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最新资讯>留学英国后才明白,中国人因为“顺应”而不成功!

留学英国后才明白,中国人因为“顺应”而不成功!

  我们留学时做出的“改变”其实只能说是“顺应”——别人怎么样,我也怎么样。我们应该从被动的“顺应”中解放出来。不管我们的环境有多么窘迫,我们能成为有尊严的人、内在成功的人。

  为什么留学?这个问题就像“为什么活着”一样,似乎没必要问,又好像没有确信的答案。

  在一个按部就班、千篇一律的环境里时间长了,难免要换个地方透透气,于是这也就潜移默化地成为留学的逻辑。

  “改变”是留学逻辑中重要的关键词。

  很多中国留学生虽然号称经历了西方社会的文化“洗礼”,但回国后马上现“原形”了:

  像以前一样开车不让路,像以前一样在公众场合大声打电话,像以前一样英语越来越Low……然后,顺理成章地解释说,环境使然!

  也就是说,我们留学时做出的“改变”其实只能说是“顺应”——别人怎么样,我也怎么样。这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积淀的生存伟力!我们能顽强地活下来,但我们又始终随波逐流、蝇营狗苟。

  我们近乎固执地坚持“顺应”,却从内心深处不大愿意“改变”。

  改变什么?我想了很久,终极问题还是对成功的理解。

  我从2003年入学的留英硕士生,进化成了“骨灰级”英国校友,如今又是混迹中国留学圈十几年的英国大学首席代表。

  留学从课业、经历、学位证书,如今变成了职业、宣讲、传道解惑。

  原本觉得,留学是一个与过去道别的仪式,经过这个缓冲期,达到新的高度和境界。

  如今看,过去的不仅还在,而且还要周而复始。

  在爱丁堡的一个高级饭店门口被礼貌地拒绝入内时,我突然回想起在北京某顶级会所大堂几乎相同的一幕,而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从身边经过的都是燕尾服、露背长裙、闪亮的袖扣、珠光宝气的首饰以及不可一世的目光。

  世界没有变,现在是这样,以前也是这样。

  英国人对此也早有觉察。我在诺森比亚大学的英国同事J曾对我说,“你听一听英国历届首相的演讲就会发现,他们的口音都一样。为什么?他们都是英国贵族学校出来的。”

  与英国人接触时间长了,会觉得他们很多时候也像某些中国人一样装逼、闪烁其词、令人作呕。

  但总体而言,他们更理性——一种略带忧郁的理性,他们会先看到杯子里盛的一半水之外剩余的那部分空间,也就是说,他们做好了承受失败的准备;

  他们更冷静——一种历史积淀下来的沉稳,处变不惊,以不变应万变;

  他们更文明——一种容易被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悠远的文明史所掩盖的全新的近现代文明,分层但同时也分权的人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孤独的星球上,如果能做到英国人的理性、冷静与文明也不错,也很踏实。

  一位英国同事曾略带妒忌与憎恶地点评英超球星的工资:“他们一个月就能挣出我一辈子的钱。”过了一会儿,他又换了副笑脸,颇有些孤芳自赏似地说:“不过,我一个月读过的书,够他们读一辈子的。”

  即使是这样“低烈度”的张扬,在英国人那里也是不多见的,他们略显沉默的外表下,隐藏着不为人下的高傲。

  留学让我接触到和领悟到的,绝不仅仅是MBA的课程、乡村都市的开阔、异域人性的友善,更多的是一种非常与众不同的英式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文化定力。

  被理性思维统治的英国人,怀疑一切,包括对成功的看法,约定俗成的“成功”就是成功吗?这很像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一书中阐述的那样:

  外在的目的就像一个游戏,你可能会不断地去玩,因为你喜欢它。但在你外在目的完全失败的同时,你的内在目的有可能取得成功。反之,更常见的是外在很富裕,内心却很贫乏。或者如耶稣所说:“赢了全世界,却丢掉了灵魂。”当然,最终所有的外在目的迟早都会失败,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它们受万物的无常规律的限制。尽早地意识到你外在的目的不会给你持久的满足,对你越有利。

  中国人(当然包括我自己)喜欢外在的、表象的“成功”,那是个没人愿意戳破的肥皂泡,在阳光下呈现出彩虹般的绚丽。

  其实直到留学英国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习惯于用外部认同的品牌包装自己,名牌大学、大牌公司、国际化的工作……

  渐渐地,我发现这些社会认同虽然有用,但也是“双刃剑”。以职场为例,“大牌”的外部环境更多是一种威压感,面对“神”一样的雇主,只能顶礼膜拜、俯首称臣,没有话语权。

  这种相当凑合的工作,只能维系生存,却没有活得更好的空间。

  此时我开始换一种活法儿:平生第一次把自己的爱好——写作——带入了工作,用兴趣搭建个人品牌,然后再借此推动我的工作(比如英国大学的品牌)。

  继2016年9月作家出版社出版我的留学处女作《到英国去》一书后,2017年10月,我的新书《留学的逻辑》在北京出版社正式发行。

  中间这一年的时间,我开始以书里的内容做公益讲座,到目前为止,以“中国式留学的反思与对策”为主题的讲座已经举行了32场,覆盖了国内22个城市,其中还包括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邀请做的网络直播。

  同时,相关内容开始出现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城市广播、《北京考试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上,特别是搜狐公众平台上的文章点击量已经突破了1200万次。

  我的内在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传播国际教育,让更多的人关注中西文化差异。留学改变了我,我也希望它能改变更多的中国人!把我们从被动的“顺应”中解放出来。不管我们的环境有多么窘迫,我们能成为有尊严的人。

0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