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最新资讯>7天德国游学日记,告诉你真实的德国全球工业4.0!

7天德国游学日记,告诉你真实的德国全球工业4.0!

  作为全球工业贸易发展的风向标,始于1947年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今年迎来了奥巴马+默克尔两位国家元首的共同出席,这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美德已结成联盟,携手迎接工业4.0的到来。

  真实的德国工业4.0长什么样?“中国制造2025”如何落地?中国企业的机会在哪里?下文为启迪创投创始合伙人薛军的7日游学日记,真实答案尽在本文。

  行前:

  写于法兰克福至北京的航班上

  2016 年 4 月 24 日至 5 月 1 日,我受邀参与了由正和岛商学院组织的“德国工业 4.0 游学考察团”,赴德国学习考察关于“工业 4.0”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正和岛商学院游学日程安排的非常紧凑和丰富,支持和辅助人员的细致工作成就了学习考察的圆满成功。随行导师赵胜和杨云给大家普及了工业 4.0 的基本概念,以及中德两国在工业 4.0 时代的地位和机遇,他们不断给我们提出问题,启发和引导大家思考;主办方工作人员高效协调游学事务,控制流程,调动大家情绪,使大家放下自我,快速形成和融入游学团这个新的大家庭。

  第一天的欢迎晚宴上, 主办方就提到每天记录学习心得的游学惯例,而且必须是每天交前一天的作业,下文的7篇随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9天7夜的德国工业4.0考察,收获如何,都在本文中,分享给大家。

  第一天:天鹅堡与颐和园

  4月24日|星期日|雪 |1℃

  到达德国第一天,我们看到的是稀少的人群、高质量的高速公路体系、没有货车上路的周末和没有商店营业的周末街道,到处是奔驰宝马,使得这些在中国视为豪车的品牌, 沦落为大众的体验……

  从慕尼黑下飞机后,迎着四月底罕见的鹅毛大雪,长途奔波往返路途 5 小时,带着高度期望值,参观了号称德国最美景点之一的新天鹅堡,这同时也是巴伐利亚国王的行宫,然而实际不过是一个只有 150 年历史、居于偏远小镇的一座石砌建筑。

  在过去的100年中,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德国发动的,而且是累战累败,累败累战。二战以后,德国不但没有沉沦,而且一跃成为欧洲的领导者,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这是为什么? 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内心深处,到底蕴藏 着一种怎样的力量和冲动,使得他们能屡次在很短的时间内,不断弯道超车,向前、向前?

 

  徜徉在新天鹅堡的大小房间了,虽然耳中的解说词不断地提醒我,这里曾经是年轻浪漫的国王巴伐利亚二世的工作生活地,但在脑海中,不断浮现的对比是北京的故宫和颐和园,那是我们中国皇帝的居所,相比而言, 新天鹅堡无论从规模大小、奢华程度、艺术水准和背后所积累的历史故事而言,都有些太寒碜,太小儿科。这哪里能算的上什么国王的行宫,别说与北京的颐和园相比(那里也是我们中国皇帝的行宫),还不如中国苏州百姓的拙政园和明清时期山西富商的“大宅门”。更何况,据历史记载,路德维希二世为了建造这座石堡, 给他的家族欠下了1600 万马克的债务,更是让人闻所未闻, 这是国王的国家吗?

  新天鹅堡从1869年开始建造,至1886年停建,以人们当时所拥有的技术能力,其规模真的是捉襟见肘。当时正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过后,以当时中国的国力,看看我们同期复建的颐和园的规模和水准,不可同日而语。再看一下这个建造的时间段,几乎和中国的洋务运动的时间段(1861年至1895 年)重合。为什么一个泱泱大国迅速沉沦了,而一个西方蛮夷小国(面积不过是中国的一个云南省)却成为了现代国家,并且改变了当代世界的未来走向?

