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为了享受人生
---大磊 导读
最近有个论调频频出现在朋友圈:学区值钱而学历不值钱。北大清华毕业的年轻父母都买不起北京的学区房,由此推导出“读书无用论”,辛苦一世不如有房两套。跟去年很火的帖子《逃离北上广》《我上了985211依然一无所有》一样,衡量读书值不值的逻辑是:花钱读了高学历,必须尽快尽多地变现,必须比学历比我差的人/比老家没有出来的人挣钱多混得好。如果你是这么计算读书性价比的,那么不用往下看了,你跟我不是一国的,鸡同鸭讲瞎耽误功夫。
在心理咨询这个行业有了一点名气,我经常接受媒体采访,每次都会被问到同一个问题:“你的思想很超前,这跟你早年在美国留学有没有关系?”我说那是肯定的。在美国短短的四年,我学到了五样东西:
文/吴迪
一、探测到我的生存底线,锻造活下去的能力
我1992年留美,和比我再年长一点的留学生被戏称为“洋插队”的一代,除了少数拿到全额奖学金的幸运儿,学费生活费全靠自己打工挣钱。我是上海人,虽说一直到本科家境都是同学中最好的,可是父母能给的也仅仅是去美国的单程机票,还有缝在我牛仔衣口袋里的200美元现钞。我的行李箱里,有一套去中餐馆打工的标配:白衬衫黑裤子+平底黑鞋,一下飞机就要去中餐馆求职了。
我去的是休士顿大学,在洛杉矶转机的时候口渴,看到1美元的大杯可乐,舍不得破开我那两张百元美钞,饮水机上喝了点凉水了事。头两年,我完全就是赤贫,家具都是街上捡的,中餐馆打工的时候把客人盘子里剩下的没咬过的点心打包带回家吃……我是如此顽强的小强一枚,如果不来美国,我是不知道的。有这碗酒垫底,后来经历的很多挫折,都是小菜一碟。
二、人生可以有很多种活法,从来都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唯一成功标准
在美国最让我大开眼界的,就是怪人太多了! 他们安然自得地活着,也没有人对他们指指点点。我经常听到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it’s none ofmy business(不关你的事,不关我的事)。30岁单身女人被讥为“剩女”,这种事在美国是不可能的。
我后来在外文系的中文课做助教,有个白人学生,四十几岁了,他一直领救济金,不想工作,赖在大学不肯毕业,修完了好几个不同专业的学位。这不,又来学中文了。我问他,你学那么多干嘛用?他盯着我不解地问:“学,就是学,干嘛要用”?好吧,我们不是一国的。他也让我反思我在中国一直被教育的“有用”哲学,什么都要有用,要变现,不然就是浪费。
我在美国认识一个做钟表的瑞士人,祖传的手艺,看到他在那里慢悠悠地做表,我想,以后自己如果有一门手艺,当个体户(匠人)也蛮好的。没想到2011年我实现了此愿,离开了大公司这个系统,成了独立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个手艺人了。
三、人唯有保持终身的学习力、好奇心和创造力,才能保持年轻的心态
中国的高考是一考定终身,到了美国看到他们的大学学制惊呼:天啊,这简直是天堂啊!本科一二年级是通识教育,不分专业,这就避免了中国高中学生填高考志愿的迷茫;学分制,可以随意跨系选课,修满了学分就可以获得学位;转系转校很方便,不需要像中国学生退回原籍重新高考;读了一半想出去工作,想出国旅行,可休学,学分保存;什么年纪都可以考大学;一门课有几个老师教,一天不同的时间有几次课,晚上也有,方便白天上班的学生……
我读硕士的时候基本选择晚上上课,因为白天要打工,同学里好多比我年长十几岁二十岁的公司职员,他们本科毕业就去工作了,有了需要再来读硕士,不像中国一路读到博士再工作。我还在加油站碰到一个临时工,他是博士,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先来打工。
我很喜欢随时背上双肩包坐在课堂里的感觉,回国后的这20年,我也经常当学生。我本科硕士都不是心理专业,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后也一直在做专业学习;还学习了我感兴趣的戏剧舞蹈,投入了很多时间和金钱。
四、我们的教育体系对人的衡量标准太单一
我高中一女同学A,除了英文好,其他科目都不好,老师说她考本科都困难。后来她跟着父母移民美国,父母收入低,她一直靠打工补贴学费。毕业后她盘下了一个倒闭的西餐厅,经营得很盈利,后来申请哈佛MBA被录取。她也能读哈佛?
我想我们的高中班主任知道了眼镜都要掉下来了。A说,哈佛喜欢有伤疤的人。在中国,只有10%的孩子是牛娃,90%都是普娃,因为衡量标准只有一个。在美国,普娃也都可能是牛娃。
五、三观跟你不同的人,少跟他们废话
96年我决定回国发展,这在当时属于非常奇葩的决定,而且是身无分文回去找工作的。这可不就是没混好吗,逃回去的。
回到上海见到一个跟我同龄的男熟人,已经混得很好了,知道我依然是个穷光蛋,还要找工作,很拽地对我说:“你看你们这些出国留学的,有什么用啊,错过了这几年发展的好机会,现在也没有什么人脉……”我笑笑不说话,就再也没见过。后来偶尔在新闻中听到他的名字,他确实混得很好,成功人士。我没有羡慕嫉妒恨,我只知道,我们不会是朋友。
【吴迪 金句】
1、恋爱结婚是两个成年人的行为,如果你至今还是个在心理上、生活上、经济上不能断奶的女人,你就不要期望什么美满的爱情婚姻了。幼稚的人怎么能进行成熟的游戏呢?
