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一部低调的《小别离》在奥运热点及娱乐八卦中占据了很多父母的朋友圈。这是一部老戏骨云集的生活剧,也很像《虎爸猫爸》的续集,但又比《虎爸猫爸》出彩很多。
且不说黄磊和海清的演技比佟大为和赵薇高出一截来,剧情也更接地气,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像赵薇(胜男)一样为了让孩子上重点小学,除了折腾学区房,还能活生生让孩子晚上一年学,最后家庭矛盾升级到把孩子逼成“小哑巴”。
《小别离》更真实,更像身边发生的事,据说编剧自己有两个孩子,第一个孩子正上初中,估计也面临着类似的纠结。《小别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第一次将国内一、二线城市各个阶层家庭面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困惑一一道来。
如果说去年的《虎妈猫爸》是一部幼生小全程记录,《小别离》则是一部活生生直面中考的教育现状写照,尤其是对越来越低龄化的留学潮做了各个层面剖析,也把父母的各种纠结表现无遗。
孩子出不出国?多大年龄出去好?出去后会比国内压力更小吗?回来还适应吗?……
这一系列问题,剧中的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立场及角度给出了答案。
人物1: 童文洁(海清) 朵朵妈妈
国内名校毕业,知名外企高管,坚持不让唯一的女儿朵朵小小年龄就出国,认为成绩好才是必杀器。只要成绩优秀,任你剑桥哈佛牛津耶鲁,全都不是问题。
人物2: 方父 男主方圆父亲,朵朵爷爷
方父认为出国年龄越早越能让孩子见世面,拴住孩子反而让孩子不能自由翱翔。
人物3: 安妮 童文洁老板
外企中国区老总,工作繁忙,经济实力强,把女儿送到美国读高中,却不料女儿在美高遭遇校园暴力,导致“抑郁”回国后无法正常生活。这也是童文洁不愿意送女儿小小年龄出国留学的原因之一。
人物4: 佳妮 琴琴妈妈
社区普通医生,工薪阶层家庭代表,女儿琴琴是学霸,为了弥补自己当年无法出国镀金的梦想,挖空心思想把女儿琴琴送出国。
人物5: 老金 琴琴爸爸
出租车司机,不赞成卖房送独生女儿出去读书,担心女儿年龄太小,出国遭遇各种不可控因素,认为留在国内读名校也是出路之一。
人物5: 张文忠
私企老板,经济实力强,教育无太大见解,只因孩子成绩太差,想给孩子铺设一条更容易的路。
人物6: 班主任
不赞成孩子初中就出国,特别是为了逃避中考压力出国,认为在孩子青春期送出国并不是一条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路。
三个家庭,三种不同的教育规划,看似都是纠结出国,但背后折射的缘由各不相同,当大家将重点放在经济和阶层因素影响时,其实更无解,而且还无意中又增加了父母的焦虑。
我们不妨抛掉经济因素从其他方面考虑一下,让孩子去国外留学,是否是一条更容易的成长之路呢?
未必。
出去与否,这意味着孩子会分别进入两条不同的教育体制,两套不同的教育教育考核、录取标准。孰优孰劣,目前来讲,尚不能下定论。一方面是越来越热的英美澳新低龄留学潮,一方面是中国(尤其上海)基础教育的特点被欧美国家频繁提及。
国内和国外基础教育到底有哪些不同?
基础教育顾名思义,除了标准化的知识体系,还有个性化的人格体系,为孩子进入社会之前做好各种基础准备。
标准化的知识体系除了数学、科学等学科外,最重要的区别就是母语文化的熏陶,每一个孩子,在小学及中学阶段,都会开始进入母语文化体系的全方位浸润,对我们来说,是诗词歌赋、华彩篇章,我们通过这些母语文字的魅力,进入到一个全面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要通道。
对国外的孩子来说也一样,他们通过莎士比亚的戏剧、惠特曼的诗歌慢慢知道他们的民族、国家。从个体来讲,我们一生都在努力追寻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放大到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孩子基础教育体系里,母语文化扮演着重要角色,往小了说,它让我们从真正意义上深度掌握一门语言,往大了说,它让我们在文化上有归属感。无论你在世界的什么地方,无论你最终选择哪里,你都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在这个世界的角落,总有一处,你知道,你不是异乡人。
国外竞争压力更小吗?
更未必。
当你了解的越多,你会发现,国外竞争更激烈,更复杂,对孩子的挑战更高。国内高校录取主要还是看成绩,但欧美高校录取看的不仅仅是成绩,还有各种综合能力,学业优秀,不过是只个最基本的录取条件。
如果只是奔着出国能让孩子更轻松去的,多半是要失望的。大家只是在基础教育对孩子的侧重点不同,到了高等教育,实质竞争还是一样的。
出国能带给孩子什么?
我身边有一些像贝壳一样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就有过异国求学的经历,父母一方面考虑让孩子体验不同的教育体系,训练孩子的第二外语的语感,为以后出国做些考察或准备。
一方面也只是让孩子开拓视野,以后出去还是留下,以后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小学阶段,相比学业,欧美公立学校确实更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会模糊竞争因素,更没有什么排名。但父母并不会比国内家长更轻松,因为学校要求家长配合的地方不一样,精力分配的重点不同。无论哪个国家的教育,都无法达成父母想丢给学校,乐得一身轻松的状态。
身边也不乏孩子体验下来,觉得国内学校更适合自己的例子。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们尚不能完全将两种教育体制做理性的对比,更多会偏情感化对比。对轻松、快乐、竞争的理解还没有特别全面。
教育方式差异
从教育方式上来说,国内外确实有很多差异,这不仅有社会、国情大环境的因素,也有老师学校的个体因素。父母如果更喜欢国外的教育模式,可以现在从家庭教育上先开始着手,采用更理性、自由、互相尊重的方式面对孩子。也可以在国内选择国际学校,这样既可以让孩子体验国外教育,也可以免去孩子由于小小年龄和父母分别造成的情感缺失。
千言万语换成一句话,在教育这条路上,我们纠结的还多着呢。
新年伊始,听说有好多同学声称自己去年的读书li...
不知是不是因为今年疫情的缘故,总觉得时间过得...
2020年即将过去,本年度的【好书荐读】系列也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