阅读了学校给我们这些生瓜蛋子的一大堆材料后,我坚定的告诉自己:我错了,绝对错了,完完全全的错了,我需要自己选自己第一学期修什么课。
其实如果仔细阅读一遍选课的手册的话就会发现,人家把怎么选课早就明明白白的说透了,无非就是选修课和必修课。选修课分成几大部分,主要有人文方面的,比如说历史、艺术、地理;自然科学方面的,比如说数学、物理、化学等等。每个部分中有一个最低的学分要求,你必须在这个部分中修一些课以达到这个学分要求,多选不限,选什么随你。至于必修课,每个专业都有一个必修课的前后顺序图,你必须修过了前面的,然后才能选后面的。简单吧?确实简单。但有一点对我来说非常不利,就是我开始选课的时间。
美国一般的学校每年有2个主要学期: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春季学期大约在一月开学,5月底结束;秋季学期大约在8月底开学,12月中下旬结束。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之间是暑假,这个时候学校也有课程开,是夏季学期的课。对于同样的课,比如说最基础的化学课,学校会同时开几个Session,也就是说,同样的课,由不同老师(或者同样的老师)在一天里的不同时间讲;对一些学生多的课,同一门课可能有十几个Session。这个制度简直太好了,你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老师在自己一天中最方便的时间来上课。如果你是个懒虫,那你尽可以都选中午和下午的课;如果你白天要上班,可以把所有课都安排在晚上;对于我来讲,因为傍晚就要开始打工,所以可以把所有课都放在上午。这是一个伟大的、光辉的、正确的制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每个学期的课从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前就可以开始选。选课有几种方式,可以打电话到学校的选课系统中去,然后按照提示语言选(这对刚到美国的我来说就是开国际玩笑,我***面对面的,连比划带说的还整不明白呢,让我对个机器使劲不是成心害我吗?);也可以到学校的选课终端上选(刚开始这条路也走不通,因为我压根就不知道这些终端在哪里。);最后一条,也就是学校为拯救我们这些前2条路都走不通而不得不开设的,到国际学生办公室去,对着一个具有无比耐心的活人,用掺杂着各种口音的英语以及象形文字和肢体语言来告诉学校你到底想修什么课。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在仔细研究了选课的手册和下学期的课表后,我骑着我的自行沙发又一次来到了学校。因为我选课的时间比较晚了,很多课都早已经被注满,我不得一次又一次的按照我能选的以及我的作息时间更改我的选择。首先必须选一门写作的补习课(2个学分),因为我还没有通过写作考试;数学课也来一个,选了个比较高等级的微积分(4个学分;因为咱的数学考试成绩好,老师建议我跳过开始的几门。)下面的就比较难了,想选几门计算机方面的,不是注满了就是时间不合适。怎么办呢?做为一个国际学生,每学期必须选够最少12个学分才行。我这么一琢磨,第一学期也别太难为自己,来几个容易的吧,正好有门化学课的时间不错,又是4个学分,选上了;最后一个怎么也搞不定了,把课表翻了个遍,看到一门地理课的时间正和好,而且有位子。地理课吗,不就是讲世界上这点地方吗,地球一共就这么大,物产就这么多,咱在中学又学过,应该不是问题。搞定,就是它了,总共4门课,12个学分。不容易呀不容易,在学校这套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4门课选好了。从这以后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在每学期期末可以选下学期课程的第一天,就到学校把课选好,以绝后患。
虽然屋里有空调,但选完课也搞了个一身汗,出来到树荫下小风一吹,也还满舒服的。这时候就发现今天学校里面的气氛有点不同,人来人往不说,每个人都喜气洋洋跟刚捡了个大钱包似的。很多学生都穿着黑袍,戴着黑帽,旁边跟着几个屁颠屁颠的家长。原来今天是举行毕业典礼的日子。
Queens College每年只举行一次毕业典礼,所以不管你是春天毕业还是夏天毕业(修够了要求的课程和学分就可以毕业),典礼都是在夏天举行。每到这天,校园中最大的一块草坪上就会布置一个讲台,前面摆满椅子,所有应届毕业生都穿上袍子(学生袍、硕士袍、和博士袍),和他们的亲朋好友一起见证这一伟大时刻的到来。在校长宣布你毕业前,你帽子上的穗子要放在左边,等校长一宣布你毕业了,成为XX士了(XX等于学、硕、或者博),就把穗子放到右边。从这一刻起,按照约定俗成(也就是我们的潜规则),在人们眼中你就是个有学位的家伙了。然后你就可以和家人一起在校园里面自由照相留影,每一个设施的大门都会为你自动打开(都不用出示学生证)。在典礼上,校长会告诉你:“Today is your day”(今天是你的好日子),所以你就尽情享乐吧。
看着眼前欢乐的人群,我似乎已经看到了4年后的我,穿着学士袍站在草地上,自豪的把帽穗从左边移到右边。虽然还很遥远,但是,这一天会到来的,我深信不疑。
Day 32开学第一天
日期:开学第一天;
天气:晴;
温度:不冷不热;
风力:不强不弱;
风向:上下学都顺风;
湿度:不高不低。
不管从哪个角度讲,这天都是一个开学的好日子。也可以说,这天的天气就是为开学而设置的。
开学的时候,我已经经历了一次搬家,从Jackson Hights搬到了一个相对好一点的区,叫Rego Park。从Rego Park到学校有2条路可走,一条是沿着LIE高速公路,一条是先走Queens Blvd.,然后拐个弯直插往到学校的路。为了在第一天能顺利到达,我特意在开学前探了几次路,最后选定走Queens Blvd.那条路,单程大概4公里。走这条路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沿途的景色比较好一些,有很多独立的住宅和漂亮的前后花园。
