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北京开会,主场,中文,很给力。可在大多数场合,国际会议要用英语。前几周,在四川南充开了一个一带一路与南亚的会议,全场英文。你知道,和印度人、巴基斯坦人讲英文,听他们的英文,颇费一些功夫的。
你们,我们的第一外语,大都是英语,这是英美实力带来的。这些年,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学中文的人也多起来,这也是实力的体现。
法语,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至少法国人这么认为,我也觉得法语很美),因为法国实力的衰退,在世界的普及度在下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你如果去法国问路直接讲英文的话,碰上脾气不好的,根本不搭理你。我学的几句蹩脚的法语,偶尔倒也用得上,来一句 Benjoure(拼的对么?),对方会开心地帮你指指路。
说起法国,就想到欧盟。在欧盟内部,也有语言之争。有趣的事情在于:英国佬走了,英语还是官方语言吗?
前几年,欧盟委员会提出将英语、法语、德语作为欧盟“共同专利体系”的官方语言,以减少专利申请时高昂的翻译费用,同时促进欧盟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升竞争力。不过,此举令意大利和西班牙很不受用。两国反对“三语制”,提出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也应成为“共同专利体系”的官方语言。
“三语制”、“五语制”还是“一语制”,表面上看是语言之争,实际上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古今中外,这种较量并不鲜见。
《圣经》中早有关于语言的记载。诺亚的子孙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地上。”没想到此举惊动了上帝,上帝悄悄地离开天国来到人间,改变并区别开了人类的语言,使他们因为语言不通而分散在各处,那座“巴别塔”于是半途而废了。
人类没有共同的语言,于是,在不断的征服中,那些弱小民族的语言逐渐消失,而征服者的语言文化获得发展。在欧洲,随着强悍的罗马帝国版图的扩大,拉丁语成了通用的语言,随着帝国的衰亡,各民族借用拉丁语发展了自己的语言体系,拉丁语成了死的文字。
此后欧洲各国打来打去,语言也相互入侵,诺曼公爵征服英国后,法语成了宫廷贵族的语言,讲法语成了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可进入20世纪,随着英美国家的崛起,法语低位也迅速衰落。
比如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国际会议都使用法语。法语以其词义准确、不致发生歧义而为正式外交文本所采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语和英语成为欧洲国际会议的工作语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国的崛起,英语逐渐取代了法语的地位,成为国际间的通行语言。
如今,随着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英语俨然成了世界语。在欧盟国家,母语是德语的人最多,但大多数人可以用基本的英语交流。在法国、德国这样的大国,还在对英语的霸权在进行着不懈的抗争。尤其是在法国,如果你用英语问路,有人会装听不懂,你用简单的打个招呼,他们就很开心,哪怕是接下来用法语交谈。
前几年,法国一些政要日前提议,在涉及欧盟司法文件的解释时,以法语文本作为权威文本,从而将法语升格为欧盟法律基准语言。此举被许多观察家视为是“为避免法语消亡而进行的一次战斗”。
2008年,德国高等院校计划用英语替代德语作为教学语言,但是激起反对之声。反对者认为,如果英语成为官方语言,那各国的语言就成了方言,大家只能在自己家里讲母语了,这给人的感觉就像在过去的殖民地国家一样。
如今,有这种感觉的是意大利和西班牙。
意大利语是歌曲的绝配,西班牙语在联合国也是工作语言,怎奈,欧盟是“英、法、德”三驾马车主导,意大利和西班牙处在不上不下的位置。
因此,“共同专利体系”如果只采用英语,法国和德国肯定不同意,这三个国家无法达成共识,任何规定都难以顺利通过。而意大利和西班牙虽然有一定的发言权,但随着自身经济的不振,说话腰杆不是足够的硬气,当为了节省翻译费用把“共同专利体系”的“五语制”改为“三语制”时,他们虽然牢骚满腹,却也无计可施。
语言的背后隐藏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心理、习俗等问题,同时也事关国家主权、民族尊严、人文关怀与保护文化多样性等敏感问题。正因为如此,欧盟确立了23种官方语言,在尊重各国语言的同时,也背上了每年10亿美元的翻译费用,要削减费用,就要在不同领域减少语言的使用,被去掉的肯定是小国的语言,此举随属无奈,但其背后还是实力的体现,小国徒悲伤,无法改变现实。
为了避免争执,为了在减少费用的同时尊重各国的语言文化,欧洲议会的一些议员们早在2004年就准备用中立的“世界语”作为官方语言,并为此制定了一个10年规划,而今并无结果,今年愚人节还有人把此时当做愚人节的玩笑。看来,欧盟内部的语言之争还将继续。
欧盟争来争去,其实无论德语,法语,还是意大利语,都成不了世界语言。中文呢?理论是有这个可能,但是,太难了!
新年伊始,听说有好多同学声称自己去年的读书li...
不知是不是因为今年疫情的缘故,总觉得时间过得...
2020年即将过去,本年度的【好书荐读】系列也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