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最新资讯>41岁,我决定去伦敦留学
41岁,我决定去伦敦留学

41岁,我决定去伦敦留学

官方发布2017-10-12 14:41:00浏览4610

41岁,我决定去伦敦留学

  今年是我家的升学年:上初三的韦小小,在3月开始的自主招生中斩获了3个offer,预录签约了A校,顺利完成中考,即将迎来人生最精彩阶段之一的高中生涯。而他的老妈我,也拿到了两所英国大学的offer,两周后,将赴UCL(伦敦大学学院)攻读我的MA学位。

  在韦小小中考这一年去留学,时机是我特意选择的——因为高中他可以住宿,这将大大减轻我抛夫弃子、负笈英伦的内疚感。

  然而,这两件事,在一开始都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比如,韦小小在一所重视素质教育的公办学校读初中,除了日常课程之外,关键词就是:组乐队、玩吉他、吹萨克斯、跳拉丁舞、游学、参加公益演出、去山区支教……

  在几乎全民鸡血的教育大环境里,在上海只有大约60%的应届初中生能升入高中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教育经历能使他进入一所什么样水准的高中呢?他是会如愿提前录取、还是不得不拼裸考?再比如我,毕业19年一直供职于传统媒体,人到中年、突然有强烈的念头想要重回课堂,我还有能力申到一所TOP10的海外学校吗?

  今天,在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后,回头看这一年,暗暗感谢命运的眷顾,它是如此宽厚,让我没有经历太大的坎坷、就得偿所愿。与此同时,在亲历母子两代人的升学路径之后,对于什么是“教育”,对于什么是“学习”,都有了全新的认知和思考。

  去年此时,我正在挑战雅思考试。

  ——边上班、边申请、边操心升学娃的多重任务状态,强度还是颇为可观的。尤其申请海外学校,是一个漫长的、考验头脑、体力、耐心以及学习能力的过程。

  别的不说,仅仅是和一群年纪几乎只有我一半的高中生、大学生们在同一个课堂里上英语课,就是一场挑战——考雅思被称为烤鸭或屠鸭,来屠鸭的人,大部分是那些想申请英国本科或研究生课程的学生们,少部分是为了移民、升职或是工作后继续深造的白领,但他们也都很年轻,至于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们,据我观察也没几个会超过30岁——总之,当时已经工作了18年的我,绝对是这个教室里的高龄前辈。

  然鹅,有意思的是,我这个高龄学生,却是收获最大的人之一:不仅一节课不拉、全勤出席(因为出差不得不请假两次,后来通过补课系统补上了那两节课),雅思一次考过并且听力和阅读分别考出了8.5和8.0,更有价值的是,我惊奇地发现,年龄,并不构成学习的障碍。我所担心的人到中年以后大脑反应迟钝、精力不济……等问题一个都没出现,相反,过去10多年职场和生活中的所有经历、见识、思考……在课堂上的那一刻,会集结成一种奇妙的能量,让你所向披靡。

  这样说似乎有点夸张,其实我至今难以确切描述那种感受,那是一种豁然开朗、世事洞明的感觉。尽管我从小就一直算得上是学霸,可回想那时候在课堂里的学习,似乎有一点混沌:我只是一个学生,单向被动地接收着知识。

  而工作这么多年之后的重返课堂,却有如醍醐灌顶一般——老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在脑海里的呈现都极其清晰,每一道很坑的例题,略加思考后就能看出背后的套路——打个不确切的比方,我好像能够在学生、老师、出题者三者的角色中自如切换,全息化地融汇贯通着、关于考试的一切。

  另一个有价值的发现,则出自同班的高中生身上。他们三三两两,其中有四位是同校的好基友,一直同进同出。略加留意,便可了解他们就读的学校、和学雅思的目的。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课堂反应也很快。不过,他们选的出国留学这条路,也许未必是他们自己的决定,来读这个班,也可能是遵循家长的意愿。

  由此,他们对这课程并不怎么上心,虽然也是在学着,可是我知道,他们的“要我学”,和我的“我想学”,质量和收获都大不一样。我暗暗庆幸,韦小小课余报的不多的几个班,几乎都由他自己提出,也暗下决心:高中以后任何课程事宜都由他自行决定,决不越俎代庖。

