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最新资讯>哪里有什么月亮:在中秋之后也谈留学

哪里有什么月亮:在中秋之后也谈留学

在中秋节,温哥华头条刊登了这样的一篇文章《写在中秋:温哥华的月亮是否真的比中国圆》。在一个被大众文化所统治的“棉花糖世界里”,能够有这样深刻的思考,的确令我耳目一新,甚至有些感动。在文中,作者回顾了“留学”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发展和变化,并且批判了如今“随波逐流,追名逐利”的留学现状。

批判并非不是一件好事,但也应该与对现实更鲜活而深刻地理解结合,在这篇文章里,我将再思留学作为一种教育实践的意义,并且从我身边同学的处境中,切入到对流散、逃离和归去的探讨。

其实,很多时候与其去思考“温哥华与中国哪里的月亮更圆”,不如接受这样的现实:象征着理想的月亮,或许从来没有存在过。

哪里有什么月亮:在中秋之后也谈留学

留学的凡俗与普通

当近代的中国陷入“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候,“师夷长技”自然成为救亡图存的重要选择,“留学”也成为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的途径。不可否认,中国早期的留学生是充满爱国情怀与理想主义色彩的。詹天佑、费孝通、钱学森,这些闪耀的名字,便代表着留学在社会进步中无可取代的意义。

然而,当留学成为一种群体化的现象的时候,也会无可避免地走向凡俗。即使在留学生群体精英化极强的民国时期,也当然免不了各种趋炎附势的状况——对于留学生乃至知识分子的本质苍白的境况,钱钟书在《围城》中已经有深刻阐述:

“船上这几们,有在法国留学的,有在英国、德国、比国等读书,到巴黎去增长夜生活经险,因此也坐法国船的,他们天涯相遇,一见如故,谈起外患内乱的祖国,都恨不得立刻就回去为它服务。”

而所谓“服务”又是如何呢,无非就是拿着野鸡“克莱登大学”的文凭,去“三闾大学”混个教职,并在进退失据的婚姻中虚度光阴。

步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着留学的“平民化”和“低龄化”趋势,留学生群体也自然也褪去了昔日的光环,变得更加的普通了起来。对于这些大多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通学生而言,要让他们怀揣理想,在国外学成归来,从而为祖国服务,未免太不现实。

当马同学批评如今留学中的“随波逐流”的时候,是将自己的论断标准建立在一种应然的表述之上。但是在现实中,尤其伴随着留学生群体的低龄化和规模的庞大化,他们已然成为了一群无法更普通的人。凡俗、从众和迷惘,乃是人类的本性,那为何要把批评的矛头偏偏指向这一群同样普通的群体呢?

我这样的论述,绝非是为了给留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各种盲目、低劣洗地,只是想表明:我们的审视和批判,许多时候得建立在对现实境况的分析之上。

我依然愿意相信,在留学群体中依然有满怀着动力和梦想的人,就像是马同学一样,但是这些人的光环,都被留学生群体不可避免地普通化所稀释了。

哪里有什么月亮:在中秋之后也谈留学

那些归去的年轻人

我周围选择出国的同学并不少,因此我有时候也会想去问问他们对“留学”的看法——原本还想让他们分享在异国他乡的美妙经历呢,但是我收获的却只是他们沮丧而坚决的回答:“留学并没有什么意义,我想马上回国。”

当马同学所观察到的是“人们纷纷逃离中国”的时候,我却看到了另一种境况“年轻人在短暂地离开之后,却又纷纷选择归去。”

这样两种矛盾的境况,其实折射出这样的现实,那就是中国和西方在许多时候是根本难以比较的。

西方有着更加法制的社会,更加完善的制度,以及个体表达的更多自由,也给了那些对中国失望恐惧的人一个避风港。

然而当代的中国却又是飞速发展而充满机遇的,在这个假期的北京之旅中,我看到的是共享经济的狂飙突进,移动支付全面铺开,而人们虽然疲惫,却也充满着对新的生活的期望。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我身边的同学纷纷需要归去,那是因为即使面对雾霾的侵袭、生存的压力和尊严的缺失,他们依然希望能够在一个他们能够做点什么的地方去确证自身,而非是偏居一隅并时长叹息。

正如有一天我突然发现,那个叫做KnowYourself的着名心理学公众号的创始人,竟然是在纽约留学归来的我本科系的师姐的时候,心里是起了一些波澜的:当她选择回国,用知识来服务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人的时候,我却依然安居在北美的西岸中,为许多小事所侵扰着。

或许在窥见自由背后的平凡后,我也会给自己说一声:“不如归去”吧。

那月亮在哪里呢

人们都会渴望光明。曾经的我也曾读着《撒哈拉的故事》,憧憬着自由的流浪的生活,我也曾翻阅《自由在高处》,思索着一个更加宽容的社会,也在微凉的夜晚,望着中关村的高楼大厦,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但突然等我再成长一些,当我走过农民工的工地、踏上柬埔寨的贫民窟以及站在帝国大厦顶层的时候,却在某一瞬间与这个世界和解——和解当然不是屈服,只是确信自己的渺小,尊重这个世界本身的复杂多元,与改变的艰难。

当你望着天空的月亮,思索着哪里的月亮更圆的时候。我只是想轻声地提醒一句:月亮终究是属于天空的,在这凡俗的人间,在这苍凉的世界里,哪里有什么月亮呢?我唯一确信的,只是你的思索、怀疑和挣扎,会成为这个悲哀的世界里的微弱的火光。

在我本科的时候,老师曾经给我们说过这样的话,我也希望把这句话送给你,也送给那些陷入在身份的纠结、进退的两难和幸福的寻求中的人:

“面对你我身上都具有的愚蠢、贪欲、粗暴乃至卑劣,既能敏锐而毫不留情地指出,又能宽容地谅解这些对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总是漫不经心的人们,容忍他们身上的种种缺陷,痛惜他们遭受的种种不幸,即使在最残酷黯淡的时刻,也决不放弃改善我们自身和周围生活的希望和勇气,并耐心等待人们身上表现出的善意温暖的光芒。”

当然,如果你真的要问我月亮在何处的话,我会说月亮在你的眼眸里,澄澈而明亮。

0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