2、就算你百里挑一,那也得先有那个“百”的基础啊,不然你怎么挑?你得先学会怎么交朋友,然后才能学会怎么交男朋友。男朋友不就是从朋友里来的吗?
3、很多女人到了25岁、30岁,还不能从童话公主梦里醒过来,她们对爱情没有体验,只有想象。一旦初恋失败,就痛不欲生,然后彻底否定男人,否定对爱情的追求。
4、“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2011年《简爱》被第19次搬上银幕,她是文学史上被拍电影最多次的小说。长得不理想能妨碍你什么呢?表达真挚的情感,那远比长相更动人。
5、当我们恋爱时我们会变得很温柔,我们对另一个人的兴趣也会为我们带来许多烦恼。只有把目标设为“我决不能软弱,我决不能让人家知道我的底细”的人,才会躲开爱情,他们用这种方式逃避软弱的感觉。
6、自卑感来自于我们非理性的认知——我一定是不好看的、我一定是笨的、别人一定不喜欢我、我一定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然后我们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尝试,不让自己有一点接触未知的可能。
7、人跟人的不同,不是我们经历过的事情有多么不同,而是我们对这些经历的解释和感悟非常不同。你的痛苦来自于你对生活经历的解释,这样的解释孕育出严重的痛苦的感觉。
8、在年轻的时候,连个恋爱都没谈明白,连个班也没上明白,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就在父母的催促下赶着点结婚了,结果把恋爱谈成婚姻,把失恋搞成离婚。
9、结婚首先是两个人的事,其次才是两家的事。结了不合适的婚,能被伤害到的只有两个人——你和他。父母顶多有点难过,亲朋好友就更不相干了,他们只是来赶一场派对送一个红包,有什么伤害可言?
10、男性“情感砖家”说女人过了25岁在婚姻市场上就掉价了,他还画了个抛物线图,最高点就是25岁,过了25岁一路下滑。把女人的价值定位在是否嫁得出去,把嫁得出去的要素定位在年轻,如此脑残恶毒的价值观,污蔑全体男人的智商,恐吓没有恋爱经验的年轻或者不年轻的女人,居然能大行其道受到追捧,可见中国人在男女关系上还停留在古代。“情感砖家”没有告诉女读者的是,在离婚率年年高涨的今天,25岁成功结婚后如何HOLD住婚姻?如果男人只喜欢25岁的女人,那么如何让自己永远25岁不被嫌弃,如何防止老公继续在婚外喜欢25岁的女人?“情感砖家”卖书是否还搭卖“永远25岁”的神仙水?
11、男朋友只是男朋友而已,不是爸爸,更不是上帝 。
12、你是父母的心肝小宝贝,你受不得苦,苦难就不找你吗?你父母能活到200岁永远健康,永远保护你?有个脑残的歌叫《我们可不可以不勇敢》,你不勇敢,困难就不上身吗?
13、有两样东西常常披着爱情的外衣迷惑我们:依赖和控制。你在感情受伤的时候严重地依赖他,误以为那就是爱情了,有点饥不择食的意思。
14、你想要的男人是个苹果,为什么偏要跟个梨过不去?非要他变成苹果呢?很多女人的误区是“如果你爱我,就要变成我想要的样子”,为什么不直接去找你想要的男人呢?
15、80后的父母之所以那么喜欢干涉子女从工作到婚姻的所有的事情,原因是因为有些子女从来没有做过一件事能证明“我能”。在父母眼里,他们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
16、我听过最雷的年轻女孩的叹息就是“我不相信爱情了,找个富豪或者老实人嫁了算了”,好像富豪和老实人只配领取爱情失意的女人,只配替她们买单当冤大头,不配享受真挚的感情;好像她们家门口有富豪和老实人排队等着迎娶她们。
17、中国人有种奇特的现象:父母干涉儿女婚姻,等父母七老八十要再婚,儿女又拼命干涉他们的婚姻,所持的理由都惊人的一致——我是为你好。
18、很多单女的父母告诉她:第一,婚姻是没有幸福可言的,是很苦的;第二,你一定要结婚,不结婚就是不正常,父母会没面子。这样的逻辑你听得懂吗?
19、有选择的人生才幸福,选择单身也是幸福。如果是你选择了单身,而不是无可奈何地被单身,那就是幸福。
……
自2022年6月13日起,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宣布,回国签证申请将重新...
旅行有两类,一类是充满想象的猎奇之旅,一类是饱含情怀的朝圣之...
今天欧美艺佳留学收到了一封来自学生发给老师的邮件,把自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