尽管当时觉得很难,但回过头看看,第一学期的课应该是最简单的,并且还有一些小小的惊喜。第一学期一共四门课14个学分,也就是说每星期要上14个小时的课。平均到每天,差不多3个小时。实际上是周一、二、三、四每天上下午各一节,周五没有课。稍微有点要命的是,有2天的课开始的特别早,是早上8点开始,就是那门4个学分的化学课。
第一天上课当然不能迟到,要搞个所谓的新学期新气象。9点半的课,我7点就起来了,梳洗完毕,饱餐一顿战饭,骑上我的自行沙发,精神抖擞的去迎接我的美国学习生活。
学校里面有很多可以锁自行车的地方,我理所当然的选了靠近校门口,警卫能够看到的地方锁车。第一件事是先办学生证,到注册办公室出示一下学费的交款凭证,然后人家给你照一张快相,几分钟后学生证就出来了。然后在上面贴上本学期的一个小标志,其实也就是一个椭圆型的小不干胶的图案,上面印着年份和学期。比如现在是2008年的秋季学期,上面就会印着2008,Fall。凭着这个学生证和上面的标志,我就可以在这个学期自由使用学校的各个设施,比如图书馆、网球场、计算机实验室等。这个标志每学期都不同,一般是交完学费后学校给你邮寄来,然后你自己贴在学生证上。我在Queens College上了4年学,猜猜我的学生证上一共贴了多少标志?4个,不对;8个,太保守了;一共是11个,因为我除了正常学期外,还上了3个暑假学期的课。
第一节课是永远忘不了的,是Calculus,俗称高等数学,真正的名字是微积分。上课的是一个大概四、五十岁的老太太,态度很和蔼,语速也慢,尤其是那个英语发音,清清楚楚的,每一个音节我都能听清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单词我都懂。
微机分我在国内接触过一些,记忆里很难很乏味,考试就是无休无止的证明题,没有几页纸是休想得出个什么结论的。但微积分是我这个专业的必修课之一,而且不是一门,是二门。没办法,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况且看看班里还有那么多老黑,无形之中底气也足一些。要论打个篮球跳个霹雳舞什么的我肯定不是他们对手,但数学这个东西,欺负欺负他们还是应该没问题。
老师上来也不讲什么废话,更没有介绍什么学好微积分的重要意义,发了一页纸,上面写着她的名字,办公室,回答问题时间,以及用哪本教科书,然后直接开讲。第一节课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讲解2个词上,Range 和Domain。听了半天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反正老师嘴里不断冒出这2个词。老师不断的解释,底下的其它学生不断的若有所思的装模作样的点头,也不知道他们是真懂假懂了。我从国内带的那本字典忘了带在身上,想问问其它学生吧,想想还是算了,老师的我都不明白,学生的就更别提了。这么说吧,只要不是汉语的解释,我想就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老师苦口婆心的讲了多半节课,眼看快下课了,说做几道题练练吧,随便写了一个方程式在黑板上。然后要我求出它的Range和Domain。方程式看起来不难,但关键是我不知道老师让我干什么呀,完了,省省劲吧,回家查查字典再说吧。一分钟后,老师开始讲解这道题的答案。为什么是这个答案我没听懂,但答案看懂了,就是这个方程式的定义域和值域。第二道又印证了我的看法,就是定义域和值域。这下咱高兴了,这也太容易了。国内好像高一就把这些东西玩儿透了。就老师写的哪些题,咱压根儿不用动脑子,用脚后跟的非条件性反射,不通过脊椎神经,一分钟就能做好几个。老师后来出的几道例题对我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了,不用草稿纸,看看题就知道答案了。看来这门课就算搞定了,只要您不让我回答是怎么解的,其它都好说:我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反正我知道它是怎么走的。
下了课就要去买书了,而且是必须买,否则没法复习内容和做作业了。到书店一看,人山人海啊,好像Queens College所有学生都跑这儿凑热闹来了。找到数学部分一眼就看到我要的教科书了,因为这个家伙个头最大。有多大呢,这么说吧,按正面垂直投影的平方面积算,有一本普通杂志那么大;书大概有个2寸厚,所以立方体积应该超过3块砖头了。拿起书来沉甸甸的,大概有个7、8斤,透着那么有学问。买就买吧,白天可以当书看,晚上可以垫枕头,走夜路当个防身工具,等有空了拿着这本书照个相寄回家,让大家都看看咱也能看这么厚的书了,还是全他妈英文的。
书的后面是价格标签,一看价格就觉得脑子嗡的一下,比让这本书砸一下还晕,整整八十块啊,美元。一八得八,二八一十六,最后终于明白了,按照当时汇率,这本书价值人民币大概700元!我这辈子可从来没想过要上这么贵的学,读这么贵的书呀
Day 33 教科书
要上课当然要有教科书,尤其是对于英语听力不怎么过关的国际友人,例如我。第一学期在教科书上的花费如下:微积分一本,87元左右(书价加上8.25%的税);化学书一本,大概60元;地质书一本,大概40元;写作课用书二本,大概50元。总共240元左右,美金。折合人民币大概2000元,有点大伤元气的感觉。
虽然书的价格很贵,但平心而论,书的质量可以说是一流甚至是超一流的:字的大小让人能轻松阅读;插图都精美清晰;翻开书就能闻到一股油墨的清香;但最让我心动的是纸,又光滑又厚实,尤其是用铅笔在上面写字(很多人可能要批评我不爱护书了,但我读书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随时把心得写在边上),手感极好;字迹潦草的我,每次在书上写字都要特意慢下来,好像不写得稍微好看点就对不起这么好的纸。
因为在第一学期听力和口语都不过关,所以教科书就显得对我格外重要。上课如果听不懂,起码能够回家慢慢看。美国老师对教科书的使用可谓千奇百怪无所不有。比如说2个老师教同一门课,他们使用的教科书可能就是截然不同的。学校好像并不准备干涉老师们使用什么教科书,完全随老师的喜好,只要能把学生教好就行了。有的老师可能多年使用一本教科书的同一个版本,但有的老师就有点损了,比如说上学期使用的还是第三版的,这学期有第四版的了,他就要赶时髦,也让学生们买第四版的,尽管每版之间的差别是微乎其微的。但老师要求了,学生们只能听着,否则可能连留的作业题都找不到。
