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 到The Ph.D. Grind 这本书完全是个意外。暑假某天我在谷歌上搜索被录取到斯坦福的计算机博士申请者的文书时,偶然找到了一位名为Philip Guo 的申请者的文书。出于好奇,遂搜了这个名字,惊讶地发现这位申请者现在不仅已经在UCSD 任教,更是在自己博士毕业时写了本书来讲述他在斯坦福读博的经历。由于这本书仅100来页,我索性花了一天时间来品读,读完后对博士留学申请有了许多意外 的收获。于是希望通过这篇博文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本书在谈些什么
Dr. Guo 在这本书中用传记体详细记录了他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 他把在斯坦福的六年光阴分为六个章节,叙述了他在每一年里在研究上的钻研过程:第一年因加入自己不感兴趣的课题硬生生在导师实验室做了好几个月的免费劳动 力而感到失落;第二年重整旗鼓合作完成一HCI 的项目;第三年再次陷入低谷研究毫无进展;第四年想出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并且重新开始投入到项目中;第五年自己的项目进展顺利并催生出其他几个项目;第六年 博士顺利毕业并决定暂时离开研究领域。
这本书适合哪些人
• 犹豫是否要读博的同学:通过了解美国博士的生活来判断自己是否能够承受读博期间的压力和风险
• 正在读博的同学:学习如何在博士道路上建立学术圈人脉,如何在暑假找到Google, 微软等公司的实习机会,以及如何找到研究的突破口及创新点
• 留学申请从业者/博士申请者:了解博士申请如何选导师, Fellowship以及助研奖学金的利弊对比,以及申请到顶尖学校博士所要具备的条件
这本书说得有理吗
本书属于个人传记,作者所描述在斯坦福读博的经历有些仅适用于美国TOP 院校读博的情况。比如文章中提到,斯坦福计算机系的博士大多需要在博士阶段发够2-4篇top-tier 的会议论文才能毕业。这一点并不适用于美国非顶尖院校。据我所知,某综排top 50学校的博士生甚至可以没有论文就被允许毕业(因为该学校没有经费养这些博士,只能让他们在没有论文的情况下就毕业)。美国大部分学校的博士毕业难度并没有如书里写的那么恐怖。
本书提到的做研究的辛苦,研究领域人脉的重要性,以及“找实习网投=黑洞”等诸多细节都十分有道理。就拿找实习这点来说,作者提到他第一次网投微软研究院暑期实习直接被拒,后来因为自己发的一篇文章被该研究院的教授看重而收到了实习邀请。我身边的朋友也有类似的经历——网投无望,最后却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了面试和工作机会。他还讲到学校career fair 对找工作的重要性。作者拿到谷歌的实习就是在career fair 上轻松过了第一关的简历筛选,因为会去学校校招的公司往往比较青睐该校的学生。最近机缘巧合和UIUC 工学院负责职业规划的老师进行了交流,她也提到校招的重要性,通过校招获得面试机会的概率会比网投大得多。
我从书中获得了什么
作为留学申请从业者,我从本书得到了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博士申请:选导师 or 选学校
关于博士申请到底是选导师还是选学校这个问题,很多学生和家长都问过我。而且在大多数时候我的回答是,如果能两者兼顾固然好。但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会建议优先选导师,因为导师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博士是否能顺利毕业。关于这点作者在本书中也多次提到。
