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区> 留学选校> 美国加拿大> “保底”校不再安全,2018年申请者需调整策...

  上周末,加州大学放出offer以及看起来比较诡异的录取数据让人摸不着头脑,好像近些年来美国大学的口味越来越难捉摸了。面对越来越多的申请者,尤其是亚洲标化考试频频作弊以及族裔限制,美国大学是越来越小心、敏感而多疑,申请者则越来越紧张、迷茫而抓狂。

  这一申请季尚未尘埃落定,准备明年申请的同学和家长都开始着急了,近年来的申请有哪些变化,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回顾近年来申请状况,有哪些现象值得关注?

  1、申请录取率持续降低。一个申请季下来,我们不难发现,也必须承认,今后的申请会愈加激烈。八所常青藤盟校+斯坦福+MIT,除了布朗,录取率今年全部都在明显下降,而申请人数基本都是大幅增加的,录取率全部都在14%以下,最低的斯坦福竟然是4.69%,以至于著名评论人Frank Bruni在纽约时报上认真地写了一篇讽刺文章拿斯坦福开涮,宣称其今年新生录取率为0,没有录取任何一个学生,批判名校以拒绝越来越多的学生为傲。

  2、顶尖申请者的结果不再容易预计。往年我们会听到一些关于某优秀学生被其申请的绝大部分顶尖学校录取的消息,或者某申请者大部分甚至八所常青藤或斯坦福、MIT全录取的,但是今年,这样的案例凤毛菱角。录取中的各学校的主观因素、特殊情况的影响在增加,那些原来客观的分数、GPA、活动、文书等等都不再完全可预计了。

  3、顶尖或优质学校愈加依赖于他们所熟悉的学校或者传统feeder school(这是公开的秘密),使得其他新学校或者不知名地区、没有专业人员(如升学指导顾问或咨询室)对接、没有稳定持续升学指导的学校的情况会更加挑战;在申请领域,高中要混个脸熟、得到专业认可也很关键(当然首先是这所学校在认真办教育)。

  这个在标化考试越加不靠谱、简历、成绩单扑朔迷离、文书天花乱坠的背景下不难理解,哪个学校都不愿意拿自己大学的学术质量冒风险,宁可保守、不愿冒进。更为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一些名校为了保证他们录取学生的多样性(以四年本科学业阶段整体来考量而非当年),也是为了平衡,同时在海量申请者的压力下,或许会有意无意地每年将录取倾向性放在不同地区(在同一国家内),比如内地的南方、北方之差异。

  4、“保底”校不再保底和安全。大学出于对入学率yielding rate的考虑,更加在乎申请者在录取后是否真正考虑入学。一个学校对于申请者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是没有疑问、完全“应该被录取”的,也不再稳妥,不少大学特别是不那么知名的学校、甚至是知名大学但恰巧处在某些分水岭的学校,在前些年吃了不少他们认为非常“合适”且优秀的申请者的苦,录取了不少,来得却不多,达不到正常入学率,使得大学最终手忙脚乱,不得不从waitlist中再大量录取,“多情总被无情伤”。所以这些大学在录取学生时会更加慎重,难免杯弓蛇影,宁可“错杀”、不愿再重蹈覆辙。

  5、靠广撒网、盲目多递交申请无疑是“瞎猫碰死耗子”的做法,并不可取,而且还越来越不容易碰到“死耗子”了。大多数申请者本人、父母或者机构都在紧张的压力下愿意采取不惜多花申请费、多申请学校来增加自己的录取几率,往往是多申请冲刺学校和保底学校,两头求多、求保险,今年这个策略似乎越加不太管用:越是多申请,越不会在各个学校上用心研究,也越不能把握每所大学申请的特质,而大学却越来越小心、敏感而多疑,盲目增加的学校申请无疑不过是随意放出去的直钩鱼线,难以乐观。