一本书买下来,使用起来就更能看出老师的个性了。比如说我的微积分老师喜欢按着书上的顺序讲,连很多例题也用书上的,作业也留书里面的。但我地理课老师只是按照书的目录来,课堂上的内容全是他自己的,天马行空,想什么讲什么,要不记好笔记,回家想复习简直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嘴。英语课老师就更绝了,数她老人家要求的书多,要2本。上课时候除了有一次讲一个语法用过一次以外,其它时候连提都没提过教科书,完全按她的野路子训练我们,教科书完全成了摆设和补充阅读物。不过她的野路子是行之有效的,让我一次就通过了英语分级考试,所以我也就没什么可抱怨的了。
书既然很贵,就要充分发挥它的价值。我的微积分课本使用了3个学期,本来按要求我修2门微积分的课就足够了(初级和中级),后来一打听,下一门课,也就是高级微机分也用同一本教材,为了充分发挥我这87美金的余热,我就又加了这门高级微积分。微机分的课在所有基础课中算是比较难的,所以每门课4个学分,这样算下来,我花87美金学了12个学分,性价比是相当高的了。
头两个学期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买书,并且是买新书。后来对敌情比较熟悉了,才知道原来要想省钱,是可以买旧书的。可能由于美国学生不怎么认真读书的缘故吧,他们的旧书都保养的很好,个别后进同学的书甚至能达到9.9成新,除了书皮有点磨损外,里面就跟从来没人翻过一样。
买旧书有2个渠道,一是从书店买,开学后按照老师的要求去书店找,一般新书旁边会摆一摞旧书,上面贴着Used(二手)的标志,价格一般是新书的8、9成左右;另一个渠道是从学生手里买,一般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后就有学生在学校的布告板上贴广告了,按照广告上的电话问问,然后约个地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行了,这样买的书价格大概是新书的7成。这两种渠道各有优缺点:从书店买的书肯定能用上,而且去书店看见了就买,不用费半天劲打电话。但这样,价格比私人的书贵一些。书店的旧书都是书店从学生手里收来的,一般给个半价也就很了不起了,然后加价出售,赚取中间的差价;从私人手里买呢,价格会便宜一些,但问题是你要看准了,确实是你的教授要求的那本,否则买错了没地方退就砸手里了。不管从哪里买,都要提早动手,否则有些课的旧书是很抢手的,眨眨眼的功夫就买没了,只好多花钱买全新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每学期期末注册下个学期的课后就去找教那门课的老师,问他要用什么书,然后马上去布告板上找找看,发现了就立即动手拿下。
发现这个方法后,我每学期的书费马上大幅度下降,买二手书可以省一部分(不但价格抵,还不用交税),把用过的书卖出去又能回来一部分。本来这样做挺好的,可有一个例外,也是世界上最最最最可恨的例外,就是前面提过的老师改教材了。这下好了,有旧书的卖不去,想买旧书的买不到,完完全全打破了教科书世界的生态平衡。
Day 34 地理课
从北京的大马路上揪住任何一个高中生,问他“地理”这个词英文怎么说,估计都能告诉你是“Geography”,很简单的一个词啊,大概初中就教过了,可我偏偏在这个词上出了一个大洋相。
前面提过了,选课的时候因为动手晚了,所以没什么好选的,急出一身汗好不容易看到一个认识的词“地理”,至少当时我认为那个词是地理,于是就选上了。当时的打算还是满不错的,能用英文学学五大洲四大洋的事儿也不错。
开学第一天也有我的“地理”课,老师上来也没什么客气的,直接开宗明义介绍本学期的主要内容。听着听着就觉得不对劲了,虽然不能完全听懂,但大概还能明白一些。地理咱学过呀,无法就是世界上这些国家、河流、山脉,大不了再加上点物产、气候什么的。可老师好像开始说到地下去了,说一些什么长条石、云母石之类的了。错了错了,彻彻低低的错了。再又一次核对了这门课的名称后,我发现这门课的英文名称是“Geology”,和地理这个词的拼写只差后面那么几个字母,翻译成中文也只差一个字,“地质”。完了完了,这下完了,真应了那句古话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本来想包揽世界的大好河山,谁知道一不留神给弄了个十八层地狱,咱学CS专业的修什么地质课呀,既无专业需要也无个人兴趣,将来聊天都用不上,整个一个三无产品。
当时是硬着头皮把这门课给啃下来了,好像还是一个A。其实对于这种选错的课,美国人早给学生准备好了变通的方法,只是我当年不知道罢了。如果您近距离观察一个美国学生选课的话,一定会被他的做法所感动:是人不是人的,明明修2门课都费劲的主,上来先注册个7、8门的,等开学了每门课都去试试,觉得太难了就取消掉一门(英文叫Drop),听着费劲的再Drop一门,看着老师不顺眼的又Drop一门。搞来搞去,等一个星期下来,可能只剩个3、4门了,修到期中考试前,感觉不对劲了,可能继续Drop,最后可能一学期只剩那么2、3门了,反正学校有规定,在开学后一个截止日期前Drop的课就当你没选。我说我选课选不上呢,全让这些兔崽子给占上了,害得我把地质课当地理课选。
地质课的教授是个有点水平的家伙,也是一个坚决的反对抽烟者,动不动就来一句“Stupid Smokers(愚蠢的抽烟的家伙们)”。头几次听见还真有点伤自尊,我抽烟花自己的钱,关你P事了?我还说你不会享受生活呢(孩子们不能学抽烟啊,否则你就是那些Stupid Smokers之一了)。虽然如此,但逐渐的我还是开始喜欢起来这门课了,主要是教授讲的好。
这个教授讲课基本上是自由发挥,可能也就有五分之一是课本上的,其它全是他自己的。比如说地质课上他告诉我们不能大规模的无限制的使用杀虫剂,为什么呢?比如说你们家里小强比较多,有小强爸爸、小强妈妈、小强弟弟妹妹、小强七大姑八大姨等等,反正是一家老少千八百只。小强们进进出出的影响了你的生活,于是你决定采取措施,买杀虫剂。一番杀虫剂下来,体质差一点的小强们都被你灭了,但总会有那么一些体质好的(也许是平时加强锻炼,也许是不抽烟的缘故)小强幸存下来。这些小强不但幸存下来,而且经过这场劫难后,对杀虫剂还产生了一定的抵抗能力。等这些小强繁殖出小小强们,你就需要用更厉害的杀虫剂去对付他们,几个回合下来,总有那么些小强能幸免下来,而且抵抗力越来越好,但可能你被你的杀虫剂给灭了,或者环境被污染了。这和不能滥用抗生素是一个道理,厉害吧,我在地质课上学的。