 

  问题是简单的,答案一定是复杂的。我们可以从历史、从制度、从地理等各个角度去分析,去找答案,但都不会全面和准确。然而一定可以归结出这样一个结论,从颠覆式创新的角度来看,无论既有体系多么强大,多么有实力,只要敢于创新,无论是技术上的,还是体制上的,只要敢于从观念上否定过去和既有,就可以以小博大,可以弯道超车,可以把权威拉下马。一个始终具有危机意识的民族,才有可能影响并引领世界潮流与人类历史。关键不在于你现在有多少钱和财富,关键在于你的思想是否先进,是否代表未来。

  第二天:德国的工业哲学

  4月25日|星期一|阴晴雪|5℃|慕尼黑

  到达德国第二天早上,我们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听了哲学系教授Peter Brenner先生的主题为《德国的工业哲学》的讲座 ,下午参观了宝马公司位于 Dingofing 的制造厂,总体的感受是:德国的工业和经济,道很深,术很精。

  第一次听到“工业哲学”这个词,延伸出来的就是“经济哲学”,感到非常新鲜和震撼。德国人把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升为哲学层面的思考。这个国家从人民到政府,都把能源、气候和环保问题,作为发展经济要考虑的前提,这个高度可能在当今世界,只有德意志民族才能做到。

 

  由此联想到,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巴黎公社”诞生在法国,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先驱马克思和恩格斯却都诞生在德国,答案就是自然的。另外,据随行翻译张东书博士介绍,早在 500 年前,德国人就已经对啤酒酿造立法了,国民义务教育的概念也是由德国人最先提出的,还有广为其他国家所艳羡的“二元制教育体系”,这些都展现了为把事情从根本上做好的“哲学思维”光芒。 在中国,我们天天谈“可持续发展“,但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上, 绝大多数人的思维都停留在用什么新的“商业模式”或新的“高科技”手段上,很少有人从哲学和“人”的角度先理清思路。

  我的理解是,德国人在这里强调的“哲学”,就是中国人说的“道”,是“道”与 “术”的辩证关系,道是方向,术是方法。道正确了,术即使差一些,也是小步快跑的状态, 不断前进。如果道错了,术越精,反而错误越大,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纠正起来,代价非常大。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道”的思考不足,只关注“术”的精湛。

  想一下,为什么中华民族和文化能够持续几千年,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那是因为我们过去有“道”,所以才能生生不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什么近二百年来, 我们落后了,欧洲崛起了,德国强大了,因为我们的“道”的思维出问题了,而德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把“道”的问题(他们称之为“哲学”)想透了。为什么我们的洋务运动会失败?因为我们重“术”,而不悟“道”,只知道花钱买德国蒂森克虏伯的大炮,而不学习和体会德意志民族的“哲学”思想。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进行了30多年,遇到了瓶颈,为什么?还是“道”的问题啊!想想很可怕,“洋务运动”就是搞了 30 年后,以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告终的。今天,我们又走完了一个 30 年,历史会重演吗?

  中文中有“道路”一词,很有趣,老祖宗为什么把“道”和“路”放在一起,来表达一个简单的事物“ROAD”,说明“道”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没有“道”,就没有方向,那“路”将如何走呢?所以,“道”的方向是第一位的,“路”只是“术”的代名词,是第二位的。

  第三天:工业 4.0,从产品到服务

  4月26日|星期二|阴晴雪|5℃|慕尼黑

  在德国第三天,早上我们继续在慕尼黑工业大学与当地一位企业界高管(非著名人士) 交流,主题是《德国的工业 4.0》;下午参观了世界著名的卡车和发动机公司 MAN 在慕尼黑的卡车制造厂,总体的感受是:看到了很多先进的德国“工业”,没有看到“4.0”。

 

  通过交流我们知道,德国的工业4.0是一个宏观的路线图(Road Map),是一个德国政府为了保证德国的工业制造能力在未来世界经济的领先地位而制定的一个国家战略,需要很多年去实现。“工业 4.0”的具体形态是什么?“工业 4.0”的黄金标准是什么?在今天的德国, 也没有人能说清楚,特别是企业界,也在思考和观望。

