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的武士道博物馆坐落于声色犬马的新宿歌舞伎町,即便白天经过,也不免看到海报女郎们在卖弄妖冶身姿。儿子刚满十一岁,看到海报问我,妈妈为啥这些女模特的胸部都那么大?我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能够明确区分男女的标识之一就是胸部啊,所以就要夸张一下咯。
他问我答,实事求是,我们之间一贯如此。我们讨论过安乐死、伊斯兰教、恐怖注意、北朝鲜、爱情与婚姻,就好像讨论霸王龙、霍比特人和冰激凌的口味一样稀松 平常。当然,也会有些棘手的话题,比如他去年就问什么是 “妓院”,爸爸想了想才说,那是花钱得到女人陪伴的地方。说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我们从没想着瞒着懵着什么,迟早要知道的事情,既然他问了,与其让他自己胡 思乱想,不如我们陪他找答案。
我身边很多家长爱这么谈论自己的孩子:别看他这样,其实啥也不懂,还是个小孩子呢!当时的表情往往带着宠溺与珍爱 ——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像个小孩子”般的晚熟不懂事是作为孩子的一种美德。玩毛绒玩具是一种晚熟(我儿子倒也这样),见面不知道打招呼道谢也是一种晚熟,满 口脏话是晚熟,公共场所撒泼嬉闹还是一种晚熟 —— 反正这孩子还不懂事,不但得理解包容,似乎还应该欣赏 —— 尚不能理解这人世的炎凉,未曾经历过人情冷暖,向来是衣食无忧的快乐王子,这是多么金贵而奢侈的状态呀。
所以我几乎没有碰到过认为自己孩子早熟的家长。不仅心智上要晚熟,身体上更怕早熟,女孩子到了五六年级,父母就会用X-ray眼光去透视女儿,警惕她的变 化。我交往过的女孩一家,父母担心孩子“早熟”,今天测骨龄,明天打针延缓发育,一起吃饭时,孩子只能吃有限的几样菜,因为这个那个的都会“催熟”。父母 张口闭口都在谈论“发育”,那口气简直就像是在谈论可怕的传染病。我侧面观察那女孩垂头丧气的神情,难道适时成熟也是犯错吗?
有意思的是,家长在热衷于身心“晚熟”的同时,却又期待着孩子智能的“早慧”。尽管龙应台也会对孩子说“你慢慢来”,但中国价值观自古追捧“早慧”,为此 流传下不知道多少名人故事来,似乎在三五岁如果还没有显露天才特征,这辈子就都是庸碌了。明的暗的,多少家长观察自己的孩子,渴望看出点早慧的端倪来。在 学习方面更是不甘人后,三岁就能读书看报了,二年级就会做五年级的数学题了,襁褓中就懂量子力学了也不稀奇。说起孩子读书,《哈利波特》已经不够了,得 《指环王》三部曲才说明问题。说到英语阅读能力,也必须是拿出原版《纳尼亚传奇》来才上档次。总之,家长对孩子智力上的要求永远不嫌高,最好是提前、超前 甚至超常,正好与他们对身心发展的期待截然相反。
前阵子看张悦然的访谈,她说“80后”作家的普遍问题是“早慧而晚熟”,早早精熟于修辞与技巧,却无法掩饰思想的空洞,也迟迟无法建立起完整的思想图景。 她这话虽然特指文学界,对孩子教育也是普适的:早慧而晚熟,也就是身心发展不同步,认知与情感发展不匹配,本不是自然的状态,也绝对不利于孩子全面平衡的 发展。不明白为什么许多家长就会追求这样奇怪的匹配 —— 知识技能上追求提前超前,身心品质上却刻意压制发展。就好像希望三年级的女孩能熟读《红楼梦》,同时希望她天真单纯,完全不懂男女情爱,这是多么矛盾而奇 异的心态呢?
这让我不免想起日本动漫里刻意塑造的“童颜巨乳”形象 —— 希望女性充满性感魅力,却又希望她天真懵懂,宛如婴孩般纯真,这种畸形审美大概会为许多人所不齿吧。在我看来,“早慧晚熟”实在也是一样反常而畸形,枉顾 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自然发展,而是依据家长对所谓“完美小孩”的幻想去要求甚至塑造孩子,即便真的成功了,实在也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
新年伊始,听说有好多同学声称自己去年的读书li...
不知是不是因为今年疫情的缘故,总觉得时间过得...
2020年即将过去,本年度的【好书荐读】系列也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