当然了,地质课不都是闲玩的,也有关于地下的。比如说,有一天教授问我们,知道曼哈顿吧?当然知道了,从校园的草地上就能远眺曼哈顿,我一直把这当成Queens College的一景呢。曼哈顿有很多摩天大楼,但为什么这些摩天大楼在中城比较集中(例如帝国大厦),下城有几个(比如说世贸中心),而中城与下城之间没有,上城也没有呢?嗯,确实是这样的,也确实没想过为什么。教授开始得意的坏笑了,告诉你们吧,这是由曼哈顿的地下地质结构决定的。如果我们把曼哈顿从纵向切一刀,一直切到地下,就能看出来在中城的一大块地方和下城的局部,地下的岩石层距离地表很近,这样建筑物的地基就能很容易的打在岩石层上,能承受更多的重量;而其它地方的岩石层埋的很深,地基不好打在上面,当然不能盖很高的房子了。下次你有机会看曼哈顿的侧影的时候,相信你会发现曼哈顿的这个建筑特点,相信你会想起我在地质课上听到的这个故事。知识就是力量啊!什么是知识,就是你知道的事儿。
Day 35 美国人教我微积分
思想斗争了很久,一直拿不定主意是否应该好好写写我在美国是怎么学微积分的。不敢写就一个原因,我不是搞数学的,万一出个什么幼稚的错误就怡笑大方、早节不保了。可是架不住这个题目太有诱惑力了,我当然不是指微积分这门科学很有意思,主要是想说我在国内也学过微积分,可压根儿就没明白过是什么东西;而在美国我终于粗通了,而且在班里成绩巨好(只是成绩好,但还没有达到成为数学家的程度)。回想那时,一到考试临近,那些对数学一窍不通的大批黑的、白的、不黑不白的学生就要向我请教,一直到现在我仿佛还能看到他们把我惊为天人的那种充满崇拜的眼神。我甚至能从他们的眼神里读出他们的心里话:“你看看人家那个脑子怎么长的?这么难的学问到人家那里就象个小玩意儿。”没错,他们的眼神就是这样说的,而且有些女性同学的眼中除了崇拜外,好像还有点别的什么意思。
微积分是什么呢?如果你想骗人的话,就可以引用下面这段话:“微积分学是数学的一个基础学科。内容主要包括极限、微分学、积分学及其应用。微分学包括求导数的运算,是一套关于变化率的理论。它使得函数、速度、加速度和曲线的斜率等均可用一套通用的符号进行讨论。积分学,包括求积分的运算,为定义和计算面积、体积等提供一套通用方法”。
上面这段话是我从国内的教科书上找来的,读了很多遍,发现说的全是正确的,没有一个字不对;但仔细琢磨一下,又发现好像什么都没说,其实不是这段定义的问题,关键是解释定义的人的问题。
来看看国内的老师是怎么教的呢?通常的规律是首先要告诉你学好这个叫微积分的家伙的重大意义,一般来讲,听完这个重大意义后你就会觉得热血沸腾了,似乎会了微积分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了。重大意义后面应该是一个公式或者定理了。公式或者定理都是很有用的,但问题是中国老师一般不讲这些东西在实际生活中的用法,而是教学生们怎么去证明这个定理。每次一到这个步骤我都会犯晕,为什么要证明这个定理呢?那些搞出这个定理的家伙们都应该是高人啊,所以这个定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退一万步讲,即使定理出了问题,老师您也是高人呀,你证明它错了,然后告诉我们不要用不就行了?如果您能证明他是对的,那么告诉我们它能用不就行了,干嘛非让我们也要去证明呢?要知道,有的证明题要写个2、3页才能搞出来的。
我的美国数学老师采取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上来完全不提微积分这个词,好像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微积分这回事儿一样。前面我们也提过了,第一节课上来先从Domain和Range来(定义域和值域)。给个非常简单的小方程,然后告诉大家怎么判断这个方程的定义域和值域。对于定义域和值域的重要意义,老师是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表示的。比如用年为单位来表示你的年龄,如果你是个正常人并且这个星球上的科技水平近期没有什么突破性进展的话,定义域应该是在0到150之间;那么如果用天来表示呢?就是从0到150乘以365,也就是说你一辈子最多活这么多天。通过这些浅显的例子,就连那些一点数学天分的美国学生都可以有点数学的感觉了。
数学课开学的头几个星期就这样在Domain和Range中渡过了,我除了学了这2个新英文词以外,唯一的收获就是听力提高了不少。之所以这样,第一个原因就是老师讲的太慢了,太清楚了,清楚到你都明白以后她还要帮你再搞瓷实一点。另一个原因就是题太容易了,容易到我认为如果我认真做的话就是对自己水平的一种侮辱。就在我自己沾沾自喜,以为第一学期的数学课无非如此时候,老师逐渐把话题转入了变化率。这种话题的转化是如此自然,以致于我到现在也想不起来老师是什么时候,用何种形式改变话题的,但结果是,当我意识到话题转变了的时候,话题已经转变了,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并且我并没有感觉难度的大变化。
所谓变化率的问题,其实就是导数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老师使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讲解如何求一个方程的导数,具体一点就是求一条曲线在任何一点的切线。讲解的过程早就忘记了,唯一记得的是老师试图让我们了解当初牛顿的思路是怎么一步一步形成的。牛顿,也就是那个被苹果砸破脑袋后,各种定理、定律就源源不断的从伤口中涌出的家伙,一直被我归入超人的类别中。在我最初的科学意识里面,牛顿生来就是玩儿学问的,他一生下来就应该坚挺昂阳的站在那里,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大声宣布:“天上天下,为我独尊”,那些伟大的定律只能由他来发现。