  德国人认为,德国是一个擅长于制造“产品”,而不擅长于做“服务”的国家。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生活最大的改变主要在服务领域,对物理产品的生产和制造过程影响不大。“工业 4.0”的目标就是要把德国从一个产品生产型国家转型为“解决方案”型国家,最终提升为提供综合“服务”能力的国家。但这一切的基础是:不放弃其工业制造大国的地位。

  我以为,工业 4.0也好,物联网也罢,一切的核心在于“数据”,在于全新的数据获取方式和使用方式。传统的工业制造企业(特别是生产工业装备母机的企业,德国企业是典型代表), 已经拥有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的获取和应用,都是基于一个企业内部的封闭系统。新的互联网或物联网环境下的企业,要求企业在开放的环境下获取和使用数据,这既是机会, 也是挑战。只有在很低的成本条件下,用跨界的方式,以新的思维获取和使用这些数据,才能实现行业的创新并产生新的商业模式,才能从以生产制造为导向的工业 3.0 升级到以服务为导向的“工业 4.0”。

  工业 4.0是一个全社会的概念,不是个别企业的经营方法,是一个逐渐实现的过程,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和参数。未来的工业 4.0 企业,一定不是今天的宝马和奔驰,但今天的宝马和奔驰,有机会成为未来的“工业 4.0”企业吗?基础是有的,但目标尚不清晰, 大家都在摸索之中,除了努力,还要有运气和造化。愿上帝保佑德国!

  德国人也同意“工业 4.0”的归宿在于创新的商业模式。当被问到德国的创新和创业氛围以及 Venture Capital 生态环境的时候,他们很风趣地回答:德国现在是Venture 少,Capital 多。我想,这正好印证了德国工业体系的强大,因为德国人已经把制造业做到了极致,做到了艺术品的层面,而现代的创业企业机会不太可能出现在“制造”领域,而多来自“消费”和“服务”行业,而这又与“市场”和“人口”规模有关,这对于德国来讲,真是一个挑战。

  第四天:数据是未来企业的血液

  4月27日|星期三|晴与雪|5℃|斯图加特

  在德国第四天,早上我们访问了斯图加特当地政府工商部门下属的一个培训中心,与一位做工业 4.0 的咨询公司女 CEO 进行了交流。下午参观了 MAN 公司位于奥格斯堡的柴油发动机事业部,他们供应了全球 50%的船用柴油机。而且,MAN 公司于 1896 年发明了柴油发动机,柴油机的英文名称 Diesel,就是以发明它的工程师的姓氏命名的。今天总体的感受是:不如前两天兴奋了。说一下我对工业 4.0 的基础——数据的认知和看法。

 

  第一、 数据的交换标准。互联网的成功,是建立在TCP-IP 协议标准之上,这个标准产生于 20世纪 60 年代,它解决的是通讯协议标准问题。而今后基于大数据的交换、交易和使用,也要有一个标准,来解决数据的价值衡量和交易效率问题。从而使分散在社会各个机构的海量数据能够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第二、 数据将会如同现金和土地房屋一样,成为企业和个人的重要资产。未来,经过统一标准有效评估的数据资产,将有可能做为一个科目,记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更进一步想,未来信息社会中数据的价值和重要性,将不亚于农业社会的土地和工业社会的资本。

  第三、数据的获取和使用成本将大幅度降低。在工业时代,生产数据和使用数据的人或机构是同一个人或机构。而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产生数据的人或机构与使用数据和人或机构,将不是统一的。数据获取和使用成本的降低,加上数据价值衡量标准的统一,将使得数据如同今日的水或电一样,成为一种公共事业产品和服务,就如同今日德国的家庭分布式电网,每个人都是数据的生产者,同时每个人也是数据的消费者。

  第四、大量新出现的数据形态将改变工业生产的方式,改变产品的销售、拥有和使用方式。我们生活中使用的产品,过去都是模拟的,现在越来越多转变为数字的,如从模拟电话的淘汰到数字电话的兴起。手机的出现使得我们的社会每天都在生产海量的数据,从而创造无数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大胆设想一下,当今天使用汽油或柴油发动机的汽车(这是模拟的汽车)全部被电动汽车(这是数字的汽车)所替代后,将会产生多少海量的新型数据?会有多少新型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会建立在这些数据的分析使用基础之上?又会有多少新的生产方法、销售方法、保险方法、使用方法和售后服务方法会产生呢?