• 选有终身教职的教授不一定就比没有终身教职的助理教授有优势:作者对比了有tenure(终生教职) 的教授和努力想拿tenure的助理教授之间的区别。有Tenure 的教授优点在于工作稳定,被学校辞退的概率小,但是缺点在于这类老师往往并不着急发论文, 这会导致学生长期辛苦地泡在实验室里却发不出文章,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还有一点特别讽刺的是,学校发tenure 的本意是鼓励教授更自由地做研究,taking risk. 结果这个风险直接由教授手底下的博士生承担了——有些学生在读博期间帮导师做的课题毫无进展,最后一篇文章也没发,不得不做出退学的选择。相对而言,急于 拿Tenure 的助理教授有迫切发文章的需求,这样其手下所带的博士生短时间内有论文发表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 选导师时也要关注该导师在你所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导师在所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对发论文的影响。例如他的导师在其所钻研的领域很牛,但在作者所感兴趣的领域却属于新人,导致作者要在自己感 兴趣的领域发表论文时很难通过顶级会议期刊的审稿。而他在MSR 做实习期间发表的三篇顶级期刊论文就得力于所跟的导师在该领域有一定影响力,而且可以根据审稿人的品味,投其所好来进行论文的撰写,这大大地提高了文章被 录用的可能性。
各类奖学金的利弊对比
博士生的奖学金主要的发放形式有两种:不需要工作的Fellowship 以及需要帮导师打工的RA 和TA(关于这几种奖学金的具体区分和申请请前往我的另一篇文章《拿着奖学金去美国留学》)。非服务性质和服务性质的奖学金各有利弊。这点在本书中也有所提及。
The Ph.D. Grind 的作者Dr. Guo 是拿着5年的Fellowship 去斯坦福读的博士。他和其他在导师手下干活博士生不同之处在于,其他的博士生需要帮导师做研究,而他却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所想要研究的课题。但同时他也提到Fellowship 用完之后有可能会遭遇没有经济来源的困难。 作者在读博第六年时就有这样的经历。由于他是5年的Fellowship, 第六年没有给他提供财力支持,他当时差点就错失去哈佛做访学的机会。还好他的导师伸出援手,给他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我也有接触过第一年拿着 Fellowship 开开心心地来美国读博,但在第二年差点没找到教授做研究的同学。该同学当年放弃了另外一Top10 学校博士的助研奖学金,选择了一所 top 20的学校读博士,只因为该学校给他提供了1年的fellowship。结果第一年结束之后却要苦巴巴地去求教授们的收留。肠子都快悔青了。
读个硕士再申博士又何妨?
我 是在看了Dr. Guo 申请时的个人陈述和简历之后再看的这本书,所以对他的申请背景有所了解。他本科在麻省理工学院读的电子工程与计算机专业,毕业时本科的GPA 是5.0/5.0,有三份暑期实习,两份研究经历和三份助教经历。按理来说他大四时直接申请博士也能有个不错的去处。不过他并没有做这个选择。为了提高被 自己理想院校斯坦福大学录取的机会,他选择再多花一年的时间留在麻省理工读个硕士。通过硕士期间和导师做研究发论文来提升研究能力,确认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再去申请斯坦福大学。
他 的选择让我想起我在过往的咨询中遇到的一些例子。我接触过很多希望在国内读完本科就马上申请博士的学生。其中有学校背景、GPA 还有研究经历非常好的学生,最后如愿以偿走到了顶尖院校读博;当然也有一些抱憾被顶尖院校拒掉,最后录取到较为普通的学校读博士。而未走到顶尖院校读博的 这些人中,有些是不愿意通过申请硕士作为跳板去实现读博的理想,有些是看不到顶尖院校博士申请竞争的激烈。如果通过读硕士改善下背景能提高申请到理想院校 博士的可能性,那读个硕士又何妨呢?
对The Ph.D. Grind 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 网上似乎也有中文译本,《 “研”磨记——一名博士生的回忆录》,不过我没读过,不清楚翻译是否准确传达了原著的精髓。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另外,Dr. Guo 在他的个人网站上也发表了许多关于美国博士申请的建议,同时也附上了他当年申请博士时的个人陈述以及研究背景介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点击查阅。
新年伊始,听说有好多同学声称自己去年的读书li...
不知是不是因为今年疫情的缘故,总觉得时间过得...
2020年即将过去,本年度的【好书荐读】系列也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