老师的讲解彻底打破了所谓“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老师的介绍中,牛顿只是一个凡夫俗子,和我类似的普通人,象我们大家一样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唯一不同的是,牛顿碰到问题后和困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对问题进行了科学的、系统的分析和思考,一步一步的前进,最后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发现了解决相似问题的一整套方法。通过老师对这段历史的还原,我发现微积分的基本原理原来是如此简单,只要你能设想把一个东西分割到无限小,让这个东西消失,然后再把这些无限小加起来,让这个东西还原就行。如果当初牛顿偷懒了,没准我哪天高兴了也能搞出来。原来平常人和伟人之间的差距是如此微小。
我一直认为数学就是应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算数问题的,我的微积分老师充分领会了这一精神。每一个公式,每一种方法,每一个定理,无不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中引出,又返回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中去,从来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证明。比如说:有一堵墙和地面垂直,一个长N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如果这时梯子顺着地面和墙面往下滑,在某一个时候,假设我们知道梯子靠在墙上的一端距离地面M米(M小于N),这时这一段往下滑动的速度是S米/秒,那么在这个时刻,梯子在地面上滑动的一端的滑动速度是多少呢?我现在可以轻易解答这类问题,有资格稍微得意一下吧。
每一个好学生最得意的时候都应该是在期末考试前,因为有很多人在你边上巴巴的请教你。你态度不好不要紧,他可以陪着笑脸;你英语不好不要紧,他可以用心猜你的发音。总而言之,就是你终于有个机会趾高气扬的炫耀你的学问了。为了显示我数学功夫的高深,对于很简单的问题,我总是先一口说出答案,然后再慢慢告诉他们是怎么来的,让他们以为我就是一台山寨人肉版计算机。
中国有句老话,叫好心得好报,由于考试前坚持不懈的帮助后进同学,我得到了一个惊喜,是什么呢?这里有4个备选答案大家可以猜猜:1)得到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2)获得全额奖学金,3)获得纽约十大杰出青年提名,4)以上答案都不对。
对于一个学生的最终评价还是要用分数来说话的,因为我严格贯彻执行了不管是作业、测验,还是期中、期末考试都得满分(个别98、99也当满分计算)的政策,我这门课的最终分数是A+。虽然A+对于GPA的影响和A是一样的,但据说只有当老师不知道还能用其它什么方式来表达对你的赞赏的时候,才会使用这一招。其实,在我心里,我也只能用取得一个A+来表示对老师的感激,毕竟,能把微积分教明白的老师是不多见的。
Day 36 饮料
打工挣钱和学习一直是我本科学习阶段的主旋律,打工是为了挣到足够的学费,然后以交学费的形式把攒下来的钱花出去,当然,成绩一定要好才对得起自己。这种两点一线式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我的生活习惯,以至于在后来某一个伟大的日子里,当我终于拿到了我梦寐以求的,也是我一生中第一个高等教育文凭的时候,我都还没能缓过劲来,因为在我拿到学士学位的第二天清晨,我又开始看书了,并且想着要不要乘那个暑假能多打几份工、多挣点钱。
生活是单调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摆脱生活中的琐事,吃喝是必须的,定期给家里写信和打电话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对来说,纽约的生活成本比其它城市要高一些,但这个高主要体现在住房上。就象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一个小小的阁楼要2、3百块一个月,一个干净、干躁的半地库可能要3、4百块;要想租一个正经的单元房可能要6、7百块甚至更多,对当时的我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和房租相比,吃喝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如果只是要维持一个简单的生活,并且又赶上在餐馆打工的话,我甚至觉得吃喝好像都不用花钱。
刚到纽约的时候,我对日常饮料的认识是相当浅薄的,茶就不用说了,咖啡只知道速溶的,其它饮料可以说用一个手就能数过来我知道的名字:无非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七喜、芬达。到美国的超市一看,哈哈,开了眼了,原来饮料是可以有几十种的,可以摆满几排货架的。
先说汽水类的,上面讲的肯定有,除正常口味外,每种可乐外加上一种Diet的,好像我们叫健怡可乐。第一次尝到健怡可乐是在莫妮卡家,她们家的人都有点偏胖,所以家里面的饮料都是Diet的。第一次喝的时候不知深浅,人家问我喝不喝,渴了就喝吧,反正Diet这个字不认识,只看得懂可乐,是可乐就喝。满满倒了一大杯,喝了第一口就后悔了,什么啊,说甜不甜,说涩不涩,透着一种空虚和自我堕落的味道。满满一大杯也不好意思浪费了,硬着头皮灌下去,然后心里暗骂莫妮卡,您自己怕胖,不得已喝这个鬼东西也就罢了,对于我这么个苗苗条条、玉树临风的也上这道菜,真是有点毁人了。但话说回来,也不能都怪人家,谁让咱英语不好呢,瓶子上明明写着Diet,回去一查字典终于明白意思了,不但明白,想忘都忘不了,On Diet就是节食的意思。看来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才是学习战争最有效的手段,革命老前辈们真是了不起。