  第五、人工智能水平的提升将建立在数据基础而不是算法之上。算法只是工具,数据才是资源和基础。数据提供机器深度学习的可能。

  第五天:为大数据时代而生的 SAP?

  4月28日|星期四|阴转晴|8℃

  在德国第五天早上,我们离开斯图加特,访问了世界著名的软件公司 SAP 总部,感受到这家大公司为了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在做全面的转型,其努力的程度甚至给人以用力过猛、动作变形,且画蛇添足的印象。

 

  为什么这样说呢?每一个 IT 业界的人事都知道,SAP 是由企业 ERP 软件起家并闻名于世的。但是,当我走进 SAP 的展厅后,在没有任何事先铺垫的情况下,讲解员小姐从头到尾讲的全是大数据。我开始有些疑惑,我所熟悉的那个 ERP 公司去哪了?赶快回头去认真阅读展板上关于 SAP 的公司发展历史。不看则已,一看差点眼镜落在地上……德国人居然把他们公司四十多年的发展史,写成了大数据的发展史(The Evolution of Big Data),也就是说,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诞生的SAP是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应运而生的?!哇噻,我的小心脏啊!严谨的德国人, 你们不会是拿我的智商开玩笑吧,1972 年,你们就知道有大数据了?你们也太不谦虚了吧!!我是在德国吗?我赶紧掐了一把自己的大腿……

  下午,我们一行访问了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KIT,卡尔斯鲁厄研究所),与这里的几位教授,就德国的工业 4.0,又进行了一番交流。感觉上,这家研究所与工业界走得比较近,教授们的学究气不重,讲问题也比较务实。甚至有一个教授在他的PPT 中提到,他们要把研究工作做成对产业的服务,即 Science as a Service,很有生意头脑。梳理总结一下,结合本人思考,有以下三个观点比较重要:

  第一、“工业 4.0”不是一个可以买卖的现成产品或技术(no “value” as such),而是一个需要努力实践的过程。即使是在工业基础如此雄厚的德国,也在摸索过程中,也没有公司 能够走完一个完整的闭环。

  第二、“工业 4.0”所需要的基础技术和资源都是现成的,并没有必要等待什么新东西的发明和发现。现状是工业界还没有能很好地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和积累,当然,这里有成本的限制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路径:一个是传统的做硬件产品的公司,逐渐完善和丰富其数字内涵,将物理世界数字化;反之,今天的网络和 IT 公司将逐渐进军实体产品市场,将数字世界物理化。

  第三、“工业 4.0”实现的标志不是像奔驰、宝马或罗尔斯罗伊斯(RR)这样的大公司在其提供的高价值产品和服务上实现,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已经实现了。这个实现的标志应该是对于大量的中小型企业,能够用相对较低的成本,提供个性化和高质量的, 相对低价值的大众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也就是说,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手段能使得高品质的生活“平民化”,实现对人性价值的尊重,这才是“工业 4.0”的目的。

  傍晚,离开 KIT,乘火车前往汉诺威,带着崇敬的心情,在法兰克福上了德国的高铁。这可是咱中国的老师啊!果然,老师毕竟是老师,有谱有范儿。车速始终保持在每小时150 公里以内,左摇右晃,在车厢内走动, 有乘坐国内绿皮车的感觉站不稳。不像它的中国学生,年轻有傻力气, 上来就跑 300 公里时速,还跑得稳稳当当。这是差了整整一代啊!要向老师致敬,应了那句老话:教会了徒弟, 饿死了师傅。