  6、加州大学的申请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和不确定性(整体申请即如此)。单独说明加州,是因为加州大学九个本科校区现在明确限制州外及国际学生比例的就是伯克利和洛杉矶两个校区,其他校区在今后是否会宣布继续跟进现在不得而知,但是我们从加州大学去年宣布的于今年开始增加本州学生录取位置的政策就不难揣测,州外及国际生的申请将更为艰难。要知道,今年加州增加10000名本州学生招收位置,而今后两年还要继续分别增加5000位置。

  根据以上的现象及观察,新的一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认真审视自己。

  这是老生常谈,大学申请其实是从了解自身开始,真正好的留学申请规划和指导都是从了解申请者本人的背景、性格、成长等各方面因素开始的,不妨做做personality type即性格测试,专业及职业倾向测查,对自己做一个评估,在此基础上再做学校的了解和研究,遗憾的是很多人都会忽略这些基础的、“软性”的准备,只顾着刷分(就像你把运动前的热身都省了,也就很难保证运动中不受伤);要想申请到理想的学校、要想选准对路的学校,就应早开始做基础准备,不要一上来就要求按分数、按排名挑学校。

  了解自己、选对学校不是为面子好看,也不是完全不顾排名,是为了今后能让自己对于适合自己的学校类型、氛围以及特点有更为准确的把握,是为了确保今后四年在大学既能愉快又能成功。

  2、从兴趣及专业出发。

  许多人信奉热门专业、信奉所谓的好就业、好挣钱的专业,其实所有这些都是整体而言,具体到个人,还是要有兴趣和热情;作为申请者,应该有《优秀的绵羊》一书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所说的,不要只做精英教育中的“优秀的绵羊”,只知道努力竞争、积极争取、追逐光环,一味地随大流,却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勇气做不一样的选择。

  如果你喜欢创新、对于创业有激情,可能你去Babson College就远比去达特茅斯、布朗要更合适,如果你喜欢视频游戏设计,可能你去University of Utah就比去哈佛、耶鲁更有意义;世间当然无绝对,但是却不难发现合适和意义所在。特别希望所有家长、老师都能看清楚身外的一些东西,别让这些干扰孩子的申请,给予孩子更多鼓励和信任。

  3、认真老实地做好学校研究和调查。

  了解大学与了解自我对于申请者来说一样重要,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详细认真的了解大学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进而提高选校的准确性和录取的成功率。录取率的下降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的某些标准如标化分逐年提高不假,但是另一方面也和大量草率申请者的涌入有很大关系,这一个分析和陈述也刚好能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下面第6点要讲到的思考和策略。

  4、做有特色的申请者。

  国外大学尤其是美国大学总在强调全面发展,所以许多申请者绞尽脑汁来想增加自己简历的丰富性、多样性,希望既包括学术型活动,又包括领导力活动,还有义工服务等,其实很多人都忘记了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申请者应该重点突出或者有个人优势,所谓全面发展只是总体上不希望大多数普通申请者过于偏废。所以,申请者应该尽早分析和了解个人的底子,问问自己内心真正的兴趣和热情所在,再来选择合适自己的活动或者实践,千万不要随大流,淹没在众多乱七八糟活动中看不见个人特色。

  有的人专心做杂志,有的人重点做社团,还有人在竞赛中表现天赋,另外也有人就是关注自己的学校、社区而努力为之做一些改变和贡献,这都是可以的;不过要明白个人兴趣和活动的区别,还要反思自己从所有经历和活动中获得的成长和提升,多想想how to stand out和make a difference。

  5、做有人情味儿、真诚有心的申请者。

  申请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关注申请的各种细节,也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耐心。留学申请难度在增加,申请者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同时,任何一个大学即便是常青藤大学、威廉姆斯、爱慕斯特等顶尖文理学院也都面临比以往更加挑战的挑选难度,申请者高度相近、辨识度下降,新兴的学校、课程层出不穷,各种需要考量的因素交织。

  如果你能想到这一层,关注和每一所申请学校的互动、沟通,表示出对每一所认真考虑的学校的兴趣,这不仅对于申请者自身有好处,对于大学来说也是非常欣赏和乐于见到的。通常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认真考虑一个学校,即使最终申请了、也大约不会去,所以这个过程中对于大学的来访、各种信息也不会怎么关注,不怎么跟招生官互动(邮件、社交媒体等),大学招生官也大约能体会出申请者真诚与否,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浪费机会录取你呢?