美国汽水不但牌子多,而且口味多。每每一个牌子给你来N个口味,常见的是桔子、草莓、苹果、桃,还有什么芒果、樱桃、蓝莓,再加上一些根本没听说过的但据说也属于水果的东东,反正千奇百怪、漂漂亮亮一大排。夏天喝汽水很解渴,尤其是加上一大堆冰块,但据说多喝了对身体也不好,所以要有节制。表哥很早就告诉过我,要想身体好的话,就要喝果汁,尤其是橙汁。不单要喝,而且要大口大口的喝,要把果汁当水喝,这样才能补充足够的维生素,才能不生病。在我的经济条件容许以后,我一直遵循这个教导,说来也怪,读一个学士下来,好像还真没什么大毛病,最多就是那么一、两次偶感风寒,一天两天也就过去了。
果汁也有门道。第一次买果汁光顾选便宜的,也没有注意仔细看看文字,选了价格最低的,上面印着橙子的就买。回家一喝不对劲呀,一是看着稀里光当的,二是橙子味道很淡。拿过盒子仔细一看,明白了,买的不是果汁,是果味的饮料。果汁是Juice,饮料是Beverage,人家盒子上面饮了一个大大的Orange(橙子),然后在后面小小的写上Beverage,难怪便宜呢,是橙子口味的早餐饮料。
真正的果汁有两种基本生产方法,一种是先把果汁榨出来,然后蒸发掉其中一定比例的水分,也就是把果汁浓缩一下,然后再运输。等运到各地以后,按照榨出来水的比例再把水加回去,最后装盒销售,这种果汁叫From Concentrate。大概是因为经过浓缩后运输的,运费相对便宜的缘故,所以这种果汁一般也比较便宜。另一种果汁省略了那个把水拿出来再加进去的步骤,果汁榨出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种果汁叫Not From Concentrate。不管是不是经过浓缩的,人家盒子上都饮的清清楚楚。国内现在也有了几种比较有名的果汁品牌,但我找了几次,也没发现那种上面告诉你到底是不是浓缩的。虽然没找到明确的文字,但我相信我知道答案,我的答案应该和您猜的一样。
因为在加工过程中少了那两道折腾,所以很多人都说浓缩和不浓缩的果汁口味不一样。一开始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儿的时候也没有感觉,后来明白了其中的秘密以后,特意留意了一下,好像还真有点不同,没有经过浓缩的果汁在果子的清香味道方面好像更浓一些,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
不经过浓缩的果汁价格一般稍微贵一些,这个时候就是考验你购物技巧的时候了。为了宣传,美国的大小超市都会经常定期印一些海报和宣传材料(英文叫Coupon),上面一般表明几种特价商品,然后散发到临近的社区,吸引大家来购物。在这些特价商品中,可乐、果汁、餐巾纸、食用油等都很常见,只要选对了日子去买特价货,省个三、四成不是问题。在我不会看Coupon的时候,一般是什么时候想喝了就去买,反正挑最便宜的就完了。那个时候,一般便宜的果汁也要2块钱一盒,不经过浓缩的要二块九毛九左右;可乐一般是九毛九一大瓶。后来知道看Coupon了,等到有减价的时候再去,可乐变成六毛九了,浓缩过的果汁可能只有九毛九或者一块一毛九,没浓缩的果汁一般也就是一块七毛九了。这时候最好一次多买点,能喝到下次遇见减价的时候。最夸张的一次是,看见那种最好的佛罗里达产的没经过浓缩的果汁减价,只要九毛九一盒,当时就疯了,人家一次一个人只让买四盒,为了能多买点,我不惜排了4、5次队,幸好那时候已经买车了,要不真不知道怎么拿回去。
Day 37 化学课
对于第一学期的所有课来说,最简单而又最让我头痛的非化学课莫属了。
说它简单是因为,我猜大概美国的初中和高中里面可能压根儿就没开过化学课,大学的入门级化学课简直容易的一塌糊涂。买到书一看我就乐了,前言从什么是化学开始讲,照样是以美国式的生动和贴近生活开始,图文并茂的告诉你柠檬为什么是酸的、盐为什么是咸的、洗洁净为什么能去油污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化学的事儿。
在这个部分,我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查字典知道并记牢所有涉及到的英文词。讲了2个星期以后,内容才渐渐步入正题,开始讲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这些东西我早在初中就都倒背如流了,所以,上化学课对我来说纯属英语听力练习。上课听不太懂也不用太着急,教这个课的老师是个比较年轻的白人女教师,大概因为年轻,或者我猜才开始教书没多久,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路数,讲课一律按书本的顺序和内容来,这简直太便宜我了,实在听不懂下课了慢慢翻书就解决了。
照例,按照美国人的规矩,对于一个资质普通的学生,如果你想在一门课上拿A,那么上课一小时,你应该花二个小时课后复习和消耗课上的内容。我的课余时间是相当宝贵的,要打工、要练习写作、要研究研究地理,要做做微积分的习题,当然没有正经时间来顾这门简单的了,所以我一般选择在午夜左右来搞化学。因为我那时还在洗衣店打夜班的工,每天十一点以后就没什么人了,这个时候就是我复习化学的时间,主要是解决化学中的语言问题,偶尔有几个顾客打扰一下也不要紧,反正不存在什么打断思路,处理完了回来继续背就是了。
对我来说,化学课要命的地方是上课的时间:每周2次课,都是早晨八点开始。我们可以计算一下在那2个早晨我是多么的痛苦:洗衣店的工2点结束,有的时候有个把顾客稍微耽误耽误就奔2点一刻了,骑车到家平均是二点四十;累了一天冲个澡不算过分吧,那就是三点了,要是饿了再吃一口,然后准备一下第二天上课的书什么的,就到三点半了。通常这个时候除了睡觉已经没别的想法了。当初看电视剧好像王启明累的在浴缸里睡着了,差点淹死;我没有那个福气,因为我住的地方只有淋浴,但我想我入睡的速度应该不比他慢,通常是关了灯在往下躺的过程中就着了,抓紧时间吗,要从点滴做起。
