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里我追寻着你…你到底好在哪里?”#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歌《千万次的问》,在今天听起来,仍旧并不过时。告诉我什么是你心中的美国?是东海岸的自由女神?帝国大厦?白宫?西海岸的好莱坞?加州旅馆?拉斯维加斯?是电影中的超级英雄?还是现实中的超级强权?
现实生活中,在拿到“赴美十年签”的那一刻,有多少人带着兴奋和期待的心情,漂洋过海的来看你?
感谢人大的GNW项目的眷顾,带着相同的心情,我和2016级的6位同窗一起,一行七人,踏上了前往前往大洋彼岸的耶鲁游学之路。
1美国往事
如上面所言,美国强大的软实力在于,即使没有踏上过这片土地,通过包括好莱坞和美剧在内的各种宣传机器,已经将美国的形象和价值观已经牢牢的刻在了每个人的心中。因此,在前往美国之前,对这片土地是有想象的。有意思的是,这种想象会非常亲切,好像曾经经历过的往事一样。对我个人来讲,真正神奇的地方在于,走在美国的土地上(此行主要在纽约和纽黑文),现实见到的和想象中的模样居然很像,这是让我始料未及的。
自由女神, 华尔街,时代广场,百老汇…一个个“熟悉的陌生景点“,这不是一篇游记,所以这部分并没有展开,但有一点想要提及,在纽约逛街,碰巧遇到了“美航半程马拉松”。
其实和国内的马拉松没有大区别,但是街道两旁倾尽全力加油的人群和所有参赛者的投入和拼搏的精神,确实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特别是有一个残疾人参赛者,坐在轮椅上,轮椅上插着一面美国国旗,挥汗如雨不断用手滑动轮椅车轮,那一刻
我看着他的背影远去在纽约如森林般林立的摩天大楼之中时, 我想,这也许就是 “美国梦”的精神所在。
2耶鲁印象
这是一片宁静的校园。
耶鲁坐落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这是一个宁静的小城市,宁静到除了耶鲁之外,似乎这个小城没有任何留在印象中的风景或者特色。但毋庸置疑,也许只有在这样的小城中,才能诞生耶鲁校训所言“光明和真理”的学问精神。这片土地在宁静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治学精神。
行走在耶鲁校园中,无时无刻不会被古典建筑的唯美和现代艺术风格建筑的完美结合所震撼,那种毫无违和感的有机结合,似乎一种神奇的力量,将古典与现代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将学术与艺术完美的链接在一起,将中古世纪的内敛与现代美国梦的活力奔放种植在一起,将西方和东方完美遇见。
图书馆、书店、艺术画廊、学院、宿舍、餐厅,每一个角落的设计都有一种独到的人文情怀,举个简单的例子,洗手间的墙上张贴不是“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而是但丁的诗句。耶鲁校园里面的学术氛围,弥漫在各个角落,似乎生长在这片土地的泥土里,随时能够触碰到,嗅到。难怪,同行的同学对我说,在耶鲁校园如果碰到一个留着白胡子戴着眼镜的老教授,一定要一起合张影,搞不好,这就是下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3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这似乎是一个之前只存在与书本上的名词,设身处地生活在国外,却成了每天都能遇到的现实生活。这种体验其实是一个很。
首先是说话的不同,这无关英语的好坏,而是一种逻辑的不同,老美讲话速度很快,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明显,没有那么多客套,简单又直接。这和中文的思维非常不同,中文语速偏慢(仅指普通话),我们的语言逻辑性不强,更多的是表达情感和形容事物,而且表示尊重和客套的敬语非常多,不是那么“有话直说”。因此在和老美交流的过程中,除了英语之外,个人理解更多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
其次是生活的不同,在耶鲁期间,我们一行7个同学使用AIR B&B租了一个house, 和在国内的居家生活或者住酒店不同,一切生活要自己照顾自己,做饭、收拾房间、倒垃圾(垃圾分类),房东还有只可爱的猫需要照顾。以前一直羡慕留学生的独立人格,现在理解和独立生活的造就息息相关。独立的生活,能够带来很强的时间观念,责任感,以及互助互爱的人际关系。
最后是身份认同的不同,高晓松曾经在一期#晓松奇谈#中讲过,人在国外“越出国越爱国”,以前一直认为这只不过是一句笑谈,身处国外才知道并非戏言。每个在学校里或者在路上遇到的人,攀谈起来问上一句“where you come from?”回答“I come from China”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家国情怀从心中略过,并且美国人对中国特别感兴趣,往往会就中国的相关话题,攀谈上十几分钟,那一刻,你会感觉到认为自己似乎就代表了这个国家和民族,行为举止也会有所注意,避免各种坏习惯。因为,我来自文明的东方,我来自仅次于美国的中国。
4教育理念
如果百度一下,对比中美教育理念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设身处地的在耶鲁上了一周课程之后,对两个国家教育差别的理解,进一步增进了理解。在这里阐述一下个人观点,如若贻笑大方,还请不吝赐教:
第一个不同:“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内,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文凭,融入更高级的圈子,为自己头上增加更多的的光环,这一点我想不需要回避。因此,学业的目的是功力的,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俯拾皆是。
美国的教育制度虽然也有着一点目的,但是给人感觉,更加多元化,目的性不这么明显,美国教育在启发人的创造力这一点做得非常好,教育的功利性排在最后一位,这就使得教育的趣味性胜过了实用性,在这一点上美国教育非常有借鉴性。
第二个不同:“中国学生太乖了。”
也许你也听过类似的论调,我之前曾经颇不以为然,但当我坐在国际课堂的的时候,确实有类似的感受。相比国际学生而言,中国学生听话、老实、刻苦,但是在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公开表达自身观点等方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短板。这一点在后面“国际同窗”的章节还会提及。
第三个不同:“印度学生比中国学生的优势。”