  雅思学习如此顺利,大大增强了我对后续申请和攻读课程的信心。虽然在报社长期晚上写稿、痛恨早起,可是那3个多月里,每周六清晨,我都挣扎着起来、睡眼惺忪地叫一辆滴滴赶往学校——有一次周五晚贪食,结果半夜抱着马桶吐了半天,但是第二天实在舍不得翘课,仍然强撑着去了。尽管全程趴在桌上,但那节课上几乎所有的难题,我都做对了。那真是一个难忘的初夏。

  (那时正是绣球花开的季节,做题做累的时候就看着窗外出一会儿神)

  看学校官网、找专业、填表格、网申……且不说在学校瀚如烟海的专业里筛选打捞出那么一两个适合我读的人文学科专业需要多么大的工作量,仅是写个人陈述一项,就让我憋了无数个夜晚。

  申请英国学校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叫做Personal Statement(个人陈述),即写一篇文章阐述你为什么要申请这个专业。这是整个申请过程中最重要的文书,很大程度上学校就是凭借这篇PS来决定是否录取你。当然,是用英文写。

  从来没想到这个PS会耗去我这么长时间。我原先以为,只需先拟好一篇核心材料,再根据不同专业,稍加改动即可。不料,每个学校的不同专业,细则和要求都各有差异,根本无法用一篇PS套用所有。而且,PS尽管没有固定题目,但是会有一些启发你的问题提纲,譬如:你为什么要申请这个专业?你的学术兴趣是什么?当整个学习结束时你希望得到什么?你会给这个专业带来什么?……

  那段时间,每晚饭后,我都愁眉苦脸地坐在电脑前。美剧也不追了,葛优瘫也不瘫了……然而,效率并不高。常常一晚上,未置一词。W先生觉得很奇怪:你平常写稿子不是很快的么?这篇PS先用中文写一遍,再翻成英文,不就行了么?有什么难的!(爸妈营微信号:bamaying)

  可是我不这么想,这种文书怎么能中翻英呢?当然得用英文思维来写。正因为我是专业写作的,因此,我的中文水准远胜于我的英文,这会导致我的中文稿子里面的用词、逻辑、起承转合及其所蕴含的精妙之处,自己根本无法找到相应的英文去翻译出来。

  ——听起来好像蛮有道理,但实际操作起来,太难啦!(像我这样中文太好的人,哪里去找英文思维嘛……现在我有点后悔,如果按W先生的办法去写,说不定早就完工、不用受折磨了)

  那些日子里,坐在客厅一隅长吁短叹的我成为家里的经典一景……后来,连V小姐都知道我在跟一个叫作“PS”的玩意儿死磕。这些幸灾乐祸的人,动不动就一脸坏笑地戳我的痛点:“……你怎么又在看美剧了?你的PS写好了没!”

  也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夜的枯坐,最后在我偷懒只申了3所学校、并且把其中两校的专业选成同一类以便用同一篇文书略加修改就混过去的前提下,终于磕磕绊绊地把两篇PS写完,完成了所有申请步骤。此时,已是2017春节临近。也就是说,我这艰难的PS,从2016,一直跨年写到了2017……

  写完PS的心情实在太舒爽了,春节我们去布拉格、奥地利和布达佩斯玩了一圈,冰天雪地的东欧让我觉得仿佛走进了《日瓦戈医生》,就算W先生因为不懂德语、把租来的车停在了公交车专用停车位导致吃了一张36欧的罚单,都没能影响这种好心情。

  (冬季的克鲁姆洛夫小镇,可以在冻成冰的河沿上拍浮游照)

  (在瓦豪河谷驱车35公里,一路阴天,最后却在梅尔克修道院邂逅了绝美的落)

  春节过后,就陷入了漫长的等待。

  英国很多名校开放申请的时间是10月,而我是迟至翌年1、2月才递交完成的。也许是第一轮招生已经招满,第二轮学校就不紧不慢的处理,因此,就算邮箱都快被我刷破了,也是半点儿动静都没有。

  与此同时,韦小小的自招拉开了序幕。

  3月早春,在浙江某地出差的我,看到家长群里跳出来一条老师发的信息:“……A校*月*日自招考试,有意向者可向我报名,截止时间下午4点”。我立刻报了名。

  此前我和韦小小已经多次探讨过中考话题,得出的结论是:中考是“得语文者得天下”,而语文恰恰是他的弱项,因此拼裸考不如拼自招。

  (这次中考分高达620.5的那位女孩子,语文竟考了145,人家理科也很强哦!)