八点上课的话,最晚七点一刻也要爬起来,抓几个煮熟的土豆或者面包片放在书包里当午饭,然后拿2个在手上当早饭,就一路杀奔学校去也。路上边骑车边看风景边啃土豆,等到了教室,早饭正好完成。上课就有点困难了,听半个小时以后迷糊劲准上来,很多时候就那么抬着头半睁着眼就过去了,只有手上还下意识的在本子上做谁也看不懂的笔记呢。最可恨的是那种困劲儿是发自内心、来去无踪的,每每当我意识到我困了的时候,肯定已经睡着了,一点预防措施都没有。这样可不行,一是怕万一漏掉什么重要的地方,二是算一算咱亏呀:一个学期就那么十几周,按照学费除下来,一小时的课要交几十美金学费呢,钱都交了就不能忽弄了,这是一个很严肃的经济问题。
为了好成绩,为了对得起学费,想办法吧。第一个办法很简单,每隔十分钟使劲摇摇头、看看周围、想一想昨天晚上赚了多少小费,让自己精神一下。最初两天有用,可很快就失效了。再想,中国人的创造力应该是无穷的。第二个办法残忍一点,每隔十分钟掐自己的腿一下,而且是认真掐一下。这个办法失效的更快,首先是掐几下以后就下不去手了,再就是很多时候迷糊的忘了掐自己了。再想吧,用心想,想想还有什么能提神的。咖啡和茶买不起,而且估计喝了也没用。辣椒好像便宜又管用,但不敢用,万一哪下子辣大发了,总不能面红耳赤的在课堂上乱蹦吧。想来想去,总算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咱们用柠檬,这个东西咱负担的起,又提神又能补充维生素C,就是它了。花一块钱买了六个柠檬,上课稍微感觉不对就赶紧来一口,平均一个柠檬能用2节课。这个办法还是相当不错的,起码在几周内暂时解决了我的问题,可几周以后对柠檬也有点迟钝了,不但一口顶不了多长时间,甚至有几次柠檬都掉到地上了我也没发觉,上个早晨的课真有点太不容易了。期末考完试那天,我终于松了一口气,而且以后再也不敢选一大早的课了。
工夫不负有心人,我的4个学分的化学课也来了个开门红,一个A+。这个A+的含金量应该是相当高的,每次作业的成绩都是满分,除了一次测验以外,其它大考小考都是满分。唯一的一次测验不是满分是因为看错了一个单词,试卷上问酸的反面(anti-acid)是什么,Anti是“反”或者“对立”的意思,要是中文就没什么了,当然是碱了。偏偏我那个时候有点轻敌,随便扫了一眼,把Anti看成Ant(蚂蚁)了,既然是蚂蚁和酸,应该就是蚁酸了吧,那就是酸了。就这么一疏忽,第一次测验来了个98分。估计老师盘卷时候也的纳闷,这么个好学生,多少难题都如履平地了,怎么这么个最简单的倒不会,难道是故意买个破绽?
Day 38 GPA的计算
按照语法来说,“留学生活”这个词组应该写的是生活,而且更确切的说是写留学的生活。那么既然是写留学生活的回忆录,还应该在内容上多向关于留学的信息靠拢,多介绍关于学习中碰到的事情。其它的可以写,但应该是配角、是陪衬,否则不是写成纽约地理,就是纽约历史,或者纽约交通等等,而写这些并不是我的本意。这是我的理解。
美国的学习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一个词是GPA。比如说大家谈起彼此学习成绩的好坏,一般就问你的GPA是多少;申请学校的时候,你要告诉人家你上一个学位的GPA是什么,或者学校会告诉你人家要求申请者的GPA最少是多少;找工作的时候,很多雇主也会搂一眼你的GPA,从而考查你的学习成绩如何(当然,多数雇主只会把GPA做为一个参考,人家更注重的是你能干什么,是你的经验)。我本科的GPA应该算比较一般,只得了个3.2,所以申请研究生的时候对我帮助不大;但我研究生的GPA还是很拿得出手的,3.93。因此我写履历的时候,总是特意把这个GPA写在开头,让行家对我从一开始就有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觉得咱至少是个好学生,然后由此类推,当然会是个好雇员了;最后的结果是,雇用我。
既然GPA这么重要,那么GPA到底是什么呢?又该如何计算呢?我听到过几个版本,好像是不同的国家对GPA还真有不同的算法。我从来没有尝试过这些不同算法之间的换算,还是简单谈谈我所知道的美国GPA吧。
说白了,GPA就是你所有修过的课程的平均分数。美国教授打分是按A、B、C、D、F来打的。一般来说,100-90得A,89-80得B,79-70得C,69-60得D,再低了就只能得F,也就是不及格(Fail)。除了特别注明以外(比如说重要的专业课至少要得C或者B),如果你一门课的分数落在ABCD里面,那你就算通过这门课了;如果不幸得了F,那就只能重修一次了。有的教授打分好像更仔细一些,有时候要搞个特别的,例如我的微积分得了个A+,有的课来了个B-,但计算GPA时,A+就是A,B-就是B,这些加减号对于GPA的计算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计算GPA的第一步就是搞清你的课得的是什么分。除了这个ABCDF以外,起作用的就是每门课的学分。本科阶段的课程一般是3个学分一门课。前面我们提过了,3个学分通常意味着你一星期要上3个小时的课(同时也意味着,如果你想拿A,一般每星期课外要花6个小时在这门课上)。但有些课程比较难,每星期的课时数比较多,比如我的微积分课,每星期上4个小时的课,那么这门课的学分就是4。对我比较有利的是,这种4个学分的课一般都是数学、物理、化学课,而我继承了中国人的光荣传统,在这些课上基本都是A,所以对我的GPA非常有利,不是一般的有利,是大大的有利。
知道了以上2点,我们就可以开始计算GPA了。现在以我第一学期的成绩为例,来做一个计算GPA的练习。我第一学期一共修了4门课,学分和成绩分别是:微积分,4个学分,A;地质课,3个学分,A;化学课,4个学分,A;写作课,2个学分,B。这样看来,我的GPA应该是这样算出来的(x代表乘号, /代表除号):(Ax4+Ax3+Ax4+Bx2)/总学时数,在上面公式中,总学时数是13,即4+3+4+2。好像可以了,但学过基本四则运算的人马上就会看出来,除非我们知道了上面公式中的A和B的具体数值,否则是得不出一个具体的数字的。现在来说说ABCDF所代表的具体数值:A是4,B是3,C是2,D是1,F是0。把这些具体数值代入上面的式子中,就可以得出我第一学期的GPA是3.85。到第二学期结束时,把我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所学的所有课的课时和成绩代入上述公式中,就能算出到第二学期结束时,我的GPA了。如果有一门课第一次修的成绩不好,比如说是C,为了你的GPA,你也可以重修,重修后GPA会按第二次的成绩计算,不受第一次的影响。
