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说一些话,关于留学生申请,很多时候我们谈得更多的是技巧性的、应试方面的,基本上不离开大学什么具体要求、该怎样准备什么的分和排名,我们已经关注得太多。
但实际上,留学申请远不止这些,或者说,不仅仅是这些,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作为一个普通申请者,在准备应试和讲求技巧之外,其实可以走得更远。看清楚留学的意义(战略),再来琢磨留学申请的准备(战术),可能会更具有价值,也才能让申请者走得更远。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第一,了解大学:
如果下定决心要留学申请,势必是需要了解一批大学来确定自己心仪学校以及申请清单的。这个环节容易被申请者忽视,因为许多人都会直接说,“我就是申请排名前多少的学校”。了解大学阶段厘清目标非常重要,且不说排名并不靠谱,如果真靠谱,美国学生比着排名去选学校就对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要知道,大量的美国家长和孩子很早就到处考察学校,如果排名好使,他们大可不必花费那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来做这件事情,只需对着排名表填写志愿即可。当然排名是会参考的指标,但是其他重要的因素还有很多,特别是对于国际生,比如学校的:
地理位置
安全程度
国际生(中国学生)比例
为国际生提供的服务
写作和课业辅导
气候
专业特色及课程内容
教授研究方向及本科教学的参与程度
学业压力
实习机会
就业读研率
校友资源
运动氛围
社团活动
校园文化(有的学术、有的活跃、有的开放、有的保守等)
食宿消费等
美国人习惯于各项逐一细致了解、对比分析来比较优劣势,当然也参考自己的综合实力和被录取的几率来选校,而国内许多申请者受不同文化和教育体制的影响习惯用二元法选校,要么就是好的、排名高的,要么就是不好的、排名低的,这样的了解大学是不够客观、全面的,既不容易找到自己合适水平和录取几率的学校,也不容易为未来四年的学业做好合理的规划。毕竟,大学申请成功只是出国留学的第一步和开始,申请者最终需要在自己挑选的学校中度过四年或相应的一段较长时光。
近来,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Frank Bruni说的一句话Where you go is not who you will be(在哪所大学就读不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受到许多申请者、家长、大学招生办、升学指导顾问的关注和赞同,不仅仅是因为具体学校的排名这些因素不那么重要,还因为大家都认同对于学生影响更为深远的是他/她在大学的各种经历和体验,这些才是更为重要的,对于别人合适的大学未见得你会喜欢、也未见得你能自由发挥,所以多下功夫提前了解无论如何都是不过分的,凡事预则立。
其实这一点想通了,没有那么难理解,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你要申请一份工作,相信你肯定不能只是看你所申请单位或公司的行业排名(有时候这个恰恰还真不重要),你有更多更贴近个人实际的因素要考虑,而对于学生的留学申请在了解大学阶段则更是如此。
第二,大学招生会:
毫无疑问,申请者需要积极参与大学招生见面会,而且不要仅仅局限于知名大学或者自己提前设定那么几所大学见面会,在申请阶段,应该打开视野,适当参与一些各类型大学的招生说明会,一方面了解各个类型的学校特点,另外一方面也是为自己与大学招生代表交流积累经验、建立个人联系。在国外,很多场合特别是职场、求学领域,特别讲究networking,就是社交互动、人脉资源,总体上他们的这种networking基本建立在逐步的个人联系和可信赖关系上。
两个人,包括学生和招生代表,从不认识到认识、然后良好的互动、建立经常性的联系,逐步就是资源互换和信息交流的阶段,当多向、多维的这种个人联系建立后,申请者也就有了一个很好的个人的networking,而这种networking,对于学生的留学申请整个过程是非常有益的,常常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一些机会和资源,长期积累下去,申请者也就更容易获得自己心仪大学的networking,还有更加清晰地、有意识地去构建基于个人实际情况而所建立的大学申请清单的相关networking了。
许多时候,由于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内敛、谦虚、谨慎等观念的制约,再加上语言障碍,一些申请者在招生会上一言不发、只是在最后一排或者围观的最后一群人种“冷眼旁观”,这样的招生会参与对于申请者自身来说的确会获得一些信息,但是效果大打折扣、远远不够。要让招生代表注意到你,听到你的声音,观察到你的言行,才能留有印象。有经验的申请者会在参与招生见面会时给大学招生代表留下个人联系信息或者提前备好一张inquiry card(类似于个人名片,含有个人信息及感兴趣专业、所读学校及毕业年份等),还会主动和招生代表攀谈、获取第一手的信息。小的建议,参加大学招生会的申请者提前备好一些针对性的问题。
关于networking这一点,还想多说一点,其实从申请阶段开始,国内申请者就应该主动适应这一点,很多时候的一些机会和信息都是在这种social networking中获取的,所以,作为一个即将准备出国留学的人来说,还是要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这种社交能力,学会“搭讪”、“聊天”和拉“关系”(不是贬义)。
从美国的一些专业职业辅导教师和培训师那里了解,在美国的国际生毕业后找工作很不容易,但是对于大多数找不到工作的人来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不会主动去融入美国的社交圈子、不主动适应美国这种文化习惯,不会去培养自己的networking, 你可以简单认为他们是不适应这种文化,但是骨子里其实也是因为很多国际生特别是中国学生在国内家庭条件都还不错,在留学、工作等方面,家人不会让他们太操心,他们也不习惯自己去“打拼”或“争取”一些资源。
