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美国工作签证H1B政策已没有什么悬念可言。川普前两天在首次国会演讲中说要效仿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采用merit-based “择优移民”政策,主张接收高技能,经济能独立的移民。随即,国会就提出了两党“H1B and L1 Visa Reform Act of 2017。”
中国的自费留学大潮算算已有三十年了,走过了三代人的悲欢离合,蜕变和成长。在美国工作签新政呼之欲出之际,我们为大家梳理一下美国工作签证H1B的前世今生,不禁感慨:留学生的美国梦,经过30年的轮回,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自80年代起,一批批留学生踏上美国的土地,演绎着各自不同的故事,但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才发现,留学生的美国梦又回到了起点。
洋插队的艰辛岁月
改革开放后不久,留学不再只是公派生的特权,普通人也可以选择自费走出国门。
不过,那时候人们管留学不叫留学,叫“洋插队”。回想八九十年代,大家的工资不过一两百块,万元户就是土豪,根本无法跟美国的物价水平对接,留学学费也因此几乎没人承担得起。于是,大多数留学生都有过到中餐馆刷盘子或者在实验室里养小白鼠的经历。白天忙着上课,晚上疲于打工,深更半夜做作业,一大早再爬起来,每天睡不了几个钟头,这就是一个留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留学生活确实苦,用“上山下乡”时期的插队来形容真地一点儿都不为过。
可即使“洋插队”生活如此艰辛,还是有很多人想受苦而不得。美国发现一些人以学语言为名到美国打黑工赚钱,再加上当时大家能提供的资产证明确实太低,导致大使馆对自费留学的拒签率极高,甚至一度超过50%,也就是说两个打算留学的人里就有一个是拿不到签证的。
到后来,能确保拿到签证的只有那些申请到全额奖学金的精英。于是,有人连续几年被拒签,不得不放弃留学梦;有人因为害怕再次签证被拒,待在美国几年不敢回国。
美国的移民政策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变化。1990年之前,美国的移民政策以促进家庭团聚为主,大部分新移民都是通过父母子女姐妹兄弟到美国的。1990年,老布什政府出台新的移民法案,开始明确具有双重取向(dual intent)的H1B工作签证:一方面H1B属于非移民类别的暂时工作签证;另一方面,H1B跟F类学生签证不同,允许有移民倾向,可以申请绿卡而不必担心再次入境时拒签。
同时,1990法案还限制了H1B配额,一开始是7万个,后来减少为6万5千个。虽然配额不是很多,但考虑到当时本来留学的人数就不太多,再加上拒签率高,其实这些配额一直没有用完过。
因此,无论是“洋插队”们还是全额奖学金获得者们,他们毕业后多数都如愿留在了美国。
不被身份所困的黄金时代
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经济一片欣欣向荣,尤其IT互联网行业更是烈火烹油,硅谷上千家科技公司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壮大的。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来美国参与到如火如荼的资本主义建设中去,在1998年新出台的法案中,H1B签证配额有了大幅度提升,从老布什时期的6万5千个增加到11万5千个,而2000年这一数字又几乎被提高了一倍,达到了H1B配额的史上最高点:19万5千个。
同时加入到法案中的还有两个利好消息:1)非盈利性组织雇佣的外国人不占用H1B配额;2)已经拥有H1B名额的人换工作时不需要重新申请名额。而这两个政策一直沿用至今,着实造福了不少在大学做科研和不得不换公司的留学生们。
如果说,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留学生还秉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那世纪之交前往大洋彼岸的留学生则开始出现更多元化的专业选择,渐渐有人去读文史哲,当然更多地是专攻商科。另外还有一个新兴潮流,一些大学毕业已经工作一段时间的人也加入到留学大军中,修读MBA项目,以此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
之所以说那是黄金时代,是因为那时无论是学什么专业,只要有公司愿意雇佣,工作签证从来不是问题。如此多的H1B配额,可以说是为外国人留美工作大开绿灯,留学生几乎不用担心身份问题。
