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区> 游学分享> 亚洲> 游学笔记:参观范县郑板桥纪念馆

到范县,到传说中的清代“扬州八怪”的领衔人物郑板桥纪念馆参观,首先想到的是清朝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那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畅谈交流时,就诵读了郑板桥由范县知县改任潍县知县后写的这首诗。

郑板桥曾在范县任知县5年。他在范县还写过:“范县民情有古风,一团和蔼又包容。老夫去后相思切,但望人安与年丰。”表达了他对范县人民的怀念之情。

进入纪念馆,宽敞的院落中央矗立着郑板桥先生的塑像。他沉思站立,忧国为民的情结透过塑像表露天下。匾额上写有“清风堂”大字的建筑,这是纪念馆内最巍峨壮观的建筑。浓厚的清代风格。雕梁画栋,展现着那个时代的建筑风貌。“清风堂”正是郑知县“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集中体现。

据范县史志办介绍,“难得糊涂”典故的来源,与郑板桥在范县判案有关,对此《人文范县》一书有专门介绍,存为一说。

听介绍,加深着对郑板桥先生生平的了解。郑板桥善画,亦善书法,楷、行、隶三体相兼,以画法入笔,用隶体参入行楷,自成一格,号称“六分半书”,后人称之为“乱石铺街”。他又善诗文,描写大众疾苦,作品自然流畅,为世人称道。人称郑板桥诗、书、画三绝。

他童年时代就失去了母爱,“不知母已殁”,耳边犹母声,6岁后随父读书,24岁中秀才,26岁设塾于兴化竹泓镇教书,30岁前后到扬州谋生。30岁至40岁间,其父、子、妻先后去世,家境艰难,他靠卖书画度日,40岁应试中举,44岁时中二甲进士。1742年春,他任范县知县,1746年调署山东潍县。

范县毛楼郑板桥书画院创建于2011年9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县民政局正式批准注册,以清乾隆年间扬州画派领军人物诗书画三绝郑板桥的名字命名,院址设在郑板桥上任第一任县令的河南省范县城内。范县民风醇厚,人杰地灵,正如郑板桥调离范县时留赠的诗:“范县民情有古风,一团和蔼又包容,老夫去后相思切,但望人安与岁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人民生活安定富裕。此处有郑板桥纪念馆,流觞曲水,茂林修竹,环境优雅,富丽堂皇。

郑板桥纪念馆的院子,最突出的风景,就是那一片婆娑连绵的竹林。这片竹子,在夏日的炎热之中,显得是如此的静谧,如此的清爽,如此的引人瞩目。因为这是郑先生生前的最爱。也表现出郑板桥的风格“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面前的竹林,清瘦向上的竹子,棵棵铄倔,干干挺拔,永不折腰,永不谄媚,流露的也是郑县令的情怀,表达的是郑板桥的胸襟;“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张雷民院长介绍名泉度假村的书画作品

附:郑板桥在范县的传说故事

范县一带流传着郑板桥的一些轶事。据说他到范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叫人把县衙的墙壁打了百十来个洞,大家莫名其妙,他解释说是“出前官恶习俗气耳”。在他看来,县衙与外面隔着厚厚的墙,外面新鲜空气进不来,衙里龌龊空气出不去。

有机会,请来看看这个文化桃花源

郑板桥十分厌恶献媚取宠之徒。有一次,一名府台来到范县,提出乘船水行,要百姓为他拉纤。郑板桥说:“农忙季节人们没有空,由我来拉吧!”说着就要自己拉纤。这名府台十分尴尬,只好作罢。还有一次,上司邀郑板桥到济南赴宴,宴会上大家即兴赋诗。郑板桥随口便吟:“原原有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流到海边浑是卤,更难人辨识清泉。”对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官场进行了辛辣嘲讽,举座愕然。

范县文化园内的龙虎福寿碑

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遭到家人反对。无奈两个人—个做了和尚,一个做了尼姑,但旧情不断,被一些好事者押送到县衙。郑板桥很是同情这对情侣,动员他们还俗,结为夫妻,并以诗歌的形式写下另类判词:“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从今入定风规寂,此后敲门月影遥。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年郑板桥。”如此成全了一桩美好姻缘。

 

0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