 

  然而,拼自招,韦小小也不占优势。

  “你知道吗?自招都是考超纲的东西,我又没去自招班学过,拿什么去考呢?”

  听上去很有道理。早在初二,就有培训机构在校门口发广告,宣传一种据说针对四校的自招培训班,不过韦小小说他不想上,遂弃之。

  “那我们就试试吧,总归没坏处”,我说。

  考A校,就属于“试试吧”的第一次。结果居然不坏,这次考试后,初三年级筛选出了5位,参加下一轮面试,韦小小就在其中。

  招生节奏很紧凑,下一个周末就是面试日。下午,娃们进去考试,家长们则到阶梯教室听讲座。对我来说,这次探访勾起一点离愁别绪——这所高中正是我母校的分校。想起当年,红墙绿瓦的校园里,白衣飘飘的少年们。现在,时光轮回,我们的二代都要在这里就读了,真是令人唏嘘。

  我一直觉得我的高中生涯比大学要精彩,母校那种自由人文的氛围,那些传道授业的师长,那些神采奕奕的年轻学子……使我一生受益,某种程度上,它甚至比我的大学更像大学。

  这次听的讲座,其实是一次预演的家长会。温和亲切的副校长,向我们介绍了学校创新的种种:分层走班制、导师制、学分制……听着听着我简直都开始羡慕韦小小了,在这样的校园上课何其幸福。更何况,学校硬件一流,寝室阳台对着一大片草地,宿舍有空调有电扇有套内卫生间,每层楼面都供应冷热饮用水,连琴房都有十多个,刷学生卡即可进入练习。

  ——实际上,不光是我母校的分校,自招过程中体验的每一所沪上公办高中,我都很喜欢。韦小小后来又报考了B校、C校,每所学校都会趁着自招考给家长做一次宣讲,我也得以混入校园一探究竟。

  作为一个不那么鸡血的家长,我对每一所学校都是由衷的欣赏。一方面,这些学校本身就是名校,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听校长讲座好比一堂干货满满的讲座,很能窥见当下高中教育之一斑。另一方面,教育可算是一个地区经济、文化等软实力的集中体现,生在魔都、何其幸运,校长们个个儒雅通达、理念先进,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到最好的资源(包括和国外学校结对交流的资源、包括全市各个层面的竞赛、师资资源……)

  一番混战过去,韦小小居然把三校的offer都拿到了!

  事先我们根本没预计到会这么顺利,那一段时间晚餐桌上的话题变成:为什么你没有学过自招却能拿到这么多offer,而那些学过的反而没有?甚至平常在校成绩远好过韦小小的学霸,拿到的offer数都没他多。

  后来我们总结了三点疑似理由:

  1)男生在自招中相对占优,因为裸考录取女生比例会高一些。

  2)韦小小形象萌萌哒,可能算是面试利器。

  3)老妈我给他做的简历好,尤其很有心机地打出了“妈妈当年就是这所学校毕业的”这样的感情牌。

  然而,后来韦小小自己得出的结论,我觉得才是可能性最大的理由、也是这次自招最有价值的部分:

  ——有天他若有所思地对我说:“妈,你知道A校为什么很喜欢招我们学校的学生吗?”

  “为什么?”

  “因为我们前几届有几个师兄师姐进了A校,他们表现非常出色,不仅成绩好,还在学生会组织了很多活动,所以,从那以后,A校就经常招我们学校的学生”。

  他自言自语:“看来我也不能学得太差,要不然,说不定会影响我们下面几届学弟学妹的录取呢!”