留学生井喷的十年
然而,好时光转瞬即逝,到了小布什政府,H1B政策再掀波澜。
2004年,一度攀升到快20万的H1B签证配额被跳水式缩减至三分之一,可谓是一朝回到解放前,重返老布什时期的6万5千个。所幸,为了留住高学历人才,小布什政府又加了2万个配额专供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申请者。而这样的H1B配额规定被之后的奥巴马政府一直沿用至今。
新政策刚出台时,H1B配额还勉强够用。但随着2010年后赴美留学生人数的井喷,僧多粥少,H1B配额完全不够分。就拿中国留学生为例,2005年,中国赴美留学生刚刚6万出头,而到了2015年,中国留学生达到了将近33万。因此,如今想拿到工作签证,除了实力,恐怕还得需要一点儿能被抽中的运气。
2014年,12万5千份H1B申请。
2015年,17万2千份H1B申请。
2016年,23万6千份H1B申请。
而一成不变的8万5千个H1B配额中还有6800个是专门拨给协约国智利和新加坡公民的。不到8万个名额,20多万人去分,没有点儿运气还真是不行。
对于想在美国工作的理工科留学生而言,这段期间还是有个稍稍鼓舞人心的好消息。2008年,美国政府针对学生签证出台了一个新政策: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留学生毕业后合法实习期在原来12个月的基础上再增加17个月,也就是说一共有29个月可以在美国合法工作。这一数字在2016年的新规定中又延至为36个月。也就是说,如果是STEM专业,可以有三次抽签机会。而哪怕运气差到一直没抽中,也至少可以在美国积累三年工作经验。
“掐尖”的特朗普时代
2月28日,特朗普首次在国会发表演说,其中就表达了对移民政策的改革意见。他提出了“择优制”(merit-based system),并对加拿大移民积分制度表示赞赏。
这里面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
1)职业移民将成为移民组成的主体。有数据统计(Migration Policy Institute),2014年加拿大有63%的移民是通过打分确定有经济贡献的,而亲属移民不过百分之二十多。情况在美国正好相反,2014年超过一百万的移民当中,有64%是亲属移民,仅有15%是职业移民。因此,采用“择优制”意味着美国不打算再接收大批的亲属移民,他们只会抢占美国人的工作机会,挤压美国人的生存空间。而提高职业移民的比例则会填补美国人无法满足的就业市场需求,促进美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
2)“择优制”是在向高学历精英全盘倾斜。特朗普推崇的加拿大积分系统目的就是筛选出最精英的人才。
看下来,那些英文流利的美国大学毕业的博士留学生,如果拿到工作offer,在特朗普推崇的“择优制”中肯定能高分入围。
实际上,目前坊间流传最广的关于H1B的改革政策也符合这一大方向:从薪水上要求申请H1B的最低年薪是13万美金,借此卡掉大部分文科商科留学生和一部分非名校理工科留学生;从学历上要求2万个H1B配额只专供博士申请者,借此卡掉越来越多很水的硕士留学生。换句话说,人家特朗普总统只想为美国“掐尖”留下那些名校毕业的高学历STEM科研人才。
对于拥有美国梦的中国留学生来说,历史好像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三十多年前的留学潮,高于50%的拒签率让很多渴望走出国门的年轻人从一开始就破灭了留学梦,只有拿到全额奖学金的最精英的一小撮人才拥有最大可能踏上美国土地。
三十多年后留学大军更为汹涌,美国秉承“要钱不要人”的策略,想贡献学费来读书可以,想留下很难,于是利用抬高工作签证申请门槛从中筛选出最精英的一小撮人才。
也许美国“掐尖”的主旋律没变,但中国已经在三十多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留在美国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国人已经超越了破釜沉舟地把留学当作唯一跳板的阶段,而可以开始尽情享受这一思想碰撞的过程。
其实,不管美国梦也好,中国梦也罢,最终成就你的,是运气,是机会,更是你自己永不停歇的折腾与不放弃。
自2022年6月13日起,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宣布,回国签证申请将重新...
旅行有两类,一类是充满想象的猎奇之旅,一类是饱含情怀的朝圣之...
今天欧美艺佳留学收到了一封来自学生发给老师的邮件,把自己选择...