  不要仅仅对梦想校投入时间,每一所你要申请的学校都是需要你照顾的“孩子”,都应该花心思。要做一个真诚有心的申请者,要有人情味儿,记得感谢大学招生官的来访,记得积极参与各个层次学校(你的申请学校很难只有一个层次)的互动活动(招生说明会),记得认真和你的升学指导顾问或咨询师合作,记得多和你的推荐信老师沟通并感谢他们,记得多抓住机会去锻炼和展现自己,如果你能让所有你申请相关的因素和人都能感知到你的用心,那么这些周围的力量和人都会自然而然、有意无意地在帮你、助推你的申请,很多时候结果也就水到渠成。

  6、减少盲目申请数量。

  没有“保底”校再是安全的,也就意味着申请者要认真对待每一所挑选申请的学校,我不想说要像对待梦想校一样认真,事实上,很多申请者对待梦想校只是口头上说得勤,既没有那么高标准去严格要求自己,也没有认真投入去分析和了解学校,很多时候都只是冲着声望和排名而去。

  这里说认真对待,包括认真分析每所学校的详细情况,问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申请这所学校?为什么这所学校适合我而我也适合这所学校?不要只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文书。你需要站在招办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招生官自然想在大量的申请者中发现真正了解和爱他们学校(也就是成绩达到要求且最有可能选择该校入学)的候选人。所以,如果没有做好长期、充分的调研和准备,一般不要去盲目增加申请学校数量,不过是碰运气的做法,自然成功率不会太好,大家就会感觉“申请更难”了。

  7、重视早申请、特别是有绑定约束力的Early Decision(ED)或EDII。

  在条件允许前提下,提早做好选校的功课,综合分析,可以尽早确认ED校,当然绝不勉强,毕竟一旦录取、没有其他选择。众所周知,由于ED有约束力,所以大学的确会倾向于从这群申请者中选择靠谱青年。这一做法的重要前提有:

  第一,真正喜欢这个学校、自己适合这个学校;

  第二,各方面条件都在申请之时已经成熟、包括标化分更包括对于学校的了解、文书准备等;

  第三,该校有ED或EDII这种申请类型。至于同属早申没有约束力Early Action(EA),不宜盲目操作。

  8、掌握信息、客观分析。

  申请者在选择学校或者做申请准备时,不仅要从自身考虑,也还要站在申请者所在学校的整体来评估自己的位置和申请;要有意识地多了解学校申请的历史数据并加以合理的分析,要关注目标校在自己高中的录取率以及录取生入学情况,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良好的录取及入学互动是保证今后该高中在该大学较稳定录取率的一个可参照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每年申请者所在高中都有一定量的学生申请某大学,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被录取,且在录取生中有较高比例(一般是高于1/3,1/2则更好)真正最终选择该校就读。当然,对于这些信息的关注,对于申请整体的规划,于高中三年或四年来讲,越早越好。

  记得有人把留学申请比作西天取经,这个比方倒也有些意思。很显然,在如今申请者逐年增长、录取形势愈加扑朔迷离的背景下,恰如西天取经,申请过程反倒是比申请结果更加能说明问题;拿到所谓名校的录取,大概也不是一个结束,反而是另一个开始,自身前期准备得如何,还要靠未来大学的成长来印证。面对一年又一年这么多申请者、弄潮儿,我眼中的留学申请恰恰是大浪淘沙、火炼真金,是对申请者自身的历练,无论结果如何,真正用心经历过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相信未来的路会海阔天空。希望大学和申请者都别太在乎束缚自身的一些虚名,真正能找到合适的彼此,让大家都轻松一些吧。

 

0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