在国际课堂上,印度学生和中国学生是给人感觉最认真努力的,相比较欧美学生的那种放松,印度学生和中国学生的拼搏精神给人印象深刻,这也许和这两个新兴国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关系密切。我想说的是印度学生的优势,这是明显的——首先语言,虽然是带着印度口音的英语,但是英语本身不光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逻辑,在这一点上印度学生的思维更接近欧美学生的思维优势明显;其次,努力程度,也许是因为印度相较中国还处于更加初级的发展阶段,印度学生的努力程度还是胜过中国学生的,也许是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的原因;最后,欧美对于印度的接纳胜过对于中国,这一点涉及更高层面的社会形态,你懂的。
5纽约访问
本次游学周的另一大收获,是耶鲁校方安排了学生前往纽约的公司进行了参观访问,也是本次游学周的一大亮点。我们170名国际学生,在纽约前往了华尔街一家私募基金公司,和Uptown一家时尚传媒公司(此处隐去公司名字,只想谈一谈感想),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在火车上,和耶鲁商学院GNAM项目院长攀谈,谈起去华尔街这家私募基金公司,院长对我讲,“每个耶鲁毕业生都想去看看,你们非常幸运!”我当时还在想她是不是说的太夸张了,但是当我走进华尔街,进入到传说中的金融公司大门之后,就像好莱坞电影《华尔街之狼》演绎的那样,我却产生了同感。
这是一个充满欲望的世界,每个人都像在抢金钱,当然我们被邀请进了会议室,聆听了两个小时的讲解,虽然并非金融背景的我,听得一知半解,但是对于私募基金的前世今生、以及这家公司的成长性都有了充分的认识,华尔街金融人的那种激情澎湃的演说风格令人印象深刻。
吃过午饭,下午到了总部设在纽约的时尚传媒巨头的顶楼会议室,一进会议室的门,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么多满头白发的长者”,与国内的时尚行业从业者不同,这里的工作人员,平均年龄超过68岁。后来我了解到,原来他们都是这间公司的元老,已经过了退休年龄,被返聘回公司做顾问。演讲当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芭莎集团首席运营官,一位年届60岁,但是仍旧充满活力的二分之一中国血统的女士演讲,她讲述了她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更重要的是,他让我看到了对于工作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结束了纽约公司访问行程,感觉到老外对于工作的那份enjoy和认真劲儿,和国内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6国际同窗
因为之前主要是在国内受的教育,没有太多机会和国际学生成为同学,耶鲁游学周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平台,也有新的感悟。这次游学周有超过170名国际学生参与其中,来自31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篇幅所限,不能逐一点评(也唯恐说的不对,引来嘲笑)。我只想列举几点感悟:
1. 英美人的天然优势
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一个以英美文化为主流的世界,无论你是否承认,这都是一个客观事实。英美人在受教育和职场竞争中的优势确实是明显地,语言,思维方式,行为举止,都是被效仿,而不用过多学习别人,优势明显。
2. 德国人的踏实与严谨德国人的种种优点,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直接接触下来,确实深有体会。德国人对于时间的把握,踏踏实实做事情的态度,还有在欧洲人中说的最好的英文,都是令德国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3. 土耳其人的东西方交汇
一直以来都听说,土耳其是东西方交汇的所在,这一点非常非常明显。土耳其人虽然高鼻深眼,长着一幅欧洲人的面孔,白种人金发/黑发,但是他们的思维和谦逊的外表,确实有东方人的特质,这也许也和土耳其是一个穆斯林为主的国家有关,个人观点,其实土耳其更接近亚洲而不是欧洲。
7中国希望
耶鲁之行,让我感觉作为一个中国人,十分骄傲。
这在我出发之前是没有想到的,在耶鲁校园的每一门课程中,无论“广告”、“设计”、“谈判”、“金融”、“全球化”,中国元素、中国话题,都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重头戏。我要介绍一下背景,超过170名国际学生来自来自31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中我们中国人民大学7名学生,另外有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5名中国学生,以及来自日本一桥大学其中有3名中国学生(其中1人来自台湾)。换言之,加起来,中国学生数量不超过20人。
在这种情况下,每堂课程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谈论中国! 你是否记得特朗普在竞选总统时,有一点语音剪辑“China, China, China…”就是这种感觉,老师上课会及时提问,“坐在下面有多少人来自中国?”在纽约公司访问,CEO会问到“我们这里有没有中国学生?”看到中国学生不多之后,最后往往变成,印度人、墨西哥人站起来和美国人探讨中国话题。
这一刻,国家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美国人关注中国,真的不次于我们中国人对美国的关注。在这一点上来说,我们中国前程似锦,大有希望!
8信念力量
文章的最后,想来一点鸡汤:
我在报考中国人民大学MBA提前面试的时候,考官对我说,“我们学校有和美国耶鲁大学的合作项目,如果学校录取你,你有没有兴趣报名?”我当时的想法是,“这事儿离我有点儿遥远”。但是当参与了GNAM游学周的面试,非常幸运的选拔通过,并真的到耶鲁校园里走了一圈之后。有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每一天我走在耶鲁校园,都会插上耳机,手机中反复播放我很喜欢雅尼的一首曲子《one man’s dream》。是的,梦想总需要努力,万一有一天成真了呢?让我们一起努力。
新年伊始,听说有好多同学声称自己去年的读书li...
不知是不是因为今年疫情的缘故,总觉得时间过得...
2020年即将过去,本年度的【好书荐读】系列也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