  ——自招让韦小小能够学会从这个角度看待问题,我觉得真是太棒了,这样的收获,要比升任何名校都更可贵。事实上,在整个自招过程中,他的主动性和思考能力都大大增强了。他比我更起劲地去逛家长论坛,综合分析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比我更快地吃透了比高考还复杂的中考政策,而且很早就在3所学校中作出了选择,毫不纠结。

  而我则面对3个offer,遗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开玩笑说,如果有一所学校,综合了 A校的文化与理念+B校的师资与资源+C校的地段与校园,那简直是太完美了!——但是就像母校一位招生办老师说的,“家长们啊,有时就是太贪心了,什么都想要最好的”。

  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安排,韦小小的选择是给我们无条件录取的A校。(B校签约但要求是推优,算是conditional offer,C校虽然考了A等并通过面试,但还需要再测试一次,测试日期则和A校冲突,这里面牵涉到上海中考自招政策的规定,以后细说)。

  在不停地出差(由于接手一个新项目,3月到6月,我一共出差了20多天)、和忙乎韦小小的自招事宜中,我终于等来了英国学校的回音:一前一后两封……嗯……拒信。

  ——申了A、B、C三所学校,给我拒信的是B和C。A校始终杳无音信。

  这真是一记暴击,拒信们都写得超级婉转又坚决,一边安慰说很多extremely well qualified的申请者,他们都inevitably disappointed,(言下之意那么优秀的人才我们都拒了,那您更用不着自怨自艾了,毕竟您离extremely这个词还有点距离不是嘛),一边斩钉截铁说这是final decision,学校没空给你further correspondence——估计每年孜孜追问 “为啥你为啥拒了我” 的学生太多了。

  我就不做这种偏执追问的事,而是亡羊补牢,赶紧补申了两个专业,一边自我安慰:韦小小拿offer太顺利了,估计把咱家拿offer的好运都用的差不多了。补申的一个是位于伦敦的D校,它本来也是我的目标校,但由于PS太难写所以被弃了。另一个是B校的不同专业。这回效率比较高,手忙脚乱地弄了三周搞定。

  过了一个月,柳暗花明,居然一下子来了两个offer。

  一个来自此前一直毫无动静的A校,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nconditional offer

  另一个来自我补申的D校,King's College London,在那里读书的据说都自称是王的(女)人。

  让我特别惊喜的是,在收到系统发出的这封offer的前一天,我所申的这个专业的Programme Director,一位法国女博士,特地给我发了封邮件,提前告知我被录取的消息。

  她在邮件里说:“……我非常喜欢读你的PS,你写的内容让人入迷,而且我特别欣赏你把职业背景和这个专业结合起来的方式……十分确信我们的课程会让你感到有趣且充实,期待在9月见到你”。

  来自素不相识的美女博士的肯定,太让我信心爆棚啦!尤其是她写道“……you write beautifully……”我就一边暗爽那几个月的枯坐没有白费,一边暗忖原来beautifully还可以这么用。

  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选择KCL,但,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以上,就是我家两代人的升学经历。过程中心得、感悟太多,无法一一穷尽,简而言之,升学是一个家庭的大项目,父母是项目经理,小朋友则是执行人——大家都知道,关键看执行。

  就我们家而言,是两个项目先后并行。我觉得韦小小那个升学项目基本都靠他自己,毕竟考试面试都只能他自己独个面对,我大部分时间在忙自己的工作和申请,只给了他一点技术支持(当然,W先生作为车夫也不可或缺),但我觉得这恰是关键所在:未来的人生,还不是得靠娃们独个儿面对吗?


  后记:

  当时我辞职在家复习托福GRE,也是想去申请读教育硕士,顺便把娃带去国外读读幼儿园。所以上面作者经历的那些去上雅思课老师都比自己小,考试各种复习等等,我都经历过。

  爸妈营这个账号,就是在当时每天刷一套题要4小时的情况下,百无聊赖注册了做的。早期只是自己存一些好文,并没有想过有一天它能如何。

  后来因为父亲化疗而被迫在最后一刻放弃了申请,直到今天,我还依然有一个去国外校园好好读书的梦。

  如果你看到这里,请给我一个祝福吧!

  当我真的在国外读书的那一天,我一定会告诉你们!

  愿你我,永远保持那份天真的梦想!

0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