  第六天:工业4.0,德国准备好了

  4月29日 | 星期五 | 晴 | 15℃ | 汉诺威

  这是在德国的第六天,全天的活动是参观汉诺威国际工业博览会。这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展览会,已经有近 70 年的历史。展会有大小 20 个展馆,面积 23 万平方米,主题涵盖工业自动化、数字工厂、能源等等。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今年也都来参加了展会, 算是展会的一大亮点,可见其影响力之大。当然,今年的关键词就是“工业 4.0”。

 

  早上九点一开门,我们就进入会场,直到下午五点离开,马不停蹄走了 15000 多步,相当于 10 多公里,消耗了 880 大卡,也只能看一个热闹和大概。边走边看边思考,总结如下:

 

  第一、工业 4.0,德国人真的已经准备好了。这里说“准备好了”,不是说德国已经把事情做完了,而是他们已经做好了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领导世界的“物质和思想”准备。精益生产、创新管理和新商业模式的有效互动和结合,就将是“工 业 4.0”的结果。

  看了展会,我们就知道,“工业 4.0”不是德国人凭空制造的一个概念,而是多年积累以后,水到渠成,对未来的一个准确判断和预见。同时告诉世人, 我已经居于这个历史机遇的领导地位了,大家向我靠拢,向我买东西吧。在 SEW 公司的展台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浓缩版的智能化数字工厂的生产线,这是一个真实的系统,其流程和工装,特别是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体系都已经是可以在市场上实际销售和使用的,这样的系统,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工业的各个领域。

 

  德国的强项在于工业母机——装备的生产,这些产品的生产公司在过去都是 “隐形冠军”,一般消费者和普罗大众,是不关心也不需要知道这些公司和产品的。但是,在制造业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今天,这些公司正在逐渐走向前台,为万众所知,今天的KUKA公司,就像当年 Intel 公司推出“Intel Inside”品牌一 样,越来越多地主动在大众面前展现其存在,不仅要影响未来的工业,更想影响未来的消费和日常生活,这将是工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工业 4.0”要为我们表现的未来。

  第二、传统的工业技术与新兴的信息技术的加速融合,是工业 4.0 的本质。走进这个庞大的工业展,仿佛走进的是一个 IT 信息技术展,不仅有老牌的工业公司,如ABB、西门子、GE 等等,而且还有CISCO、微软、Intel、SAP 这些信息技术新贵,甚至还有埃森哲这样的咨询公司。但没有企业展示齿轮轴承等传统工业品,所有人展示的都是基于显示屏的内容,仿佛都是软件公司。所以,我们大胆设想一下,未来将没有信息技术公司与工业产品公司之分。工业公司过去把信息技术做为一个辅助工具,用不用无碍公司的生死, 只关乎效益的好坏; 今后,信息处理能力将是工业公司的基础和主导,数据的重要性将如同血液对于人,没有强大信息组织处理能力的工业公司将不存在。 软件和数据,将定义工业的未来!

  第三、中国公司也不甘落后,开始积极参与。在参展的 5000 多家厂商中,中国公司居然有 600 家之多。一圈走下来,感觉上这里上演的是“德、美、中”三国演义。德国是主场,又是“工业 4.0”的倡导者,自然占据所有场馆的显著好位置;美国是今年展会的主宾国,信息技术实力强大,又有总统来站台助威,自然抢占了大量的展台空间和实地;中国公司,除了华为等几家较大的公司,大多数位居展馆的次要位置,属于填空或见缝插针的地位。展品也是“工业”多,“4.0” 少,但毕竟我们已经大胆“跻身”这个俱乐部了。