当我学士毕业时,我最后的GPA就是所学的40几门课经过上述公式计算的结果。从上面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门学分高的课,如果能拿好成绩,那么对于GPA的帮助是很好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如果课程很多的话,很少的几门好成绩或者坏成绩不足以对GPA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这点看,GPA应该是一种比较公正、合理的算法了。当然,这种公正和合理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就是诚信。如果在一种体制下,你送几条好烟给学校的某个人,然后他就能随便让你自己写个成绩单并给你盖章,那这种GPA就无异于儿戏了。
Day 39 文具
回想当初出国的时候,考虑出去以后什么都要用美金买(那时候似乎美金还是奢侈品),带的各种东西可谓无所不有。衣服从里到外四季都有,怕自己上学跟不上,关于专业的辅导书买了十几本,各种字典几本,加上毛巾、牙膏、香皂等日常用品,硬是塞了满满几大箱(为此托运行李时候还多付了钱)。尤其是文具,不但钢笔、铅笔、圆珠笔一大把,而且白纸、信纸、各种尺寸的笔记本一大摞,以为这样就能在国外把美金省下来。现在回想起来,真是犯了一回傻,因为很多东西都没用,或者说,很多东西美国的要比中国的便宜,并且质量要好的多。
在上述的这些东西中,最没价值的就是书和文具。就像前面介绍过的,人家是每个老师决定自己所用的教材。我带的工具书不但内容和学校要求的不符,而且全是中文的。有本技术字典吧也是摆设,上课老师给你讲明白了,你回去用英语记住就行了,反正是第一次学,记个陌生的中文词和英文词应该没太大的区别。考试也是用英文考,何苦要翻译成中文然后再往回翻呢?况且也没时间什么都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所以说对于我的专业-CS来说,技术字典完全不用带。当然一般的字典还是需要的,但也不用太多,一本大而全的加一本能随身携带的就足够了。
美国的文具虽然要用美金买,但我认为换算过来还是比国内的便宜。拿笔来说,钢笔是绝对没机会用得上的,圆珠笔在文具店卖一块钱好几根。我有时候习惯用铅笔在书上写写画画,花一块钱买根自动铅笔够用几年的了。美国的所有文具中,最让我喜爱的还要算是纸。虽然这是我们的四大发明之一,并且从小到大不停的用,但只有到美国后,才知道纸原来可以造出这么多种,造的让人这么爱用。
做为一个学生,常用的是活页纸,基本原因还是省钱。用活页纸的好处是用多少就往夹子里面夹多少,一个学期过去以后,夹子还可以下学期再用。当然各种规格的笔记本(纸本子)也是应有尽有,但价格相对贵一些,而且一个本子如果使不完,下个学期也不好接着使了,所以通常不用笔记本做笔记。活页纸的价格是极其便宜的,一些大的文具专卖店在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都有特价促销,在这个时候去,通常花十几块美金就能把一个学期用的文具购置齐全了,当然是指比较节省的那种采购。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也是拜窦大哥所介绍,发现有一种八开大小,黄色带横格的本子也非常好用,主要是那种纸质非常好,摸起来厚厚实实,写起来非常顺笔,在这种纸上写字,怎么感觉都透着一种有学问的劲儿。
等到快毕业的时候,对纸的认识就更一步加深了。为了帮助应届毕业生找工作,学校里面每年都会安排一些专门的讲座,告诉你工作怎么找,履历怎么写,找工作的信怎么写等等。在这些介绍中,有一节就是专门讲纸的。老师告诉我们,对一些你认为非常适合你的工作,最好不要发电子邮件,因为显得不那么正规。要想搞得象那么回事儿,就要用传统的信寄过去。每封这样的信至少要包括3个部分:一封说明你多么适合这个工作的求职信,一份履历,一个信封。当然,如果你还能拿到某个教授热情洋溢的推荐信,那就再好不过了。
这些信不能用一般的纸、信封和打印机来做。首先必须用激光打印机打印,因为喷墨的字的边缘不是那么Sharp;其次就是信纸和信封,老师要求我们去文具店买那种最好的信纸和信封,并一再强调在这个时候是不能小气的,因为任何一个公司的人事主管每天都要接到很多求职信,通常他们在筛选第一轮时,花在每封信上的时间可能也就十几秒钟,要想不在第一轮中落榜,除了履历内容上的一些技巧外,就是让你这封信与众不同,而用比别人好得多的纸就能在这方面起到很好的效果。
到文具店一看这些纸的价格就傻眼了,平均一张纸要5毛钱,一个信封要5毛钱,如果加上打印和邮票,一封信的成本就要一块五美金,简直是天价了(那时候国内寄平信好像才几毛钱人民的币)。但话说回来,那些纸和信封质量也真不含糊,厚度有普通打印纸的2倍,上面印着淡淡的花纹,对着光还能看出类似水印的纹路。这种纸别说打印普通人的履历,按我的意思拿来印国书也够格的。
美国理科学生离不开的一件法宝就是他们的计算器。按照我的观念,计算器无非就是做个加减乘除,能乘个方、开个方就够用了,再有点记忆功能或者能算几个函数就被归入高档货了。再看看人家美国学生的计算器才知道自己孤陋寡闻了,原来人家那个上面有个大屏幕,能算微积分的。输入一个微积分的条件,计算器就能把数值或者需要的曲线、切线表示出来,太Cool了。计算器虽然好,但考试时候是不能用的,老师只是让大家把它做为一种验证自己答案的工具。很多美国学生不听,用计算器来做作业,结果是作业做的又快又好,可是一到考试就完蛋。刚开始很看不起这些美国学生,但工作以后观念逐渐有所转变了。比如说在工作中,如果有一些非常复杂的微积分问题,老板是不会关心你如何得到答案的,关键是你要最快的得到一个最正确的答案,中国可以自己算出来,美国学生保证会用计算器按出来,比中国学生又快又好。从这个角度看,有时候那种善于使用工具的懒也不全是坏事。
相关推荐:
新年伊始,听说有好多同学声称自己去年的读书li...
不知是不是因为今年疫情的缘故,总觉得时间过得...
2020年即将过去,本年度的【好书荐读】系列也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