第三,自我推销:
与上面所提到的中国文化背景相同,受其影响,很多申请者或者在海外学习的学生并不能很好理解和接受American Style Self-Promotion,即美式的自我推销(吹捧?),美国人天生就好表现、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出格,所以这个民族在创新、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出色表现(中国当然也有,但美国个人色彩更浓厚);东方的文化和做人的哲学里都是期待通过他人的认同来抬高个人的声望(reputation),而不习惯于自我推销或吹捧,另外还有不少申请者潜意识里会低估自己的综合表现(仅仅是因为标化不好、单科成绩不理想等)。
所以,申请者应该像认真了解大学信息和资源一样认真了解自我、发觉自我的优势和经历,做好简历,也重新建构对于自己的认知、在理性看待自我的基础上建立好自信(不是盲目自大),然后在大学交流和沟通时、在撰写文书时、在活动参与中,学会自信地展现自己、推销自己,这对于申请的准备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相当于换一种眼光和角度来审视自我,更为主动积极地去参与和表现,面对机会、敢于争取,迎接挑战、不惧失败,这将会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的精气神、逐渐也会让其脱颖而出。
第四,做独一无二的你自己:
最近,赫芬顿邮报网站(Huffingtonpost.com)刊发了一篇文章“Are you a rebel? The ivy league wants you”*,文中讲到常青藤盟校对于标化分数的倦怠感、满分学生的雷同无特色,文中指出过度强调标化、追求完美分数反倒大大有碍于学生进入这些顶尖名校。其实,在我看来,并非完美的、高的标化分数有何过错,或者需要故意考不那么“完美”的分数,其真正的核心是说,一名申请者不能把刷分当做主要目标或者时间、精力分配的重中之重,一则没有必要,二则最为重要的是,当申请者在刷分上过度花费时间,就势必会减少其在其他领域发展的时间和精力,也包括经历。
一名申请者,只以刷分为目标,恐怕最终很难让我们看到一名全面发展且有特色的申请者(这样的才有竞争力),即便最终是高分申请者,但是对于顶尖名校来说,高分申请者何其多?换个角度去想,对于那些顶尖名校,高分或者许多,但首先标化分数不那么高的仍然有被录取的,这就说明分数不是唯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其次标化分数高的申请者中有多少是纯刷分的?恐怕更多的是全面发展且有特色、顺带考了高分(人比人、气死人)的,这就说明如果一名申请者不以刷分为目的、而把主要精力、时间放在全面发展自己、行程特色方面,则其被录取的机会更大(实在要说:这样自我要求高的孩子顺带考高分的也就水到渠成)。
如果这个疑问解决了,就剩下一个问题:怎么全面发展、形成特色?这里重点是要有特色,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申请面孔,这样才更容易获得顶尖大学、常青藤等名校的青睐。如果别人做模联,你也做模联,如果别人去义工,你也去义工,如果别人竞赛,你也竞赛,如果别人竞选学生会,你也竞选学生会,你或许会是一名优秀的申请者,但还不是一名卓越的、不同凡响的申请者。其实,这里的核心就是:做独一无二的你自己。认真的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和周围人和环境以及这个社会、世界的关系,发现自己真实的兴趣、热情所在,忘我地去投入、去做出影响。
你可以选择一个活动,一个项目,一个研究或者一个创意、想法等等。你总要想:我自己的兴趣,我坚持了没有?做了什么?我与周围人和环境,我关注什么?坚持做了什么?我与学术热情之间,我研究什么?坚持做了什么?我与世界、人类共同的关切,我在意什么?又做了哪些尝试和坚持?所谓Make a difference即与众不同或创造不同,非常重要。人家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人家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这样不行,突发奇想、标新立异但完全没有意义的事情当然也不可取。
其实,这一点的核心就是作为学生的申请者,需要从一开始就学会独立思考,从自己对于学习、生活、社会的观察中去发现问题、培养关注点和热情所在。有的学生会喜欢科研,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浸淫,有的学生喜欢公益、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去推动一些事情,有的学生喜欢创新、不断将好的点子去应用到实际或生活,还有的学生会喜欢运动、音乐、表演、教育、VR(虚拟现实)、AI(人工智能)、互联网、天文、考古等,不一而足,找到自己研究或关注的方向、坚持下去,才会有difference出来。
独一无二并非指你的成绩不可复制、不是指你所做的事情、涉及的领域无人关注,而是指你自己为什么做、如何做以及做成怎样了这些是来源于你个人的成长、是你个人倾入了大量心血的结果,并非只是简历上可以书写的一笔。
留学申请,其实不仅仅是申请程序和结果那么简答,认真对待、仔细想清楚,重视其准备过程和经历在申请者成长中的作用,这样,就可以走得更远,也更加成功!
新年伊始,听说有好多同学声称自己去年的读书li...
不知是不是因为今年疫情的缘故,总觉得时间过得...
2020年即将过去,本年度的【好书荐读】系列也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