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来美国加拿大留学成了热点,尤其是在低龄(初高中)阶段。随着中国消费升级方面的浪潮的兴起,人们对教育产品的需求和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股浪潮已经蔓延到了三、四线城市。而来美加留学的人无不把目光首先聚焦于顶级私校。
实际的情况我还是要用我的方法论阐述一下。
刚才说的顶级私校,在多伦多地区有老9所之说,包括了男校、女校和混校,UCC, BSS, Branksome, Havergal, Crescent, St Michael’s, St Clement’s ,St Andrews, Appleby,还有不招留学生的UTS。多伦多的公校高中每所大约有2000学生左右,私校规模相对小一些,师生比更大一些。这些顶私的学生人数基本在600-900人之间。其中亚裔学生会在15%-20%之间,留学生比例大约会在20%左右,留学生中乐观估计有40%的大中华区留学生。这样估算下来,在每个年级或者说是每个初高中学龄段,顶私的中国留学生的总人数大约也就是在100-150人之间。这个是供给侧,而且是没法进行改革和扩招的供给侧。
那么需求侧呢?
根据官方的消息,2016年持有留学签证的中国留学生大约有13.2万人,且以每年25%的速率在增长。这13.2万留学生里有大约2万是中学生。即使考虑平均增长速率2017年也会有大约25000中学(低龄)留学生,实际情况有可能接近3万。这3万人我想大多数应该是在多伦多和温哥华,那就算是各有1.5万吧。如果平分到5个年级(实际上不平均,但是我们在这里只讲大概念,况且年复一年这些人还是要升学滴)就是每个年级3000人左右。数字不可能精确但是这个可以间接反映需求侧的情况。
顶私留学的供给侧100-150,需求侧在每年3000人以上且还在以每年大于25%的速率在增长。这个就是基本情况。没申请上的、签证被拒签的还真的不知有多少。现在的加拿大移民部长是个索马里难民出身,现在这届政府也把吸引留学生当作施政的目标之一。但是加拿大中学如果想扩招可是有难度滴。
如此说来,对于大多数想来加拿大读书的中国低龄留学生来说,顶私是个只能去争取而不能以他为唯一目标的事情,那么压力自然也就传导到下一层级的几十所优质私校上。还会有相当一些学生和家长,会选择申请竞争压力不大的公校高中和天主教高中留学,接受加拿大公民教育。出于种种原因在高中阶段半路过来的学生,目的就是很单纯地考取一个加拿大大学和学院,这样就会入读普通私校和国际学院,尤其还包括遍布大多伦多地区的华人私立营利性高中(好像有三十多所)。这个金字塔的底座想要扩招倒是挺容易滴。
前面我说了,中国三四线城市慢慢发展起来了,家长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渐趋迫切。本地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也使得一些家长把目光投向了国外。三四线城市的城市化过程也催生了一些富裕家庭,同时带来了资产价格的提升,这样有一批家庭可以拿出钱来到国外来追求优质的教育资源。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对于加拿大的学校是个什么状况,家长头脑中的映射还是五花八门。优质的中介本来就不多,下沉到省城以下的就更不多了。不客气的讲,我接触过一些哪怕是大牌的公司,留学项目总监可能是个留过学的,培训了一帮小业务员来和家长们沟通,就是编好提纲让业务员(名头叫留学顾问)背熟,然后讲给家长听,后台有一些人在做程序化的事情。这样肯定是可以把孩子送出去的,但是很可能是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尤其是见到加拿大这个大农村。
怎么解这个题,我的思维有局限性,还真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这东西,靠资质什么的完全没用。
那我就讲点我自己能够讲通这个逻辑和道理的吧。
不同的人,有各种不同的对于留学的理由。
有认为中国高等教育非常不好的,有认为基础教育对学生压力太大的,也有在基础教育阶段实在找不到优质教育资源来推举提升孩子的成长的,有认为中式教育就是刷题十分没用不是素质教育的,有认为从小就要进行西式教育培养西式思维的,有觉得中国的国际学校还是不能提供国际化的教育的,有在大城市打拼但是孩子没法进行异地高考的,有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有点学不下去或者叫不能有效突破的,有进行人生规划想在欧美发展的等等不一而足。
中国教育缺的是什么?是哪一方面让家长那么焦虑?问题在学生还是在学校或教育体制?我在以前写的文章里说过,我觉得,是骨子里的人文精神,是放飞自我的精神,是严密的逻辑和实证体系,也是个性和创新的培养。这些可能是将来中国人将来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软实力所在。
然而,家长很现实,我的这些讲情怀的话很可能一些家长是听不进去的。家长们的核心目标就是,如何能够上一所加拿大的水准还可以的大学。
那么,我只能说,分出梯度和层次,无论是自己的愿望还是孩子的实力,对应供给侧的学校,尽量去对号入座吧。
自2022年6月13日起,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宣布,回国签证申请将重新...
旅行有两类,一类是充满想象的猎奇之旅,一类是饱含情怀的朝圣之...
今天欧美艺佳留学收到了一封来自学生发给老师的邮件,把自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