  我们参观的最后一个展台就有深圳的两家公司, 金蝶和步科(一家生产 PLC 的小公 司),展示的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简版“工业 4.0”系统解决方案。虽然他们在国内也还都没有大规模推广,但还是大胆地来到了汉诺威。开发人员非常兴奋和自信地给我们分析德、美、 中三国在“工业 4.0”领域的各自优势,即德国的工业基础,美国的信息网络能力和中国的市场特点,认为他们自己一定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最后,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德国人的执着和积累精神。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和基础是要靠多年的积累才能获得的,不可能一夜成就。工业博览会展台上的每一个东西,都似乎几十年不变,似曾相识,你有我也会,但要做好做精,就是不容易。现在,我们中国人有钱了,可以买技术、买产品、买市场、甚至于买你的公司,但我们绝对买不到“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包括了文化和传统,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沉淀。

  第七天:发现别人的发现

  4月30日|星期六|晴|15 ℃|法兰克福

  这是在德国的第七天,上午一直在大巴上,从汉诺威到法兰克福。中午在法兰克福受到正和岛的岛亲,赫德医疗的董事长李天灵女士的热情款待,吃到了久违的中餐,包括红烧肉,有桂皮大料的那种做法哦,绝对正宗!特别是坐在李女士位于 CBD 高楼的办公室里吃,边吃边居高临下,远眺法兰克福的城市风光,别有一番风味。饭后,在张东书博士的带领下,我们用了一小时,对法兰克福做了一个Mini 旅游,在美因河畔做了“到此一游”的留影,并在歌德故居的门外朝拜的一下。

  下午就是本次旅行的收官节目:购物,来到法兰克福的市中心,购物步行街Zeil,感受就两个字:多和慢。

 

  首先是人“多”,感觉像到了北京的王府井;第二是中国人多,到处是熟悉的中国话和拎着大包小包的中国人,找不到出国的感觉。前几天建立的对德国人的那种安静、淡定、 慢慢讲哲学、不浮躁的印像一下子荡然无存。

  其次是服务速度“慢”,或者说谈不上什么服务。在商店了买东西,营业员的效率之低(不是态度不好啊),无论你多着急,他们丝毫不急,所有的动作和流程,都是串行的, 不会做并行的灵活和变通,让我们这些中国人简直无法忍受。感觉上他们对做生意毫无兴趣,大多数店面六点就关门, 哪怕是人潮汹涌的周末,这在中国怎么可能,哪有有钱不赚的道理,一点儿也不像是身处一个能领导“工业 4.0”的国度。回想起前几天的交流中,德国人反复提到德国只会做产品,不擅长做服务,一下子明白是什么意思了。这就是为什么“工 业 4.0”作为德国的国家战略,就是要解决从产品到解决方案,再到服务型社会的国家转型。

  服务,是德国人的目标和机会。而在这一点上,中国目前比他们在观念上超前了一下,还有点儿优势可言,但能否保得住这个优势还不好说。

  这次出来之前,和正和岛投资总经理的陈里说,希望能利用这次旅行好好放松休息一下,没想到行程安排的高度紧张,活动一个接一个,白天活动完了, 晚上还要开私董会交流讨论,还要写总结。白天劳力,晚上劳心。不过,在一个远离日常琐碎生活和工作事务的环境下,大脑确实能清空后再高速运转,在行万里路的同时,站在更宏观更超脱的角度俯视和回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思考之旅”。

 

  随行的杨云老师反复讲,要“发现别人的发现”,这个目的肯定是达到了。坐在中国自己的办公室里想“工业 4.0”,越想越糊涂,看看德国人的“工业 4.0”,也就是德国人的“发现”,才发现“工业 4.0”原来是这个样子,同时,也发现了:我们还是有机会的。

  马上就要去机场了,电视里 CNBC 欧洲频道正在播放关于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年会的报道,一个个中国著名企业的领导人正在畅谈他们的国际化战略……现在,如果哪天西方的主流媒体上,没有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报道,那将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比他们对中国的误解还要奇怪。这些奇怪, 就是我们的机会,就是我们发现的“别人的发现”。

  再见,德国!

  工业 4.0,我们来了!

1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